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习题(北大、复旦版)

进行了不正确的嘲讽,表明作者因回国伊始而对国内当时复杂的政治情况,特别是对革命政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相当隔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态度。③此外,在对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这反映了作者不断寻求真理过程的曲折和内心的矛盾痛苦。④但应当说,作品的基本倾向则是表达了对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的无情抨击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民性的严厉批判,应予肯定。

4.《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几个科员家庭风波的描写,批判了整个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形成市民性格的文化系统。小说主人公之一张大哥身上,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他的生活主旨就是反对别人离婚,为此他整天忙忙碌碌。作品在暴露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的同时,以更为娴熟的艺术技巧、悲喜剧交融的艺术形式和去掉了油滑的幽默笔触,对于因循守旧、敷衍、妥协的生存哲学,给予了揶揄嘲讽彻底否定,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至《离婚》出,老舍小说创作核心思想——批判市民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生活环境、思想渊源和文化传统——得以全面而系统地确立。含蓄而机智,在幽默中“发出智慧与真理的火花”,适度而有节 制,使《离婚》的幽默艺术趋于成熟。无论就思想性与艺术性来看,《离婚》都标志着老舍创作一个新的高度。

5.《月牙儿》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迫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月牙儿》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到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 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魁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力。

6.①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从鲁迅开始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特色。在《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最早的长篇中,老舍借着对老张、赵子曰、马则仁等人物的描绘,就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不仅个性都颇为鲜明,而且由于被置放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加以表现,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离婚》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苍白空虚与官府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严加抨击。这是老舍对市民性格及造成这类性格的思想文化传统反思的硕大结晶,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立体的、全方位的、多系列的《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更新的信念。总之,老舍是继鲁迅之后坚持不懈地反思民族传统,以文化批判意识著称的杰出作家。

②以北平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就是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了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与情愫。

③老舍所受的平民社会市井气息、皇城帝都文化氛围的熏陶,他从母亲那里得来的遗传与英国作家狄更斯等人的影响结合在一起,为他的文化批判找到了一种最为适宜、含蓄丰富、独具一格的老舍式的幽默感。老舍把幽默看成是一种“心态”、一种生命的润滑剂。他的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视不同对象有所倚重。如果说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夸张有失节 制,还是“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老舍的幽默风格趋于形成。《离婚》则标志着老舍的幽默开始走向成熟。从此以后,老舍笔下的幽默就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的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魁力。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

7.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愿望,正像农民梦想拥有土地一样,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是因为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二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它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强扭的瓜”,有的只是虎妞对于祥子的性欲要求;

对于祥子来说,虎妞的纠缠不啻是一种灾难。在造成祥子悲剧命运过程中,虎妞的介入无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也显示了作者对于城市底层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粗鄙丑恶场景有丰富的知识,对于下层市民内心的痛苦有细致的体察。

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一是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恰恰在于:他从一开始就执着地自以为只要拼命苦干,就可以改变自身的命运,长时期中他一直“执迷不悟”。很显然,祥子的悲剧是对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二是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比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在虎妞影响下他的生活态度的某些改变,也是他走向深渊的原因之一。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身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

8.祥子的经历与近代中国因农村破产而成批涌入城市的赤贫农民相似,因而颇具代表性。在祥子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小说开头,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命运相同的穷人。他坚韧、顽强,风里雨里地咬牙,饭里茶里地自苦,追求自己的生活目标,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在小说的展开部分,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然而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的(车)不可得,他躲避的(妻)被强加。这不能不说是祥子的失败。尽管如此,祥子作了一定程度的挣扎、反抗。祥子的形象仍然是使人同情,甚至令人起敬的,作者抱的也是悲悯的态度。

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的时候,祥子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的一击,他绝望了,跌倒了,再也没能站起来。他形容猥琐,举止肮脏,如同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祥子的自甘堕落不仅在于外在的社会压迫,还在于内心的自渎心理。这正是老舍作为大手笔的过人之处,唯其如此,祥子的命运悲剧才更具有警世的力量。

9.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的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她的性格是在她与刘四和祥子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因此也显得颇为复杂。剥削者的女儿和被剥削者的妻子,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积怨,直至闹翻。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变态,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与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但也不能说没有一丝感情。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虎妞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样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10.①从结构上来看,《骆驼祥子》是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 ,显得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谨严,布局妥贴,使祥子的性格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得以充分展开。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线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②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本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样子不善言语所留下的空白,尤其是祥子对于车的感情,就主要是通过在不同情况下祥子对于车的“态度”生动反映出来的。她有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见

出他的心理的,也有借助于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的,手法多样,真切生动,充分表现老舍对北平洋车夫的深入透彻的洞察与理解。虎妞的心理描写也很逼真,她对于刘四,又拉又抗,她对于祥于又骗又哄,玩够了心计,写得极为细腻、准确,使这个人物栩栩如生,个性十分鲜明。

