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题报告

有模式、政府投资开发的公有模式、政府主导和协调,旅游企业独 资模式、政府主导,旅游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合股模式、当地村委会与外来投资商合股开发模式等5种,并探讨了其运行机制,指出其运营过程中存在经营理念不成熟、运营主体缺位或越位、供应链机制不畅通等问题。许春晓(1995)分析了欠发达但是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的旅游业成长的特点,认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旅游资源主体型、旅游资源共生型和旅游资源附属型3种模式。林刚等(2006)认为,根据区位条件、旅游特点、客源市场、旅游目的等特征,乡村旅游开发类型分为都市郊区型、景区周缘型和特色村塞型等3种类型。 舒伯阳(1997)认为,观光农业划分为早期旅游萌芽阶段的自发式、初级经营阶段的自主式和成熟经营阶段的开发式等3个阶段模式及自然型和城市依托2种地域模式。李德明等(2005)认为,在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乡村旅游开发应划分为政府主导发展驱动模式、旅-农-工-贸联动发展模式、农旅模式、以股份制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式、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持续调控模式等6大模式。 刘德谦(2006)认为,当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应划分为客源地依托模式、目的地依托模式、非典型 、市场驱模式和复合模式4类。戴斌等(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应该归纳为政府推动型(含旅游扶贫型)和政府干预与经济结合发展的混合成长型。

综上所述,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及乡村旅游地类型的多样性,不同学者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提出了许多适合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划分主要是基于乡村旅游资源特征、投资主体和运行特征、社区与居民参与特征、现代科技体现形式和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等方面。今后应注重替代传统乡村旅游产品的新形态和新模式的研究。 2.3乡村旅游的特点综述

关于乡村旅游的特点,众多学者也是各抒己见,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5

杨载田、刘沛林(2006)认为中国乡村旅游产品与城市旅游产品相比具有本质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布的独特性、产品供给的丰富多样性、旅游消费的低水平性以及参与性和体验性。乌恩、蔡运龙和金波(2002)认为乡村旅游不但具有一些生态旅游活动共有的特点,而且它还具有许多自身的特色:乡村旅游的资源——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活动要处处体现环境保护意识;资源价值和旅游产品具有层次性;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自然原生性特点,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一种环境教育和城乡交流形式。赛江涛、乌恩(2006)认为乡村旅游的特点是:乡村旅游的资源是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乡村旅游的市场具有定势性;乡村旅游的产品具有体验性和文化性;乡村旅游的效益具有兼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邹统钎(2005)认为,乡村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四大特点是:特(特殊环境和地方特色)、优(优质产品,优质栽培)、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具有集约经营的规模)。段致辉、韩丽(2000)认为乡村旅游的主要特点是:乡村景观的丰富性;地域多样性;可实践性和体验性;高效益和低风险性。张遵东(2004)则认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乡村旅游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兼容性,田园风光和旅游景点的呼应性,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的偶合性,生产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统一性,物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互补性。王云才(2005)认为,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空间特征上存在近郊型、城郊型和村寨型三大类型,从开发模式上看形成了以农家乐和观光农业为主体的格局,从开发层次上看仍然处于低水平开发阶段。

乡村旅游的特点其实就是定义界定的延伸,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了探讨,侧重点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资源特点,产业特点和发展特点。

2.4乡村旅游的基本类型综述

目前国内鲜有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类型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以下是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两种分类:

隋春花(2000)认为由于受乡村旅游自身独特的资源基础和发展条件影响,乡村旅游的开发项目可以集中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以绿色

6

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以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为主题的教育型乡村旅游;以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以观花采果和品尝美食为主题的参与型乡村旅游以及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等人这样划分乡村旅游:按旅游对象来划分:田园型、局所型和复合型;按对资源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来划分:资源型、市场型和中间型;按地理位置来划分: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按科技含量来划分:现代型和传统型。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因此有关学者在对其分类的方式上也不尽相同。 2.4文献述评

综观国内外的各学者专家的研究,从乡村旅游的概念、现状、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各项理论分析。清晰地论证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但是,结合我国的国情看来,国内外的各专家学者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大部分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而且由于各国的文化、社会制度等差异性,其研究成果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入很大。二是国内学者的一些研究,以国家政策为基础较多,对特定区域的一些具体情况了解不够。所以,有必要再结合具体的某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在参考借鉴各文献的基础上,以兴文县为例,针对乡村旅游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能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研究方案 3.1研究目标

3.1.1通过对理论的演绎和实证分析,剖析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突破点;

3.1.2探索乡村旅游的最优模式,力求为兴文县和农业、旅游等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3.2研究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乡村旅游的概念、内涵,

7

研究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兴文县和其它地区乡村旅游出现的有推动作用和阻碍作用的因素,以农业推广学为基础,以区域经济学、农村经济管理学等为指导,形成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点调查研究与全面调查研究相结合、专题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分析乡村旅游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调查分析,得出目前乡村旅游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并进行必要的演绎分析,通过具体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提炼等,提出符合兴文县的方法、措施,拟定系统解决问题的方案。 3.3研究内容

本文从乡村旅游的理论入手,结合国内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发展情况,以及兴文县乡村旅游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大致如下:课题的研究中心点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点等。

第二部分是“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经验启示”。首先分析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概念、功能;对乡村旅游的理论基础也进行系统概述;并阐述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第三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的背景及发展现状”。对宜宾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分析。

第四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根据第三部分对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现状的分析,提出兴文县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是“兴文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为兴文县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方案。 3.4研究方法 3.4.1文献查阅法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