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构成教案

第八课《特异构成》时间:第八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平面构成特异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认识,培养审美及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平面构成作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 难点:新颖的设计, 创作得新颖,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找上十个同学,九女一男上讲台,让全班同学来玩“找不同”的游戏,找出十位同学的不同点,从而引起新课。

讲授新课:

课本第91页到103页

一、定义:指构成要素在秩序的关系里,有意违反秩序,使少数个别的要素显得突出,以打破规律性(打破常规)。

二、特点:1、特异构成形式能使单调的画面变得生动,因此应用较广。 2、特异的部分能够迅速形成视觉焦点,引人注目,从而强烈地突出主题。 三、特异的构成因素:

大小特异——在相同的基本形的结构中,只在大小上做些特异的对比。 色彩特异——在同类色彩构成中,加进某些对比成分,以打破单调。 位置特异——在设计中把比较明显的位置作为特异基本形的部分,可同时结合基本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的变异。

形状特异——在许多重复或近似的基本形中,出现一小部分特异的形状,以形成差异对比,成为画面上的视觉焦点。

方向特异——大多数基本形是有秩序的排列,在方向上一致,少数基本形状方向上有所变化以形成特异效果。

骨骼特异——在规律性的骨骼中,故意用破坏规律的方法取得特殊效果。 四、特异构成在生活中的表现: 五、范例欣赏 六、广告欣赏 七、作业:

创作一幅特异构成的作品 要求:

1\\ 20*20CM,8开纸上完成 2\\ 黑白色(上墨色)

3\\ 设计新颖,有创意,画面工整

4\\ 作业右下角工整写上:姓名,班别,作品名称,指导老师,成绩,日期

第九课《渐变构成》时间:第九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平面构成渐变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认识,培养审美及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平面构成作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 难点:新颖的设计, 创作得新颖,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渐变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有的视觉感受,如近大远小、火车铁轨由宽变窄等,具有强烈的透视感与空间的延伸感。

讲授新课:

课本第64页到第76页

一、定义:渐变指逐渐变化,是一种运动变化的规律。平面构成中的渐变是指基本形或骨格逐渐地、规律性地、循序地无限变化。这种变化是以节奏感强和韵律感好为前提。

二、渐变构成的形式

渐变的形式是多方面的,形象的大小、疏密、粗细、位置、方向、层次等,色彩的深浅、明暗,声音的强弱都可以达到渐变的效果。 可分为:基本形的渐变和骨骼的渐变。 (一)基本形的渐变

基本形的渐变就是基本形的形状、大小、位置、方向、色彩逐渐变化。

1、形状渐变:由一个形象逐渐变化为另一个形象。可以采用对一个形的压缩、削减、位移或两形公用一个边缘等途径来实现从一个形到另一个形的转化。有具象渐变和抽象渐变两种形式。

2、大小渐变:依据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将基本形作大小序列的变化。给人以空间感和运动感。

3、方向渐变:将基本形作方向、角度的序列变化。会使画面产生起伏变化,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感

4、位置渐变:将基本形在画面中或骨骼单位的位置作有序的变化。会使画面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效果。

5、色彩渐变:基本形的色彩由明到暗渐变变化。 (二)骨骼的渐变:

即骨骼线的位置依据数列关系逐渐的有规律的循序变动。往往产生令人眩目的效果。

1、单元渐变:单元渐变也叫做一次元渐变,即仅用骨骼的水平线或垂直线作单向序列渐变。

2、双元渐变:也叫做二次元渐变,即两组骨骼线同时变化。

3、等级渐变:将骨骼作横向或竖向整齐错位移动,产生梯形变化。 4、折线渐变:将竖的或横的骨骼线弯曲或弯折。

5、联合渐变:将骨骼渐变的几种形式互相合并使用,成为较复杂的骨骼单位。

6、阴阳渐变:使骨骼宽度扩大成面的感觉,使骨骼与空间进行相反的宽度变化,即可形成阴阳、虚实的转换。 三、渐变构成的设计要点:

在渐变构成中,基本形或骨格线的变化,其节奏与韵律感的好坏是至关重要的。 变化如果太快就会失去连贯性,循序感就会消失;变化如果太慢,则又会产生重复感,缺少空间透视效果。

采用具象图形、渐变骨格、几何图形来表现渐变要注意节奏的连续性、循序感。 可利用图地转换。(每一个形象都可以由完整至残缺、由简单至复杂、由具像至抽象、渐变成其他任何形象。) 四、范例欣赏 五、作业:

创作一幅渐变构成的平面设计作品。 要求:

1、尺寸:20CM×20CM,8开纸上完成。 2、黑白色(上墨色)。

3、设计有创意,画面工整,大方整洁。

4、作品右下角工整写上:姓名、班别、作业名称、指导老师、成绩、日期。

第十课《发射构成》时间:第十周

教学目的:使学生通过学习平面构成发射构成的基本概念,提高对形式美规律认识,培养审美及创造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用具:平面构成作品,PPT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画面。 难点:新颖的设计, 创作得新颖,富于个性。

导入新课:

展示从万花筒往里看到的图片,引起学生注意。

讲授新课:

课本第84页到第91页 一、定义:发射是一种特殊的重复,具有渐变的视觉引导作用,其射线强而有力,能产生闪光或闪电式的效果。

在自然界中,鲜花的结构,太阳四射的光芒,都是发射式。 阅读课本,找出发射构成的三大特征及表现形式。 二、发射构成的三大特征: 1、具有多方向的对称;

2、具有强烈的焦点,此焦点通常位于发射点的中心;

3、能造成光学的动感或产生爆炸性的感觉,使所有形象向中心或由中心向四周散射。

根据发射方向的不同,在构成形式上,又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归纳起来有离心式、向心式、同心式、多心式、移心式几种形式,在实际设计中,常多种形式结合使用。

1、离心式发射

这是一种发射点在中央部位,发射线向外方向发射的构成形式。 它是发射骨格中,应用较多的一种发射形式。

该构成形式的特点是基本单元从中心或附近开始向外面各个方向扩散,常用骨格线有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等。 2、向心式发射

是与离心式方向相反的发射骨格。其发射点在外部,从周围向中心发射的一种构成形式。

该构成形式的特点是基本单元由外向内收进。而中心并非所有骨格的交集点,而是所有骨格的弯曲指向点,各级骨格线弯折并指向中心。 常用骨格线有向内折线、向内弧线等。 3、同心式发射

同心发射是以一个焦点为中心,基本单元一层一层地围绕着同一个中心展开,骨格线形之间的间隔可等宽、渐变或宽窄随意变化。 常用骨格线有圆形、方形、螺旋形等。 4、移心式发射 发射点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动势,有秩序地渐次移动位置,形成有规律的变化。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