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答疑教案

性格的 形成和成人的抚养教育有重要联系

3.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或危机。每个冲突或危机不会完全消失。如果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冲突或危机,就需要在前面阶段认真的解决该阶段的冲突或危机。

婴儿期,信任对怀疑(0~2岁)、儿童早期,自主性对疑虑(2~4岁)、学前期或游戏期,主动性对内疚(4~7岁)、学龄期,勤奋对自卑(7~12岁)、青年期,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26~50岁)、老年期,完善感对失望(直至死亡

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启示:每一个儿童都有独特的智力能力都有其智力的强项和弱项、教师的任务就是发展儿童的智力强项、用强项弥补弱项。教师评价儿童的智力能力时要尽可能的给予肯定,使儿童用自己的强项带动起弱项。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化

1.儿童社会化或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社会化:是儿童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的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亲社会行为:打算或倾向于帮助被人的社会行为,如分享、合作、帮助 3.移情:儿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4.儿童的同伴交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经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即第一阶段“以客体为中心”阶段;第二阶段“简单交往”时期;第三阶段“互补性交往”时期。

在以客体为中心阶段,6—8个月的婴儿通常还互不理睬,只有极短暂的接触。 在简单交往时期,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在互补交往时期,婴儿之间相互影响地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 5.儿童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

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1)依恋发展的四阶段

(2)早期依恋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能够密切亲子关系,让儿童产生安全感、儿童可以积极探索周围环境、早期依恋有利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发展,好的早期依恋是同伴发展的基础。 依恋

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的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依恋的性质也是有所不同的。

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比、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婴儿对母亲依恋的性质并非相同。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

1.安全型依恋(65—70%);2.回避型依恋(20%);3.反抗型依恋(10—15%)。 其中,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而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同时,艾斯沃斯和其他研究者都研究表明,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同时,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圉大转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安全型可转为不安全型,或者不安全型转变为安全型。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 6.学龄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有哪些特点? 7.哪些因素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1.遗传决定论:心理的发展由遗传决定的。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2.环境决定论

>>閻忕偞娲栫槐鎴﹀礂閵婏附鐎�<<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