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是按随机数字表数字分配。样本量超过100较为适用。
2、系统随机抽样:又称为机械随机抽样,将源人群按某种和调查无关的特征(如出生日期、住院号、门诊和等)顺序给个体标号,在随机抽取一编号作为第一调查个体,伺候则机械地每隔某数量抽取个体。此法简易方便,但抽样起点必须随机选择,否则易导致偏倚。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的抽样方法。将总体各个个体单位按某种标志排列、连续编号根据总体数N和确定的样本数n,计算抽样距离(N/n)用单纯随机方法在第一组中确定一个起始号. 从此起始点开始,每隔K(K=N/n)个单位抽取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3、分层随机:应先在研究对象的主要特征中,选出2-3个对治疗效果(研究因素)影响比较大的特征,如性别、年龄、病情、病情分度等,然后按照这些特征,将样本分成若干层,再在各个层内分别单纯随机分配,用于样本量较小<100,但分层不应过细,一般2-3个主层为好。包括:按比例分配、最优分配。 4、区组随机法:将研究对象分成列数相等的区组(一般4、6例)然后再区组内按照单纯随机法分配到两组。
5、整群随机抽样:在源人群中,随机抽取人群数量较少但仍具有明确范围的一个或多个群体作为样本。即将单位群体作为抽样群体(如一个班级、学校、医院等)。
6、多级随机抽样:指从源人群中,先抽范围大的单元,后从中抽次级单元,再在后者中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所需数量的样本成员。 非随机研究的组间均衡措施
1、匹配:这是观察性研究保证两组均衡的重要手段。病例对照研究,可按病例的某些主要特征选择相应对照匹配;队列研究则按暴露组成员的特征选择对照。设计匹配时应注意:匹配特征不能过多,一般2-4个,常见为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入院日期等;其次选择匹配条件中不能含有研究因素。而对于诊断试验,其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某种方法鉴别真患者的概率,因此不需要病例组合对照组在主要特征方面均衡一致,实际上也难以达到。
2、控制组件混杂:可以通过分层或者多病因分析等解决。 盲法观察 盲法分类
1、单盲:指研究对象不知给予措施的性质,不知自己被分到试验组还是对照组,而研究者清楚。容易出现倾向性偏倚。
2、双盲法:研究对象和医生或观察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只有研究者知道。此法较难实行。 3、三盲法:上述三者均不知道分组情况,仅仅研究者委托人掌握密码编号,知道试验结束以及结果统计分析完毕,在撰写论文报告初稿完成后才揭秘。
第四节疾病分布及疾病概率研究 疾病的分布概念:
指疾病的人群现象。是描述疾病事件(发病、患病、死亡等),体现在什么时间发生 (时间);在什么地区发生 (空间)在哪些人群中发生(人间)及发生多少的现象,在流行病学中简称“三间分布”。 研究疾病的分布意义:
1、阐明疾病的流行规律;2、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3、流行病学诊断和鉴别诊断;4、指导疾病的预防措施 疾病分布的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一、疾病频率测量 1、发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的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 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为基数,100%,1000/千,或10000/万 ) 分子 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分母 指观察地区内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多用该地区该时间内的平均人口 ①该年6月30日24时或7月1日0时人口代替 ②年初人口数加年终人口数被2除
应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
2)罹患率: 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可以日、周、旬、月为单位 应用 :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职业中毒等暴发。
3)续发率(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
应用于:反映传染病传染力强弱的指标;分析传染病流行因素;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2、患病频率测量指标:
1)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某特定时间内一定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比例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 时点患病率= --------------------------------------------------------×K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 期间患病率= -------------------------------------------------------------×K 同期的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数) 患病率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发病率和病程。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发病率和病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患病率(P)=发病率(I)×病程(D) 应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流行情况 评价疾病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程度
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医院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的需要量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横断面研究的常用指标
2)感染率:某个时间内能检查的整个人口样本中,某病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 ×K;现状感染率 --- --类似患病率 新发感染率-------类似发病率。 应用:
评价人群健康状况
研究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的感染情况、流行势态和分析防治工作的效果 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残疾率(残疾流行率):
某一人口中,在一定期间内每百(或千、万、十万)人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 即是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 残疾率=残疾人数/调查人数×K 。 3、死亡频率测量指标:
1)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一定人口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 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
