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储量计算 - 图文

固体矿产储量计算 1 储量计算方法的选择

矿体的自然形态是复杂的,且深埋地下,各种地质因素对矿体形态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储量计算中只能近似地用规则的几何体来描述或代替真实的矿体,求出矿体的体积。由于计算体积的方法不同,以及划分计算单元方法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储量计算方法。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多角形法(或最近地区法)断面法(包括垂直剖面法和水平断面法)及等值线法等。其中以算术平均法、地质块段法、开采块段法和断面法最为常见。现将常用的几种方法简要说明如下。 1.1 算术平均法

是一种最简单的储量计算方法。其实质是将整个形状不规则的矿体变为一个厚度和质量一致的板状体,即把勘探地段内全部勘探工程查明的矿体厚度、品位、矿石体重等数值,用算术平均的方法加以平均,分别求出其算术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平均体重,然后按圈定的矿体面积,算出整个矿体的体积和矿石的储量。

算术平均法应用简便,适用于矿体厚度变化较小、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矿产质量及开采条件比较简单的矿床。 1.2 地质块段法

它是在算术平均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储量计算法,此方法原理是将一个矿体投影到一个平面上,根据矿石的不同工业类型、不同品级、不同储量级别等地质特征将一个矿体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厚度的理想板块体,即块段,然后在每个块段中用算术平均法 (品位用加权平均法)的原则求出每个块段的储量。各部分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地质块段法应用简便,可按实际需要计算矿体不同部分的

1

储量,通常用于勘探工程分布比较均匀,由单一钻探工程控制,钻孔偏离勘探线较远的矿床。

地质块段法按其投影方向的不同又分为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和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垂直纵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陡的矿床,水平投影地质块段法适用于矿体倾角较平缓的矿床,倾斜投影地质块段法因为计算较为繁锁,所以一般不常应用。

1.3 开采块段法

是以坑道为主要勘探手段的矿床中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由于矿体被坑道切割成大小不同的块段。即将矿体化作一组密集的、厚度和品位一致的平行六面体(即长方形的板状体)。因此实质上开采块段法仍是算术平均法在特定情况下的具体运用。

计算储量时,是根据块段周边的坑道资料,(有时还包括部分钻孔资料)分别计算各块段的矿体面积,平均厚度,平均品位和矿石体重等,然后求得每个块段的体积和矿产储量。各块段储量的总和,即为整个矿体的储量。

开采块段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不同质量和研究程度的储量及其空间的分布情况,块段的划分与开采系统相一致,所以在开发勘探时期广泛被应用。 1.4 断面法

又称剖面法,是矿床勘探中应用最广的一种储量计算法。它利用勘探剖面把矿体分为不同块段。除矿体两端的边缘部分外,每一块段两侧各有一个勘探剖面控制。按矿产质量、开采条件、研究程度等,还可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小块段,根据块段两侧勘探剖面内的工程资料,块段截面积及剖面间的垂直距离即可分别计算出块段的体积和矿

2

产储量,各块段储量的总和,即为矿体或矿床的全部储量。 断面法的特点是借助勘探剖面表现矿体不同部分的产状、形态、构造以及不同质量,不同研究程度和矿产储量的分布情况。按勘探剖面的空间方位和相互关系,断面法又分为水平断面法、垂直平行断面法和不平行断面法。而在垂直断面法中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按勘探线为划分块段边界的,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而另一种则是以勘探线间的平分线为划分块段边界的,又称之为“线储量法”。即每一勘探剖面至相邻两剖面之间二分之一距离的地段,即为该剖面控制的地段,分别计算各块段的储量,然后累加即为矿体或矿床的储量。线储量法主要用于砂矿床的储量计算。

此法之优点是计算简单,适用于任何产状与形状的矿体,但要求所有勘探工程(坑探、钻探)均分布于同一勘探剖面上,其储量计算工作是建立在地质勘探剖面图的基础之上,是应用较广的计算方法。水平断面法是利用水平中

>>鐏炴洖绱戦崗銊︽瀮<<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