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编制

的问题,帮助他们学知、学做、学生活、学学习。其中,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的欲望和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尤为重要。

在具体选择内容时,应参照本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部分,选择那些有助于幼儿获得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和基本能力、形成基本态度的内容。

此外,判断所选内容是否具有“基础性”的参照标准,还可以看它是否与儿童现在的生活、学习有直接关系;是否必须现在学,以后再学就失去最佳时机;是否是文化或人类知识中的最基本成分,而且是今后学习所必需的基础;是否具有最大的应用性和迁移性;等。

事实表明,越是基础的内容,越具有长远的发展价值,因此,基础性也就意味着发展性。 (三)价值性原则

. 合目的性和基础性原则都已涉及到课程内容的价值问题。有效的学习首先依赖于有价值的学习内容,课程内容选择的本质就是价值判断。这里,我们只是进一步强调这一点,并以认知领域为例,来说明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就幼儿的认知学习来说,有价值的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事物或现象

如,物体的运动、动物、植物、简单自然现象等等,这类内容一方面可利用幼儿的已有经验9增强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发现每天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中的“问题”及新异性,可使幼儿逐渐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科学家、发明家与常人的最大区别之一,就在于有无这双发现的眼睛。从小让幼儿养成发现、思考的习惯,这本身的价值就是无法估量的。

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们不能对“贴近生活”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应该看到,随着电视等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幼儿的经验已经超越传统意义的生活时空向外扩展。很多在过去看来远离幼儿的事物,其实已经成为他们经验的一部分。不少幼儿对早已绝迹的恐龙兴趣盎然,说起恐龙的种类、习性如数家珍,就是一个明证。搜集有关的信息,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初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同样可以看做是从幼儿的生活中发掘出来的有价值的课程内容。 2、有利于幼儿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关系和联系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尽管幼儿受其认知方式和特点的限制,还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那些高度抽象的原理、规律。但我们也应看到,第一,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某些“真理”(如沉浮原理、物体的运动规律等)幼儿或许不能一下子理解到位,但可以逐渐接近它;第二,某些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是存在着一些可感知的外部特征的。如,“滚动”这一常见的物体运动方式,由于其主要变量(方向、速度等)对运动物体的形状、界面的光滑度、坡度等的依从性可以被直接感知,因而也可以引导幼儿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关系。 3、能够让幼儿“研究”,并有利于幼儿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有些内容比较有利于幼儿去研究、在研究中发现学习,这不仅有利于幼儿理解知识,同时可以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比较、侧量、实验,甚至调查,那么就特别应该成为课程的内容。方法既是一种“知识”,一种“做”的知识,也是一种能力。事实上,幼儿在生活中已经开始研究问题,也开始接触和运用这些方法。且不说观察、比较、测量法,就是实验法和调查法儿童也不时在使用。比如,游戏时,尤其是未确定共同的游戏主题时,他们经常询问同伴想玩什么、怎么玩,这就是一种“社会调查”。如果一个内容能够让幼儿去“研究”,并学习运用某种方法解决问题,那么,这个题目就是有价值的,因为,除了知识和方法的学习之外,幼儿也自然而然地形成着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品质。 4、挑战幼儿的能力并包含需要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有价值的研究内容应该落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并包含着合作的需要和机会。无论对哪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学得最好的时候,都是积极地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并与他人合作的时候。 (四)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难度水平处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之内。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

>>灞曞紑鍏ㄦ枃<<
12@gma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