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小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全

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就是月相。二、认识月相的变化规律。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照片,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样的,知道象那种弯过头的月亮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能够看到的。利用月相模拟器通过观察让学生画出从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变化。在活动后又播放农历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让学生对月相的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推测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作好铺垫。学生在观察上半月的月相变化过程中,会发现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由此,他们可以推测出下半月的月相变化。但学生在画月相的变化规律图时不是那么规范,我想如果在教学本课内容时让学生提前半月观察月相,对月相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后再来教学本课内容效果可能要好的多。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让学生根据环形山的特点,思考怎么去造环形山时,大多数的人只能想到用撞击的方法来模拟制造,几乎没人想到用喷水的方法,经过我提醒之后才想到。在造环形山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很多人是乱造的,没有一个很好的计划,拿到什么就造;2、喷水方法要注意不要弄脏桌子等,可是还有个别把座位弄得非常脏,这必须在上课之前重点强调。刚开始学生对环形山的形成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看完视频之后,大家就非常清楚了,因此,有些时候看视频比看资料效果好。

日食和月食》

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在前面的三课中,主要了解了人类认识月球的过程、月球的基本知识以及月球围绕地球运动而出现月相的周期性变化等。而这一课正是在此前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月球在空间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转动,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的。

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孩子们都知道有日食和月食的现象,但是对于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时间,发生时的特征,日食和月食的种类等都知之甚少。在回答这两种天文现象的成因时甚至部分同学只知道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光线,对于月食的成因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这种结果反映了绝大多数同学对于这个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常在教学本课时的做法是借助三球仪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看到现象,让学生假想自己在地球仪上的阴影部分中,从而验证日食和月食的产生,但是这种认识还是一种比较表象的,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还出现许多疑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认为问题主要是老师在教学本课时知识的定位不够准确。首先,老师理所当然的把教学建立在 “日食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向地球的光”,所以一上台就做实验,问同学们看到实验现象了吗?看到了就说明是这个原因。也就是说老师对于这个知识已经有了一个预设的答案,直接从这个答案上展开教学,所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疑问更多。

我在教学时就是摒弃已经固有了的答案,带领学生重新探讨。首先是问同学们见过日食现象吗?基本上没有同学亲眼见过,所以就提出一起来看看日食发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播放了几个不同的日全食视频。然

而结合教材中日食过程的图片,把“你发现日食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抛给学生,引起他们的思考,并再次播放视频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以下几点: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日食发生都是自右边开始往左边结束(空间方位是自西向东);挡住太阳的物体看起来跟太阳差不多大。我还给学生补充一条信息,人们发现日食都是发生在中国农历的三十或者初一。是什么物体能挡住太阳并且同时具备以上特征呢?我带领学生一一排除:云、热气球、空间探测器、金星、水星等,最后只有月球。我们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月球是球体,在我们看来一个圆形的物体;由于近大远小的原理,月球虽然比太阳小得多但是它离我们太近所以看起来跟太阳差不多大;月球从空间中正是自右向左地围绕地球转动;同时结合月相中所学知识分析,正是农历的三十和初一这两天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因此可以断定,导致日食产生的是月球而不是其它物体,也解释了为什么日食总发生在这两天。

这个时候,利用三球仪很简单的就解释了日食的成因。在我说明成因并强调只有农历的三十或初一这两天才会有日食时,许多同学举手提问:每个月都有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看到日食呢?我结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轨道的两个特征进行解释,一是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道不是水平的而是倾斜的,二是这个轨道不是个正圆而是个椭圆或者说月球离我们地球是有时近有时远的。我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再加以说明,很简单的就解释了学生的问题。同时还清晰的帮助同学们理解了为什么看到的日食会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通过这样的教学,我想应该是成功的从根本之处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步骤和角度帮助同学们从实质上理解了日食

现象,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改动也是成功的。在此基础上,再讲解月食的知识就是水到渠成。

太阳系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系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他们能说出太阳是恒星,能说出太阳系的几大行星,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说出更多的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模糊的,浅意识的,尤其对于太阳系其他天体的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过本课教学,通过建模活动,使学生建立对太阳系的完整认识,并在建模过程中,认识到太阳系的辽阔,宇宙的浩瀚。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