死亡率= ——————————————×K 包括死亡专率和死亡粗率。 同期平均人口数
死亡专率:死亡率按不同特征,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状况及病因等分别计算。 2)病死率: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100% 同期患某病的人数
当某病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时,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100%
3)生存率(存活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若干年随访(通常为1、3、 5 年)后,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 生存率= —————————————×100% 开始随访的病例数
4) 累积率:某一年龄以前发生或死于某种疾病的累积概率的大小。累积率可由各年龄发病或死亡率相加获得。多用%表示,累积(死亡或发病)率=[∑(年龄组(死亡或发病)专率×年龄距)]×100% 4、预期寿命指标测量指标:
1)预期寿命(平均预期寿命):X岁时的平均预期寿命表示x岁尚存活者预期尚能存活的年数。 2)潜在减寿年数 : 指某年龄组人口因某病死亡者的预期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3)伤残调整寿命年 :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年 二、疾病流行的强度
1、散发: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散在发生,适用于范围较大的地区 ,散发分析:疾病常年流行或因预防接种使人群维持一定的免疫水平;隐性感染为主的疾病;传播机制不易实现的传染病;长潜伏期传染病。
2、暴 发: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病人出现。 传染病 :病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如托幼机构的麻疹 非传染性疾病 :如食用毒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3、流行:指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称大流行,如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 三、疾病分布的形式
疾病分布概念: 研究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就是要不断地或经常地收集资料,分析描述这种连续的动态过程,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时间中发生的姿态(或态势)。
1、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种族、婚姻、流动人口等;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同一年代(断面)或不同年代(断面)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的不同或变化。年龄期间队列分析同一时期出生的人为出生队列。
2、时间分布:短期波动性、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长期变异);
3、地区分布:疾病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
常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简表
病例报告、系列病例研究、纵向研究 描述性研究 现况研究 观察性研究 生态学研究 队列研究 分析性研究 一次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临床随机对照实验 实验性研究 现场试验 社区试验
二次研究:系统综述、meta分析、临床经济学评价。 第五节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通过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找出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提供病因线索。它既是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主要包括: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 一、现况研究
1、含义:又称横断面研究也称患病率研究,研究特定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
2、原理: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期内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的资料,以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特征人群中的分布,以及观察某些因素和疾病的关联。 3、特点:
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总结资料时分组); 现况研究的特定时间(时点患病率更精确) 在确定因果联系时受到限制(影响存活,非发病)
对不会发生改变的暴露因素,可以提示因果联系(性别、种族、血型) 容易犯病程长短偏倚 4、研究类型
1)普查:调查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总体)。 优点: 缺点: 不存在抽样误差
可以同时调查多种疾病或健康状况 能发现目标人群中的所有病例 在范围。
优点: 缺点: 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调查的精确度高。 5、研究目的与应用范围:
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 确定高危人群(三早)
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措施效果 6、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确定研究对象---------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五节第二部分 生态学研究 概念:
描述性研究的一种,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群体为观察和分析单位,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状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提供病因线索,产生病因假设和评估人群干预措施的效果。包括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
1、生态比较研究: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最简单的方法,观察不同人群或地区某种疾病的分布,根据疾病分布的差异,提出病因假设。
耗时耗力,花费大,组织工作复杂,调查质量不易控制; 调查内容有限; 易产生重复和遗漏现象。 2)抽样调查:随机抽样,调查特定时点、特定范围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
设计、实施与资料分析比较复杂; 存在抽样误差和偏倚; 不适用于变异过大的资料; 不适用于患病率过低的疾病 ; 不适用于普查普治的疾病。 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差异、一致、趋同),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