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得到集成,其创新性以及由此确立的区域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能力的意义会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的突破,集成创新过程也就成为促进创新资源高效、合理配臵的协同序化过程。
上所述及的集成创新主要表现在一些创新要素的融合,包括技术、知识、信息、资源、能力、观念等,属于集成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不能忽视的是集成创新的表象和形式,即创新实体的自身运动,如创新组织构架的演进、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融合、企业间各种不同形式的战略联盟等。
集成创新对区域创新体系而言,一方面通过区域发展战略的主导,以计划或项目的形式,推动一批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的集成,重点解决一大批共性和关键(组合)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区域创新体系的环境建设,打破组织间的沟通障碍,促进产学研合作,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台上实现创新突破。
区域创新体系有助于形成地理意义上的集成创新—— 以区域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如广东省的专业镇创新体系,又称“榕树效应”),即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这种产业成长模式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在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这个集群内的创新主体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内蒙古已出现了诸如包头市的稀土、呼和浩特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鲜奶及其深加工业、鄂尔多斯市的羊绒产业、巴盟河套地区的小麦深加工系列产品、大兴安岭地区的特色山野果品等产业集群趋势。
2 建设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及紧迫性
2.1 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区域创新能力的高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创
- 4 -
新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创新要素的优化配臵打造科技创新的“优势区域”,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科技发展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的地区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区域创新体系是2003年我国科技界使用频率最高的主题词
自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对建设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极为重视,将其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要求和解决区域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性要求的最佳结合点,采取强有力措施予以推进。全国已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
2003年4月,科技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逐步形成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和有关政策法规,要求各地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把促进区域间的联系和互动放在突出位臵,确定好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和目标。
2003年10月,科技部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全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交流各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初步思路和建设经验,确定了将支持跨区域合作作为科技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重点,长三角、泛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创新体系被优先选入国家试点。
2004年1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决定》由深圳市科技局、计划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信息办、高新办等部门联合起草,并书面征求了法制局、国税局、工商局等11个局办的意见,前后12次易稿,内容有多项重大突破。该文件是全国首个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政策。
至目前,很多省市自治区正在组织力量筹备、起草和制定同类政策并积极酝酿出台。
2.3 周边环境催生内蒙古区域创新体系
- 5 -
2003年10月,大华北地区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研讨会提出了“以京津为核心、冀辽鲁为两翼、晋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