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机体对自身组织不能产生免疫损伤 D.放疗后机体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
E.病毒感染的同时机体结核菌素试验呈阴性 8.记忆性T细胞的特征
A. 记忆性T细胞比na?ve T 细胞更易激活,所需抗原浓度较低; B. 记忆性T细胞对协同刺激信号的依赖性较na?ve T 细胞低; C. 记忆性T细胞分泌的CK更多,且对CK更敏感;
D. na?ve T 细胞寿命短,记忆性T细胞寿命长, CK(IL-15)维持其生存; E. 记忆CD8T细胞的维持无需CD4T细胞辅助。
9. 记忆性B细胞的特征
A.记忆性B细胞再次受到抗原刺激,其数量增长为na?ve B细胞的10 ?100倍; B. 产生抗体的量及其亲和力增高;
C. 抗体类型转换,记忆性B细胞表达膜IgG、IgA、IgE;
D. 抗原递呈能力增强:记忆性B细胞表达MHC-II类分子较na?ve B细胞高,BCR亲和力高; E. FDC表面捕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是维持B细胞记忆的重要分子基础。 10.TCR多样性的机制 A. 组合多样性 B.连接多样性 C. 体细胞高频突变 D.受体亲和力成熟 E.受体类别的转换 11.BCR(Ig)多样性的机制 A. 组合多样性 B.连接多样性 C. 体细胞高频突变 D.亲和力成熟
E.抗体类别的转换 三、名词解释 1. 免疫耐受
2. 耐受原
3. 细胞克隆排除学说 4. 低区带耐受 5. 高区带耐受 6.中枢耐受 7.外周耐受 四、问答题
1.何谓免疫耐受性?认识免疫耐受有何意义? 2.试述免疫耐受维持与终止的条件? 3.T细胞和B细胞形成的免疫耐受有何特点? 4.试述免疫耐受的发生机制?
5.试述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主要因素? 6. 简述TCR、BCR(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特异性 获得性 排他性 多样性 记忆性 转移性 耐受性 特异性 记忆性 耐受性 2.TCR BCR(Ig) TCR BCR(Ig)
3.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体细胞高频突变 4.组合多样性 连接多样性 5. 抗原 特异性
6. 正免疫应答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
+
7. 中枢耐受 外周耐受 8. 抗原 特异性 记忆性
9. 抗原性质 抗原的剂量、抗原免疫途径和刺激的持续时间 10.抗原 潜伏期 抗原特异性 免疫记忆
11. 免疫原性 致耐受原性 耐受原 正相免疫应答 12. 易 不易 免疫抑制 二、多选题 [A型题]
1.D 2.C 3.A 4.D 5.A 6.B 7.D 8 .E 9.D 10 .D 11.C 12.A 13.B 14.C 15.C 16.B 17.B [B型题]
1.C 2.A 3.C 4.A 5.B [C型题]
1.B 2.A 3.A 4.A 5.C
[X型题]
1.BCD 2.ABCD 3.BDE 4.ABCDE 5.ABCE 6.ABCD 7.AC 8.ABCDE 9.ABCDE 10.ABC 11.ABCDE 三、名词解释
1.免疫耐受:免疫活性细胞接触抗原后所表现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对其他抗原仍能产生免疫应答。 2.耐受原: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
3.细胞克隆排除学说:在胚胎期或新生期接触抗原,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细胞克隆不产生应答,而是被清除或抑制,导致免疫耐受.
4.低带耐受:过低剂量的TD抗原导致的T细胞产生耐受
5.高带耐受:过高剂量的TD或TI抗原引起的T,B细胞耐受
6.中枢耐受:指在胚胎期及在T/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免疫耐受。
7.外周耐受:在外周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对内源性抗原或外源性抗原刺激产生的特异性不应答。 四、问答题
1.免疫耐受是机体针对某种抗原刺激所产生的特异性无应答状态。?认识免疫耐受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在理论上有助于认识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己”和“非己”维持免疫自稳;在实践上,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以防治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移植排斥反应;通过解除免疫耐受而有利于对病原体的清除及肿瘤的控制。
2.免疫耐受的维持有赖于抗原的持续存在(重复注射),也与抗原剂量、抗原类型、抗原的性质等因素有关;机体免疫系统未成熟时,所诱导的免疫耐受维持时间长。
免疫耐受可特异终止,也可自发终止。通过注射结构改变的抗原、交叉抗原或置换载体的新抗原均可特异性地终止免疫耐受;随着体内抗原被清除免疫耐受可自行消退。 3.T细胞与B细胞免疫耐受区别如下表: 比较项目 耐受原 抗原剂量 T 细 胞 TD抗原 小或大 B 细 胞 TI、TD抗原 大 较长(1-2周) 较短(数周) 较难 多为不完全耐受 可能是骨髓 B细胞膜Ig受体减少 B细胞表达协同刺激分子缺乏 Th细胞辅助 免疫耐受的诱导 较短(24h) 免疫耐受的持续 较长(数月) 免疫耐受的形成 较易 耐受的完全性 克隆清除部位 克隆不应答 多为完全耐受 胸腺 不表达或低表达MHC分子APC缺乏协同刺激信号 4.免疫耐受机制非常复杂,分中枢耐受和周围耐受二方面的机制。中枢耐受:解释中枢耐受的理论是克隆排除学说,该学说认为在胚胎期或新生初期接触抗原,处于未成熟阶段的T、B细胞克隆不产生应答,?而是被清除或抑制,从而
导致机体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不应答;目前已证实在T、B细胞发育过程中,均经历阴性选择过程,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克隆进行清除。
外周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免疫细胞活化信号:
缺乏第一信号: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的浓度太低,与MHC-I类分子结合后不足以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一般细胞不表达MHC-II抗原,不能有效激活T细胞。
缺乏协同刺激信号:正常组织细胞不表达或低表达协同刺激分子,无炎症因子的情况下,APC不活化,协同刺激分子不表达或低表达,不能有效地向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导致特异性T细胞克隆不能活化,即克隆无能。 (2)免疫忽视:体内组织特异性抗原浓度低,不足以诱导初始T细胞发生耐受,即不能导致应答克隆的消除或无能,但其浓度足以活化效应T细胞,而有致自身免疫病的危险,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抗原并存,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自身免疫病的状态,称为免疫忽视。
