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是其短篇思想上的一个显著特色。《绅士的太太》、《八骏图》、《王谢子弟》等作品为都市社会的达官与新贵、绅士与太太、教授与大学生、宦途钻营的职员等“上等人”制造一面“哈哈镜”,以照出他们丑恶的嘴脸与灵魂。在《八骏图》这类小说中,沈从文批判中国文化的“阉寺性”等问题。对传统文化及现代文明的“阉寺性”的嘲讽与批判,是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光彩的一笔。
③关于湘西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以“乡下人”自居的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湘西人性世界与都市文明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并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与表现中。这类作品主要有《萧萧》、《柏子》、《月下小景》等,这些作品集中、反复地表现作家在《边城》里所表现的那种“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为表现完美人性的理想,作者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神巫之爱》、《龙朱》等作品近似民间传说或宗教故事,有的甚至是受其影响改造、制作而成,作者的用意仍然是基于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复归原始人之本性的思考,使其笔下对性爱的描写与表现,达到“神性”的境界与永恒的美。
10.被称为“文体”小说家的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一是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如《丈夫》、《牛》、《菜园》等,这类小说所采用的是温情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表现纯粹的人性,有时融会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显示出含蓄沉静的风格。二是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如《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以及根据佛经故事进行改造制作的《月下小景》等。这类小说采用浪漫主义的奇想与荒诞,创造神化与主观理想化的故事及其氛围,表现出奇幻优美的风格。三是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讽刺小说是用批判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抓住被揭露的对象的精神病态以及由精神病态而生成的悖理行径,辛辣地进行冷嘲热讽。三种形态是三种创作方法、三种风格的美。
11.沈从文短篇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集中在他对文体的创造上。他的小说有三种基本文体形态(详见上题)。
其次,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每一篇是每一篇的个性形态,互不雷同。他的全部短篇中几乎找不到两篇结构相同的作品来,堪称难能可贵。他所持的是逆向型思维方式,不拘常格,求异思变。文体的自觉使作家获得了文体结构与文体解放的极大自由。有的基本以人物对话铺就成篇,是断面叙述结构(《雨后》),有的是在共时共空背景下,以一个中心人物作为叙述人,同时描述八个人的生活片断,是橘瓣绽开式结构??他所追求的是水的不拘常形与水的一任其性的流动,表现在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表现在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
12.老舍与沈从文同是京派讽刺作家,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两者却有明显的区别。作为“根”是北京“城里人”的老舍,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立场上,在肯定小市民身上传统美德的前提下对其身上所存在的弱点进行批判;作为“根”在湘西的“乡下人”的沈从文,则是站在原始蛮荒的湘西人性世界的立场上,对现代都市文明及传统文化予以基本否定,进而对现代文明的“上层人”进行毫无保留的嘲讽与抨击。老舍多用夸张变形的描写,以在幽默中批判,是一种夸张幽默的风格;沈从文善于抓住人物自身思想与行为、奉行的哲学与自身人性的矛盾及心理变态进行如实叙写或白描,在讽刺中鞭挞,是一种客观讽刺的作风。
13.《湘行散记》与《湘西》与沈从文的小说一样,一如既往地表现人性与人情的美,绘制湘西世界独特的风景风情画,关心体恤苗瑶少数民族受压迫、被迫害的悲惨命运和血泪生活,但在沈从文的这些散文中,同时又表现出与小说不同的思想风貌。
首先,《湘行散记》与《湘西》表现着作者炽热的本土性。沈从文与一般作家的本土性有相似的一面,更有其特殊性。作为永远只承认是“乡下人”的作者;不是在忆想梦呓中,却是游子两次回乡、切切实实站在“生于斯、长于斯”的灾难深重的故土上抚今追昔,面对湘西命运多舛的未来而“歌哭于斯”。他在22篇散文中集中、反复抒写着他的一颗“湘西”之心,他书写湘西的历史与现实,因她是作者心中永存的一方热土而“怀着不易形诸笔墨的沉痛和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