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现象可用于推断死亡时间:
1.断头后1~10分钟,眼球运动;口唇、下颌运动;躯干痉挛;心跳;颈动脉涌血; 2.死后数小时,心房肌遇冷或金属刺激可见蠕动;
3.用林格氏液或去纤维蛋白的血液注入冠状动脉,心肌节律性收缩可保持数小时; 4.肠蠕动可持续数小时,可发生死后肠套叠。
四、死亡原因
所有导致或促进死亡的疾病、病态情况或损伤以及造成任何这类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 (一) 根本死因:
指引起一系列直接导致死亡的事件中最早的疾病或损伤,或造成致命损伤的事故或暴力情况。根本死因是可以引起较严重后果的疾病、损伤及其原发事件。在分析死因时,必须指出导致死亡发生的原发性疾病或外伤。 (二)直接死因
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或损伤,是来自根本死因的致命性并发症,是死亡发生的直接启动因素。它可以是疾病,如支气管肺炎,也可以是一种病理状态,如休克、脑水肿和脑疝形成、败血症等。常见的直接死因有感染、出血、栓塞、肺水肿等。 (三)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关系
1、直接死因与根本死因具有因果关系,根本死因是直接死因的启动原因。
2、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时间间隔可有可无。时间间隔的长短依根本死因与直接死因的关系变化较大,一般间隔很短,有的间隔很长,可长达数年。无时间间隔者,根本死因同时就是直接死因。
(四)辅助死因
是根本死因以外的疾病、中毒、窒息或外伤,在死亡过程中仅起辅助作用。 (五)死亡诱因
1、因轻微外伤、体力活动或精神因素等诱导身体原有潜在病变恶化而死亡; 2、死亡诱因不参与死因。这些因素单独存在时不足以致死; 3、死亡诱因与根本死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辅助死因与根本死因之间无因果关系。 (六)联合死因
1、在死者身上,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均可单独致死的死亡原因; 2、构成联合死因的是相互无关的一系列疾病或损伤的情况。它们从病因学和死亡机制方面无确定的因果关系,故可称之为并列死因。
四、死亡方式
1、概念:产生根本死因的主要事件的情节或方式称死亡方式。死亡方式是对无数种死亡原因发生的具体情况的概括。
2、死亡方式包括:1.自然死亡;2.自杀死亡;3.他杀死亡;4.意外死亡 其中:暴力性死亡—自杀死亡、他杀死亡、意外死亡 非暴力性死亡—自然死亡
五、死亡机制
死因引发的危及生命的病理生理功能紊乱,即原发疾病或损伤引起的、最终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过程。
六、死亡证明
证明某人确实死亡,并说明其死亡原因、死亡方式等情况的法律文件称死亡证明。
第三章 死后变化
第一节 概 述 一、死后变化
人死后,尸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命活动停止,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死后变化。
二、死后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外界环境因素:1.自然气候;2.尸体所处的环境地点;3.尸体上的衣着服饰等。 (二)尸体本身的内在因素:1.年龄、性别、体型;2.疾病及死亡原因。
(三)人为因素:1.冷藏或冷冻;2.停尸载体及尸体的体位;3.尸体搬运; 4.医源性因素。
三、死后变化的分类
(一)按死后经过时间(24小时为界)
1.早期死后变化:超生反应、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冷、尸斑、内部器官血液
坠积、尸僵、尸体痉挛、自溶、溶血和自身消化等。
2.晚期死后变化:尸体腐败的各种征象、霉尸、白骨化、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古尸、
人为或动物毁坏尸体等。
(二)根据尸体是否完整 1.毁坏型死后变化:尸体腐败的各种征象、霉尸、白骨化及动物和自然因素对尸体的毁坏等。 2.保存型死后变化: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古尸、浸软。
第二节 早期死后变化
早期死后变化指人死后24小时以内发生的变化;
一、尸冷:人死后,因新陈代谢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