(3)抑制细胞的作用:Ts细胞特异性阻断抗原呈递、阻断Th细胞功能、抑制B细胞分化等;抑制性巨噬细胞产生PG发挥抑制效应。
(4)解剖位置上与免疫细胞隔绝
(5)抗独特型网络的作用有: 细胞膜表面具有独特型决定簇的细胞可被AId特异地破坏,大量AId?能造成独特型阳性细胞耗尽;AId可作用于T、B细胞上的Id决定簇,使T、B细胞产生耐受;大量AId的存在可诱导Ts细胞活性,抑制免疫应答;免疫应答过程中产生的自身AId可与B细胞上的BCR结合,抑制抗体的产生;AId可进一步诱导AId2、AId3...产生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免疫应答起自限作用。 5.影响免疫耐受的因素有抗原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
(1)抗原方面的因素
抗原性状:耐受原一般是小分子,可溶性,非聚合状态,表位密度高。 抗原剂量:TI抗原:高→B细胞耐受;
TD抗原:低→T细胞耐受(低带耐受);
高→T、B细胞耐受(高带耐受)。
抗原注射途径:静脉注射最易导致耐受,皮下或肌肉注射最难,腹腔注射居中。 (2)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因素: 胚胎期最易诱导耐受,成年期最难,新生期居中。
遗传因素:不同品系小鼠诱导耐受的抗原量、难易程度、维持时间长短均有差异;
(3)免疫抑制措施的联合应用:主要通过造成免疫系统新生期的状态、阻止B细胞表面IgR的再生、阻断抗原刺激后免疫活性细胞的分化等途径帮助诱导耐受 6.简述TCR、BCR(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BCR(Ig)多样性形成的机制主要涉及 ① 组合多样性,即BCR(Ig)基因产生于众多V、D、J、C基因片段的排列组合; ② 连接多样性,即BCR(Ig) V-D-J重排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的连接点以及同一连接点上可发生核苷酸缺失、插入和倒转; ③ 体细胞的高频突变,即发育后期和经抗原刺激后,滤泡生发中心内成熟的B细胞的BCR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的体细胞突变率比其他体细胞突变率高1000万倍,即每次细胞分裂均有50?R基因发生突变,由比形成极为多样性的B细胞克隆。
与BCR(Ig)类似,TCR多样性的机制也涉及组合多样性、连接多样性,但没有体细胞的高频突变。
第十四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免疫调节涉及到 、 、 及 水平。
2.能与B细胞表面及体液中免疫球蛋白分子超变区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称为 抗体。 3.抗独特型可使B细胞表面 与 交联,由 介导产生抑制信号。
4.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其 和 分别与B细胞表面BCR和Fc?R 结合,使Fc?R交联产生抑制信号。
5.免疫细胞表达两类功能不同的受体酪氨酸基序是 和 。 6.C3b-Ag-Ab复合物与FDC 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活化。
7.Ag-C3d分别和B 细胞表面 及 交联,通过 分子活化胞内蛋白酪氨酸激酶,促使B细胞激活。
8.由 启动B细胞旁路活化途径,可明显促进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
9.B7分子与 结合提供T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而与 结合发出抑制信号。 10.免疫细胞均可表达 和 ,后者通过ITIM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 二、多选题 [A型题]
1.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BCR识别
A.MHC分子 B.独特型决定基 C.FC受体 D.白细胞分化抗原 E.补体受体 2.抑制Th2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 B.IFN-γ C.IL-4 D.IL-5 E.IL-10 3.抑制Th1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IL-10 B.IFN-γ、IL-4 C.IL-4、IL-7 D.IL-8、IL-10 E.IL-10、IL-4 4.Ts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 A.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清除抗原 B.杀伤T细胞和B细胞引起免疫抑制 C.抑制APC呈递抗原
D.抑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 E.分泌抑制因子抑制免疫应答 5.抗BCR可变区抗体的免疫调节机制为 A.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负反馈调节 B.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正反馈调节 C. 独特型免疫网络调节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T细胞活化的抑制性受体是
A.KIR B.KAR C.TCR D.IL-1R E.IL-2R 7.可促进M?抗原呈递作用的细胞因子 A.TGF-β B.IL-2 C.IL-4 D.IFN-γ
E.IL-8
8.与B细胞表面CRl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活化的分子 A.C1 B.C2a C.C3a D.C3b E.C4 9.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是 A.由APC和Th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B.由APC和Ts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C.由Th和Ts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D.由Th和B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E.由Th l和Ts细胞相互作用开始
10.对细胞免疫应答起负调节作用
A.IL-2、IL-4、IL-5 B.IL-2、IL-8、IL-10
C.IL-1、IL-6、TGF-β D.IL-4 、IL-10、TGF-β、 E.IL-12、INF-γ、TGF-β
11.关于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 B.抗原在体内耗尽,免疫应答将停止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性质与免疫应答的类型无关 12.下列哪项不是独特网络的特点?
A.多层次级联 B.独特型级联 C.闭合型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