③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对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民俗的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骆驼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

④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平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老舍善于有选择地使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的地方风味,比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等都取自北平人的唇舌,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既不夹杂文言词汇,也不采用欧化文法,长短句的精心配置与灵活调度,增加了语言的音乐感。《骆驼祥子》的语言造诣,充分地表现了老舍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化与大众化的语言艺术大师。

11.《四世同堂》选取北平西城一条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故都这座“亡城”的缩影,以旧式商人祁天佑一家四代的境遇为中心,展开了广阔的历史画面与错综的故事情节 。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北平人在异族侵略者的统治下灵魂遭受凌迟的痛史,剖示了他们封闭自守、苟且敷衍、惶惑偷生的思想精神负累,并进而对民族精神素质和心理状态进行了清醒透剔的反省,提供了映现40年代沦陷区人民心态的一面镜子。正因为《四世同堂》这部恨史,不仅恨敌人的凶残,恨民族败类的无耻,而且也恨“国民性”、恨国民的惶惑与偷生,这就使作品的爱国主义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音调与难得的深度,在貌似滞缓蹒跚的生活里折射出时代之光。

老舍在作品中,也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反映了北平下层人民缓慢而艰难的觉醒过程,赞扬了他们以多种方式表现出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行动。

12.祁瑞宣作为“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前辈所不曾接受过的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在他的身上寄托着老舍对苦难民族在战争的血与火中自救新生的希望。因此瑞宣是一个不同于也是长房长孙的觉新的典型形象,成为老舍市民形象系列中有独特新意的创造,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堪与祥子并论。

13.《四世同堂》不但在思想认识意义上有重大的价值,在艺术创造上也取得了巨大进展。①这部作品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从珍珠港事件爆发到日本侵略者缴械投降,它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从空间范围来讲,它的笔触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杂院、街头、城郊及至日伪机关、大使馆??简直就是一幅沦陷了的北平社会的全景图。这种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突破了老舍过去长篇小说多写一两个主要人物,只用一条主线的格局,在广度、深度、力量和气势上都富有史诗的气魄。

②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它以小羊圈胡同中的祁家四代人为中心,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间以多重矛盾,既有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还有同一市民阶层中的其他矛盾,纷繁错杂,头绪繁多,但结构严谨、匀称、完整,修剪得恰到好处,脉络清楚,叙事写情极有层次,充分显示了作为长篇小说大家的老舍雄健的笔力。

14.《四世同堂》有着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作为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

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性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选择的小羊圈胡同就成了北京近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四世同堂》对于独具韵味的多层次的北平文化的描写与议论,使作品给人相当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第七章 巴金

【重点内容提要】

1.《灭亡》的思想内容及杜大心形象。 2.分析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 3.《家》的思想成就。 4.高老太爷形象分析。 5.觉新性格分析。 6.汪文宣性格特征。 7.曾树生形象分析。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巴金本名,字,四川成都人。

2.巴金早期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核心是思想。

3.影响巴金早期思想与创作的,是俄国理论家的无政府主义理论。 4.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核心主要是反对,追求。

5.巴金创作的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通过一个年轻的无政府主义 者的形象,真实地描绘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的历程。

6.1929到1949年底,巴金一共创作了部中长篇小说,本短篇小说集,本散文随笔集。 7.巴金的中长篇小说创作有两大题材,其一是的题材系列,其二是的题材系列。 8.《新生》是的续篇,着重刻画了的成长道路。 9.《爱情三部曲》分别由、、三个中篇组成。 10.《爱情三部曲》有意模仿俄国作家的创作方法,力图在人物的恋爱过程中把握他们的真实性格,暗示出他们对人生、革命以及信仰的态度。

11.《雾》写了两个性格相反的知识分子,一个是,这个形象是杜大心形象的翻版,另一个是,他懦弱、寡断,对生活缺乏追求的勇气。

12.《雨》的主人公是,他热情洋溢,精力充沛。

13.是《爱情三部曲》中结构最完整,人物心理也剖析得较深刻的一部。 14.194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小说的艺术技巧更加圆熟。 15.《憩园》的主人公与《激流三部曲》中的是同一个生活原型。 16.巴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有、、等。

17.和,是巴金创作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

18.标志着巴金小说创作风格演变的是1942年初发表的。 19.在巴金早期作品中,“家庭”是,,与青年人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 20.巴金后期小说创作中,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转化。 21.长篇小说《家》原题为。 22.《家》中表现了三个女性的悲剧,她们是、和。

23.巴金在表现人的命运时总是强调,在生活中制造悲剧的真正元凶不是个人,而是个人背后的。

24.《家》中,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第一个冲出家庭牢笼,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是个个性主义者。

25.是巴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1946年8月开始在上连载,这部作品的诞生,标志着巴金在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26.《寒夜》体现了巴金的美学理想。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