心理学:第十章 情绪、情感及情操 题库

——愤怒组成。情感属于复合情绪。(2分)

2 .情绪有哪些功能?

一是适应功能。情绪是我们身体的适应性反应,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比如,恐惧是一种警报系统,可使身体为逃离危险做准备;内疚使个体认识到伤害了他人,从而力图作出补偿。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各种情绪和情感,了解自身或他人的处境与状况,适应社会的需要,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2分)

二是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作为一个检测系统,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1分) 三是信号功能。情绪在人际关系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来实现的。(2分)

八、论述题(每小题10分)

1、请说说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加快乐?

首先,应认识到持久的快乐并不来自于金钱的占用。获得金钱你会暂时快乐,但由于适应原则,你的快乐很快会消失,如果你以获得金钱为快乐的手段,那么你最终会成为金钱的奴隶。(2分)其次,管理好你的时间。黄希庭等人的研究显示,时间管理倾向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自我价值感和快乐感有很大关系。快乐的人总感到能驾驭自己的生活,能从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中获益。(2分)第三,行为表现上先振作起来。有时,我们的行为表现能影响我们的心理感受。做一个微笑的表情,人们会感觉更好;当我们皱着眉头,整个世界好像也对我们愁眉苦脸。所以要面带笑容。讲话时你要显得充满自信,乐观而开朗。通过这些动作可以引发愉快的情绪。(1分)第四,参加运动。健康的心理依赖于健康的身体。(1分)大量的研究表明,有氧运动不仅能提供健康和储备能量,也是一种矫正轻度抑郁和焦虑的方法。第五,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度过困难时期、减少孤独感、增加愉悦感。要对朋友友善,要经常和他们联络、玩耍和分享。(2分)第六,选择合适的参照标准。相对剥夺原则启示我们,向下比较更容易使自己快乐。(2分) 2、请论述如何应对愤怒情绪。

首先,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对宣泄进行合理干预和调控。(2分)其次,培养良好的人格,以抵制或缓解愤怒情绪的危害。这类人格特质包括自信、自尊、乐观、耐心和灵活等。(2分)第三,等待可以降低愤怒的生理唤醒水平,从而使自己逐渐平静下来。平静下来后再去应对面临对问题,个体处理问题就会更理性、更积极。等待的目的是让自己平静下来,

9

所以,可以主动采取一些方式使你自己平静下来,比如做运动、唱歌、玩乐器,或向一位朋友倾诉你的情感。(2分)第四,宽容和宽恕可以减轻愤怒,并使身体平静下来。(2分)第五,积极沟通。个体理性而恰当地直接对相关人表达愤怒情绪,积极沟通,通常能说服冒犯者,也会减少事态的恶化。(2分) 3、论述内疚和羞耻的关系

内疚和羞耻的定义:内疚是个体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危害了别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时产生的一种良心不安且对行为负有责任的情感。羞耻是个体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身缺陷时,产生的指向整个自我的痛苦体验。(2分)

内疚和羞耻的联系:内疚和羞耻都属于指向自我的高级情感,非常相似。从作用来讲,两者均是人们纠正错误,自觉行动的一种动力。在外显行为上,两者都表现出一种低头、视线转移、目光回避的姿态。在情绪体验方面,两者都是指向自我的复合性负性情绪体验,包含了许多共同的成分,如厌恶、害怕、痛苦、害羞等。从产生过程来看,两者均是由于在人际间非常重要的社会规则或社会标准上暴露出缺点或做出了违规行为,个体对自我做出了消极评价及自我责备,由此产生了自我反省的负性情绪体验。(2分)

内疚和羞耻的区别:在诱发情境、认知方式、情绪反应、预后反应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从诱发情景的整体内容来看。羞耻是更为“公开化”的情感,多发生于有他人在场或假象他人在场的情景中。而内疚是更为私人化的情感,源自个人意识中所产生的痛苦,其产生不依赖于他人在场。

从认知方式来看,羞耻和内疚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事件的主观解释不同。羞耻的体验是直接针对自我的,自我是负性评价的中心,“坏事”常被看作为一种“坏自我”的表现。因此,羞耻感会导致对自我的全盘否定。而内疚感则是因为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他人”,焦点是后悔个体做了不该做的事或没去做应该做的事,而非自我否定。

在情绪体验方面,由于“自我受到了伤害”,个体在体验到羞耻时,情感体验更痛苦、反应更强烈。他们更想要逃跑,以逃避当时的情景和掩蔽自己的行为,同时出现更明显的身体上的变化,有渺小感和被孤立感,甚至觉得躯体都在缩小,想独自躲藏起来。相对于羞耻,内疚的体验却不这么痛苦、强烈,而是对自己的行为更后悔、生气,更希望自己没有做不该做的事或是做了该做的事。

