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

媒体很难有所创新;而一些会 议上的热点问题、花絮、会外新闻则是一个新闻富矿,为新闻媒体提供了广阔的 发挥空间。在今年的省“两会”报道中,江苏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开设了多个 小栏目,此如会议专题、代表委员博客、“两会”声音、点击2006关键词等等, 力求挖掘更多有价值的新闻,力求让“两会”报道贴近普通百姓。今年赴北京的 全国“两会”也力求在“自选动作”上有所创新。在正常的消息、专题报道外, 北京报道组开出了“京都纪事”这个小栏目,以记者的视角看“两会”,以记者 的感受话。两会”。“两会”开幕前人民大会堂门口的“新闻大战”、中外媒体对 代表委员的“围追堵截”、代表驻地的生动故事,都在这个小栏目中活灵活现, 使“两会”报道更有可看性。另外,北京演播室还开出了“两会面对面”这个访 谈节目,邀请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走进演播室,和主持人一起就热点话题共同评 析,增加了“两会”报道的厚度和深度。 四、充分发挥电视优势,全方位,多视角地对大事、要事进 行报道 2005年的MGR收购案是当年的全球十大财经事件之一,南汽收购以后的设 备转移、新厂建设等都得到了英国乃至全世界媒体的密切关注。今年3月27日, 国际品牌MG名爵新车下线。这是一个重大新闻。作为本士的省级媒体,江苏广 电当然不能放过这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如何通过生动、贴近的电视语言,报 道好这大事件,并且揭示这一大事对中国汽车工业,以及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 历史意义,就成为摆在从广电总台新闻中心领导到承担任务的各位记者、编辑面 前的问题。在短短九天时间内,新闻中心精心

策划,决心打好这场战役性报道。 第一步,派出技术小组对直播现场进行贴身勘察。因直播场地就在生产基地的总 装厂,巨大的现代化生产线就在直播点上,技术小组对如何布置机位,如何科学 排放线路做了精心安排,在全世界几千名嘉宾云集的下线现场,记录下了历史的 瞬间,做出了一档40分钟的全程直播。第二步,在新车下线这一新闻事件前, 采访小组拍摄了大量资料画面,对新闻事件背景作了详尽的了解,并提前开出演 播室,邀请当年参与并购的核心成员作嘉宾访谈,组织制作了一部高端《对话》; 同时,组织策划了一套《人、车、生活》——《1860新闻眼》特别编排节目, 和四集深入细致的CMG新传说》系列报道,使整个报道极富可看性,获得了很 好的播出效果,是一次重大报道的成功范例。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重大报道中突出口人”的 洁动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也是新闻中永远的主角。重大报道无论是报道“人”, 还是报道“事”,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 多抓群众关注的问题。去年为迎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江苏广电总台按照省 委的要求,策划制作大型新闻行动《科学发展率先路》。如何全面反映省第十次 党代会以来这五年江苏的巨变?几轮策划与研讨之后,大家认为这组报道题材重 大,要全面展示成就,以宏观显气势,同时要小处着眼,突出这些成就为百姓的 生活带来什么。例如,“江苏的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1.82万亿元,比五年前翻了近一番”,这给人的印象只是一些宠大的数字。但 是,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省

市区的位次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 取得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3:I,全国差距最小,这些就和百姓 生活密切相关。但是这些数字还是不够直观,具体到每个家庭,农村的百姓感受 到“和城市生活一样了”,城乡的百姓都感受到“钱袋子鼓了,能买房买车了”, 将这些指标同百姓关心的就业、住房、医疗等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容易显得“埂” 14 的重大报道就有了“软”的切入点。分管新闻的台领导还多次强调,记者要说 “人”话。言下之意,很多记者脱离实际,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的生活,写 出来的报道都是空话套话官话,唯独没有老百姓自己的话,而电视媒体在反映原 生态的生活上,却恰恰应该是最有优势的。后来,这组报道的每一集都强调让百 姓自己来讲述自己,每一集都有“百姓感言”,这个小环节让重大报道有了贴近 性。今年上半年江苏广电的第一个新闻行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更强 调了在“人”的因素方面有突破。因此,这组报道的主要框架就由“体验”+“故 事”来支撑,记者和主持人走进不同的百姓生活中来体验,由表及里、由事例到 观点,向观众展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理念、经验、成就和未来。这组报 道的每一集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街头调查问卷、街头采访百姓、一封家书、一 张照片等等,征集百姓点子、感受、心愿,这些都为这组报道增添了可看性。 六、努力在表现形式上突破,注重对重大报道进行。包装” 1、精心办好电视栏目,打造重大报道的“品牌”。以江苏广电总台为例, 近年来连续推出《空中看江苏》、《执政为民谋发展》、《和谐社会,春满江苏》、 《科学发展

率先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等“大型新闻行动”,每年重 点推出几个这样的重大报道,取得了较大的影响力。 2、在确定报道内容和重点后,重大报道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形式和手 法上创新。以江苏广电为例,近年来对重大报道逐步由单条报道转变为“组合式 报道”、“连续报道”、“专题报道”。由结构安排上,也由原来较为单一的画 面+同期声+配音,转变得更加多元化。根据不同题材、不同摄制要求,采取多种 表现形式。如大型新闻行动《执政为民谋发展》,就是记者、编导在全省十三个 市各选取一处和内容相关的场地设演播室,将各市的市委书记或市长约请到演播 现场,与百姓对话,和专家对话,做成一个小型的访谈,穿插在节目中,使重大 报道有了和以往不同的“互动感”。再例如,新闻行动《和谐社会,春满江苏》 在每集开头,都根据不同的内容设置了记者在街头的调查,并且结合省城调队的 问卷及统计数据,从而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性,也使重大报道更加生动。对于一些 刚刚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由于技术原因限制无法及时传输的报道,电视新闻还 可以采取两地、三地连线方式,使重大报道更具时效性。去年7月28日,射阳 一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新闻中心接到热线电话后。一方面立即派记者赶赴现场, 一方面与地方台联系拍摄,采用电话连线、现场报道等多种形式,连续跟踪报道, 并在各档新闻节目中滚动播出。 此外,一些重大的事件还采取现场直播。比如,江苏广电已经连续几年对省 “两会”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再比如,江苏广电策划的“公推公选”厅局领 导干部现场直播,它将百姓眼里十分神秘的干

部选拔任用,通过电视直播的方式 第一时间展现在观众面前,反映江苏干部用人制度上的重大改革,引起了极大的 反响。 还有,对电视新闻重大报道的拍摄手法不断创新。从江苏广电的几个新闻行 动的来看,《空中看江苏》是航拍,《黄金江岸率先路》是水上拍,《科学发展率 先路》是采用“水、陆、空”联动拍摄。每一次新闻行动前,从开始策划到采访、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