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

2104优才内经复习指导

第一章 养生

一、早衰的原因和养生方法。

1. 早衰的原因:“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说明不正当的生活方式,耗伤精神真气,是导致早衰的根本原因。

2. 养生方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强调养生要顺应自然、节制饮食、作息规律、劳逸适度、恰当锻炼,外避虚邪贼风,内养精神真气,达到形神兼养,尽终天年。

二、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

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原文精神,分析归纳人体生长发育的生理过程如下:

1.生长期:男子八岁—二八,女子七岁—二七。

特点:肾气充盛,身体发育表现为齿更发长,天癸至,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具有生殖能力。

2.壮盛期:男子三八——四八,女子三七——四七。

特点:肾气充满,身体发育为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坚,肌肉壮。 3.衰老期:男子五八——八八,女子五七——七七。

特点:肾气衰,表现为面焦发白,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天癸竭,男子精少,女子地道不通,形坏而无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都与肾气密切关系,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故肾在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人的生殖机能与天癸有关。天癸是一种以肾精为物质基础,在肾气的作用下,逐渐成熟的对人体生殖机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物质。所以随着肾气充实,而天癸至,随着肾气衰,而

1

天癸竭。

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要领。

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去寒就温,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总之,四季养生关键是顺应自然消长变化,即顺应春季养生发之气,重点养肝;顺应夏季养盛长之气,重点在心;顺应秋季养收敛之气,重点养肺;顺应冬季养闭藏之气,把重点养肾。

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阐明了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即春夏当顺生长之气,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具体言之,春养少阳,以助生发之气;夏养太阳,以助盛长之气;秋养少阴,以助收敛之气;冬养太阴,以助闭藏之气,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保持协调一致。其实用意义如下: 1、指导养生防病

(1)顺应四时阴阳养生 : 生活起居、精神调养、饮食调补应顺时。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同时,防止机体阴阳之偏极;

(2)结合体质特点施养防病:当体质阴阳之偏与季节阴阳之偏性质相反时,乘季节阴阳之偏,纠正机体阴阳之偏,使之趋于平秘。 2、指导临床,审时施治

(1) 顺时用药:人体五脏之气随四时递迁而升降沉浮,若时至而脏气不应,如春时阳气升发不足,是为肝虚,出现眩晕、体倦乏力等,其余仿此。李时珍《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述薄荷、荆芥之类辛温,顺春升之气;香薷、生姜之类辛热,顺夏浮之气;人参、二术、黄柏之类甘苦辛温,顺长夏化成之气;芍药、乌

2

梅之类酸温,顺秋降之气;黄芩、知母之类苦寒,顺冬沉之气;并说此即“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临床可据证随时用药,或入治疗方剂中。

(2)参时调阴阳:一是春夏用寒用凉,全阴以养阳;秋冬用温用热,全阳以养阴。故古有“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之说。

二是春夏用温用热,内养其阳;秋冬用凉用寒,内养其阴。即“夏月伏阴”者,当辛热散寒回阳;“冬月伏阳”者,必不免苦寒泄火。 (3)冬病夏治,夏病冬治

春夏养阳 → 冬病夏治 → 运用补阳药物或贴敷,或针灸,或内服,顺

时促进阳气,防治阳虚寒胜的病变。如:阳虚寒胜的慢性支气管炎于夏月三伏的贴敷疗法。

秋冬养阴 → 夏病冬治 → 借助秋冬阴气运用滋阴药物,促进阴精化

生,以达阴生阳制的目的。同时借助时令闭藏,培植人体真阴,避免春夏阴虚火旺病变复发。 (4)因时立法

春气发生,阳气向上,有助吐法;夏气升发,阳气向外,有助汗法;秋气收敛 ,阳气下沉,有助下法;冬气闭藏 ,阳气固密,有助补法。

五、“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未病”含义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早期诊治三个方面,反映出《内经》防重于治的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对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未病先防强调平素养生,防病于先;既病防变强调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早诊早治注重防微杜渐,欲病救萌。

《内经》“治未病”思想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既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结合脏腑生克制化规律所制定的已病防变的措施。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古人善为医者,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将疾病比较科学的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并作为评判好医生的标准。后世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丰富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发展成代表中医优势和特色的预防思想精髓。

3

第二章 阴阳五行

一、 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1. 概念:“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 府也。”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物生长变化的内在力量。

2. 主要内容:(1)阴阳对立:“清阳为天,浊阴为地”;(2)阴阳消长:“阳胜则 阴病,阴胜则养病”;(3)阴阳互根:“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5)阴阳升降:“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6)阴阳可分:“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二、 “清阳”与“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府。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1.概念:“清阳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清阳是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清阳指卫气;清阳指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浊阴出下窍,浊阴归六腑,浊阴走五脏”:浊阴为二便污秽之物;浊阴指饮食物化生的糟粕;浊阴指五脏所藏的等精血津液。

2.临床意义: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浊气,属阴当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则壅塞胸膈,表现为胸膈胀满。因脾主升清阳,胃主降浊阴,故后世常用此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掌握此特点,就能判断疾病发生的所在,并指导临床。

三、 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关系

气归精(精食气) 精归化(化生精)

气(阳)————————→ 精 化(气化、化生) 药物 气(太过)伤精 精化为气 饮 食龙 味归形(形食味) 形归气(气生形)

味(阴)————————→ 形 ←——————— 气(真气) 味(太过)伤形 气伤于味(太过) 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