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物有灵”思维 是指幼儿把那些没有生命意识的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即世界万物都有灵性。根据皮亚杰理论,幼儿“万物有灵”有四个阶段:4-6岁把所有的物体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6-8岁把动物的物体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8-11把运动的物体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11岁以后把动物看着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
(2)“万物有思维”既是幼儿把周围的物体看着有感情的。 (3)自我中心化思维 2.记忆的发展
记忆是人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基本手段,也是高级认知过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幼儿由于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记忆也在不断发展着。与婴儿期相比,幼儿的信息储存容量相应增大,对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也不断改进,记忆的策略和记忆初步形成。
(1)记忆容量的增加
一般认为,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由于短时记忆在记忆理论和生活实践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所以关于记忆容量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上,研究表明,成人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组块),而7岁前儿童尚未达到这一标准。
沈德立等人研究了幼儿不同感觉道的记忆容量,发现不论是再认还是再现,对图片的记忆保持量都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递增。
不过也有人认为,儿童记忆容量的绝对值并不随年龄增长,所增长的是儿童运用心理能力的效能。
(2)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幼儿初期的儿童无意识记占优势,让记忆服从于一定目的还有困难。 在教育影响下,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识记和追记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的发展
幼儿初期儿童的记忆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而词语的逻辑识记的能力还很差。 随着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语词记忆也在发展,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占主要地位。 **影响儿童记忆的因素:记忆材料或问题的特征、儿童的认知水平、对材料复习的次数、儿童的原有知识。
3.幼儿的智力发展
(1)智力发展理论:二因素论、多因素论、层次结构论、流体晶体论、多元智能、智力三元理论
二因素论:是由斯皮尔曼(Spearman,1927)提出的。斯皮尔曼利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出人的智力中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即所有智力活动中共有的因素;另一种是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是智力活动的主题,因为他在各种不同的参合中都有表现。
(2)影响儿童智商的因素:遗传方面、环境方面、文化方面
(3)创造力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特征:好奇心是创造力发展的起点、 创造力想象是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探索活动室发展创造力的主要手段、 积极情绪是创造力发展的推动力、 创造力发展的过程充满着矛盾 (八)幼儿的社会性心理发展 1.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符合人的道德需要产生的情感,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直觉的情感体验、与具体道德形象联系的情感体验和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感体验。幼儿阶段移情现象开始发展。
移情:移情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情感移入” 2.自我概念:
知、情、意。知既是自我认识;情指自我的情绪体验、意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幼儿期的自我控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延迟满足”能力大大提高上。
7岁之前,儿童对自己的描绘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和喜爱的活动等,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
3.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也称换位思考的能力。
4.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观念
和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儿童个性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1)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的能力在3岁儿童中还不明显,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转折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 *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 (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儿童大多数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
在幼儿自我情绪体验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自尊感。 (4)自我控制的发展
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4—5岁。 5.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地行为”。
(1)亲社会行为理论
社会生物学观点用“族内适宜性”解释了利他行为的进化。
弗洛伊德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认同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往往重复得到强化的行为,而避免重复付出代价和受到惩罚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随着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们获得了重要的认知技能,这将影
响他们对亲社会问题的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产生年龄差异的原因据认为可能与儿童社会信息加工能力的增长(如设身处地考
虑对方)、社会责任感及提供亲社会行为的能力和知识的增加有关。 6.亲社会行为的训练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常用的手段有: (1)对儿童进行角色扮演训练; (2)行为强化训练和自我概念训练; (3)榜样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