从对个体后续行为的影响来看,羞耻感作为一种消极的自我认同,引发的无力感、无价值感和残缺感,容易引发个体的焦虑、抑郁、退缩和回避行为;而且,由于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有责备他人的倾向,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带有攻击性或有利于自我的行为。内疚感

10

则使个体后悔“伤害了他人”,引起更正自己不当言行的迫切愿望,并通过补偿行为取得他人的谅解,对于受损的人际关系有补偿作用,所以它对探索行为和动机活动有增强作用。

羞耻或内疚的表现还存在着稳定的个体差异。在同样的负性情境中,某些人经常表现为羞耻,而另一些人则经常表现为内疚。就归因方式而言,易羞耻者倾向于对消极事件做自身的、稳定的、不可控、整体的归因;易内疚者则倾向于做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具体的归因。例如,成绩不好时,易羞耻者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弱,而内疚者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5分)

所以,羞耻与内疚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1分) 4、何谓宽恕?怎样做更有助于对他人产生宽恕?

宽恕是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首先,宽恕涉及到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其次,宽恕是伴随重大的人际侵犯行为之后的一种复杂的改变。包含受害者对侵犯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三方面的转变;即受害者在受到不公正的伤害后,其对侵犯者的负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消失,并出现正面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的过程。(2分)

首先是同理心,即设身处地感受他人情绪体验的一种心理倾向。与站在自我角度看待侵犯事件的个体相比,站在侵犯者角度看待问题的个体更可能对侵犯做善意的归因和描述,体验积极的情感反应,宽恕侵犯者。(2分)

其次,正确地责任归因。把责任更多归因于客观环境的受侵犯者,容易产生宽恕体验;而把责任更多归因于侵犯者自身原因的受侵犯者,则不容易产生宽恕体验。(2分)

第三,调整关注焦点。在侵犯事件中,如果关注人际关系,则不易因为“小事”而动怒,对侵犯事件严重性的评价也会降低,因而他们通常能以宽容的态度为人处事。相反,如果过于关注侵犯事件,并对侵犯事件进行反复思考,则容易对侵犯者产生敌对反应,阻碍宽恕的产生。(2分)

第四,调整应对方式。如果个体认为宽恕有助于释放愤怒、敌意、憎恨等负性情感,就会努力改变对侵犯事件的态度,对侵犯者形成新的认识,进而宽恕侵犯者。如果个体认为宽恕别人会使自己失去更多,则难以形成对侵犯者的积极认识,不愿意宽恕侵犯者。(2分)

九、举例说明(每小题10分)

11

1、举例说明四种情操。

参考答案:

(一)道德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人们对忘我奉献精神的钦佩,对父母和老人的尊重,对遭遇不幸者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义愤,对自私自利者的鄙视,对自己过失行为的愧疚等,都属于道德感。(2.5分)

(二)美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包括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肯定、愉悦、爱慕、满意的情感体验。例如,我们对长城壮观的震撼,对大海碧波荡漾的陶醉;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对音乐旋律的沉醉;对体育竞技的欢呼。(2.5分)

(三)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认识活动的成就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任务的解决相联系。例如,对新对象的好奇心和新异感;对认识活动初步成就的欣慰高兴体验;对矛盾事务的怀疑与惊讶感;对下判断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对问题解答坚信不疑的情感;对科学的热爱;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谬误的憎恨;对错失良机的惋惜等,诸如此类的感情都属于理智感。理智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过来,又成为推动人们获取知识、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2.5分)

(四)宗教感是宗教信仰者对其所信奉的超自然物的精神感受和直接体验。它是一种神圣、严肃,至高无上的情感,表现为敬畏感、神秘感、虔诚感、依赖感、安宁感和满足感等的统一。敬畏感是指宗教信仰者对其信仰和崇奉的神灵,在内心产生的一种尊敬、景仰、爱慕、畏惧和恐惧等交织在一起的感受和相应的情感流露。例如,原始宗教中人们所崇拜的对象是日神、风神、雨神、雷神等,这些都是既强大有力,又能赐福或加害人类的东西,因此,人们对这些神灵往往是又敬、又怕。(2.5分)

十、案例分析(每小题10分)

1.小明和小雅是一对兄妹,他们相差一岁,但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一天,他们的母亲出了意外,在一场交通事故中去世了,小李十分伤心难过,小雅也因此整天闷闷不乐,他们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还出现了头痛、食欲减退、失眠等状况。请分析这是什么样的情绪,应该如何处理小明和小雅的这种情绪?

答:哀伤是悲伤的极度表现形式,指个体在失去所爱或所依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种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给个体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哀伤

1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