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小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全

米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碰到碘酒会变蓝紫色,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来检验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教科书提供的图中有十多种食物,目的是提醒学生,可以检验的食物很多,要尽量利用实验手段进行检验,增加自己的经验。我让孩子们自己带来食物,尽可能品种多一点,但我们做实验时只要一小片好了,水果、蔬菜、饼干多一点。拿来的东西,实验做好后可以自己吃的。孩子们可高兴了,因为平时老师是不允许带零食来的。本课堂孩子们学得特别开心。

在检验苹果时,我们发现有的苹果变色了,有的苹果没有变色,我让他们自己作一下假设,孩子们就说到苹果品种不一样,苹果的味道也是不同的。苹果里面的成份是并不是单一的。其他的食物也是如此。我们只是判断哪种食物里含的淀粉都一些。

在这里,我们并不要求学生去掌握反应机理,而是观察米饭、淀粉与碘酒反应时出现的现象,认识到这种颜色变化是化学变化的一种形式。利用碘酒与淀粉的特性反应,可以鉴别含有淀粉的食物。小学阶段,对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一般都停留在现象的观察和描述上,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机理。同时,一般学生对化学变化产生的现象都是很感兴趣的,这有助于他们进行有限度的科学探索。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是学生初步明白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后的第一个化学实验,实验不像物质加热或燃烧一样,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知道加热过程中一般会产生哪些现象。这个实验涉及到学生不熟悉的小苏打和有些经验的白醋。

本课需要让学生观察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并做好有效记录。同时,观察两者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并且要注意混合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由于混合现象比较剧烈,有比较明显的泡末产生,学生往往把注意点只放在泡末上,而容易忽视其他的现象。在做实验时,要求学生留下一些样本,混合后迅速地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只是在实验过程中,一般的玻璃片盖不住烧杯,而使空气混合进来,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学生通过眼睛看(现象),摸(杯壁感受温度),试(杯中空气)等方式综合体验物质反应后所产生的现象。

其中验证杯中的气体是什么物质是本课最难也是最精彩地部分。学生通过看书也许知道里面会有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是只有比较少的学生能够说出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当然个别学生会联想到五上我们在鉴别呼出气体成分时做的实验,用燃烧的木条伸进去,看看木条燃烧的情况是否发生变化。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之所以能让燃烧的木条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沉在杯底部,它的密度要比空气大。从而更多的了解二氧化碳的特点,此时许多孩子也许都认为这就是二氧化碳无疑了。此时,老师仍需要引导我们不应该轻易地下结论,教材上: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这是二氧化碳。重点向学生表达研究的内涵,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时,需要的是证据,而且证据要越充分越好,不能盲目的凭借几个现象就轻易地下判断。最后,让学生观察剩下的物质,并且与样本做比较,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白醋的酸味变淡了,小苏打也溶解并且变少了。最后总结这个变化也是化学变化。

教学中,由于第一次上课时,实验室没有白醋了,我只找到了一些红醋,在实验过程中,反映的速度比较慢,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容易混杂在空

气中,而使燃烧的木条不熄灭,缺少明显的变化,使验证结果失败,所以我觉得在做化学实验前,教师都需要亲自实验,才能有效避免一些麻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铁生锈了》的教学反思

一、铁生锈是个复杂的过程,铁的生锈与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以及各种酸碱盐等类物质有关。就其实质来说,是铁在接触有关气体或液体时发生了化学反应。铁锈是暗红色疏松的物质,容易剥落。本课以学生熟悉的铁制品生锈为例子,让学生在比较铁与铁锈有何不同过程中,了解铁生锈的原因。

二、课堂中小学生对未知事物有一种好奇心、探索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设置“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且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进入问题情境,主动参与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追溯知识的动态演变,参与“问题解决”,让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不断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第六周在教研组中执教了一节教研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本次活动的主题是科学实验记录的有效指导。通过几次试教和正式的上课,收获还真不少。本节课的第一个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说重点是整节课只安排了这一个实验,说难点是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寻找足够证据来判断物质的这种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由于实验室中没有现

成的硫酸铜溶液,则需要自己来配置。第一次试教的时候,由于准备时间比较匆忙,我急匆匆地用自来水泡制硫酸铜溶液。由于自来水中的水质问题,配置好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很多的沉淀物,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后来一想,明白了。自来水中有很多的铁离子,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便生成沉淀物,所以,配置硫酸铜溶液时的液体最好是纯净水。

两个班教完后,我改变了策略,耐心地准备材料,用纯净水配置好硫酸铜溶液,准备好铁钉,并且用砂皮打过,使铁透出本来的银白色(也有说灰白色的,纯铁本身的颜色应该是银白的)。

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回顾了加热白糖时是如何记录实验现象的。学生都能回忆起记录实验现象要及时、真实、详细地记录,这也为记录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作好前期的指导。随后我提出把两种物质接触,铁钉和溶液会有什么变化?三个班的教学后我发现学生除了有一些比较科学的猜想,如:铁的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溶液可能会变谈等等。还有一些猜想的误区:如认为铁颜色发生改变是生成了铁锈。

我让学生将铁钉放置在溶液中3、4分钟。再取出铁钉,观察铁钉和溶液的变化。多数学生看到了铁钉的颜色变成了暗红色;有些说是红褐色的,像铁锈;有些说是肉色的。学生对颜色的认知差异在课堂中我是允许这种现象存在的,我觉得教师也没有必要去回避这个问题,因为这也是一个真实情况的反应,不同的学生对颜色的敏感程度本来就不一样,教师没有必要去统一这一个颜色上的差异,只要学生理解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会发生颜色的改变就可以了。

接着,学生观察溶液的变化,说实话,并没有能够看出具有明显的变化,而只有一两个小组认为溶液上有一些沉淀物或表面有一些漂浮物,并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