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舆论监督类电视栏目案例分析

题。

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从1998年1月份至200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9.57%、27.00%、23.86%,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9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

《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9年了,作为一个开播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忘的危险。

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经过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

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

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一些报道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 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

、《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栏目,如《新闻调查》

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

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

再次,国外同等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冲击。 、深度报道和新闻的时效性的矛盾。

《焦点访谈》对自己的定性是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的基本价值之一便是时效性,要对发生的事实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作为深度报道,要取得好的质量,又必须从选题、策划、采访、制作、审查等一系列环节加以精工细作,这自然而然对需要的时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两者的矛盾互动,在《焦点访谈》也《新闻调查》和《现在播报》等栏目的竞争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对《焦点访谈》是一把双刃剑,解决不好,就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打好主动仗,使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新闻媒体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责任,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引导社会热点,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努力营造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要深入研究各种受众群体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把我们所倡导的和群众所需要的结

合起来,把正确导向体现在新闻事实之中,寓思想教育于信息服务之中。要深入研究社会思想动态,从群众的关注点、兴奋点入手,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在与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引起共鸣。要下力气改进文风,防止把正确导向变成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变成干巴巴的大话套话,以清新朴实的文风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使新闻宣传更加生动活泼,更具亲和力、感染力。

二、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和公众情绪,必须高度重视做好热点引导、突发事件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着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必须紧紧围绕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思想疑虑,积极主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充分反映党和政府的积极努力,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必须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表明政府部门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最大限度压缩噪音、杂音的传播空间。必须按照有利于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三贴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重要原则,是新闻宣传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真实反映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真实反映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