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习题(北大、复旦版)

忍早熟儿子的沉默寡言,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作家相当细腻地写出了这一复杂的心理过程,写她在汪文宣和陈经理之间的抉择以及对汪文宣的深厚感情,但最终,她还是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这种行径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至于她所走的那条路是否正确,是否一定会给她带来幸福,就不在小说所要表现的范围之内了。从小说的文本看,作家强调的是她选择了敢于改变生活方式的道路,而没有恪守中国传统道德所要求妇女的那样,让她陪同这个毫无希望的家庭去牺牲。汪文宣的家庭并不是封建式的家庭,因而曾树生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更不同于娜拉的出走;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与意义,哪怕这种选择本身饱含着无穷的辛酸与痛苦。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第八章 沈从文

【重点内容提要】

1.《边城》中翠翠形象分析。 2.简析《边城》的艺术成就。

3.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4.简述沈从文《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5.简述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1924年12月发表于《晨报》副刊的是沈从文的处女作。 2.1928年沈从文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杂志。1933年沈从文重返北京,主编,此间发表的《文学者的态度》等文章,引发文坛上的和的论争。

3.沈从文的代表作是创作于30、40年代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 4.沈从文关于香山慈幼院题材的小说是和。

5.沈从文把表现看成是美的极至,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

6.1934年10月出版的中篇小说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进入完全成熟的境界。 7.造成《边城》中悲剧的一个根本原因,是。

8.翠翠是沈从文倾注的理想的艺术形象,老船夫则是的化身。 9.《边城》以为经线,以为纬线。

10.从《边城》表现的内容本质及超现实的创作方法看,它具有的风格。 11.沈从文的长篇小说以沅水上游水码头吕家坪为故事发生的地点。 12《长河》中的性格与翠翠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特点。

13.以1928年8月发表的为标志,可以把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4.沈从文的短篇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主人公是作家达士与七位教授。 15.在《八骏图》这类小说中,沈从文批判了中国文化的问题。 16.沈从文是站在完善人性的立场来批判现代都市文明的。 17.沈从文的小说里有两个并存的世界:和。

18.最能代表沈从文散文创作成就的,是和,分别写于1934年和1938年。 19.《湘行散记》与,《湘西》与,分别是沈从文两次回湘西创作的两组姊妹篇。 20.《湘行散记》与《湘西》表现着作者炽热的和鲜明的以及的哲理思考。 二、多项选择题

1.沈从文创作于三四十年代的代表作有() A.《边城》B.《长河》C.《阿丽思中国游记》D.《湘行散记》 2.沈从文参与编辑的刊物有() A.《红与黑》B.《现代评论》C.《人间》D.《大公报》

3.关于翠翠形象描述正确的有() A.“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B.是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结合的产物 C.体现柔中有刚的美D.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与反抗性 4.下列人物属于《长河》中的有() A.夭夭B.滕顺C.杨马兵D.宗队长 5.沈从文的都市文明批判小说有() A.《八骏图》B.《绅士的太太》C.《王谢子弟》D.《丈夫》 6.下列哪些小说是表现湘西完美人性的?() A.《柏子》B.《龙朱》C.《牛》D.《月下小景》 三、简答、论述题

1.简析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2.分析“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3.分析《边城》中翠翠形象。 4.分析《边城》中老船夫形象。 5.简析《边城》艺术风格。

6.简述《边城》的抒情诗特色与牧歌风格。 7.简析沈从文《长河》思想特色。 8.简析《长河》中夭夭的性格。 9.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

10.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 11.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12.老舍与沈从文讽刺风格比较。 13.分析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4.简析沈从文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风格。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2.《红与黑》《人间》《大公报》文艺副刊“京派”、“海派”文坛“差不多”现象 3.《边城》《长河》《湘行散记》4.《第二个狒狒》《棉鞋》5.人性6.《边城》 7.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8.“爱”与“美”“善”

9.傩送、天保钟情于翠翠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10.牧歌11.《长河》12.夭夭

13.《柏子》14.《八骏图》15.“阉寺性”16.“乡下人”17.湘西人性世界都市文明世界

18.《湘行散记》《湘西》19.《边城》《长河》20.本土性本族性人性 二、多项选择题

1.ABD2.ACD3.ABC4.ABD5.ABC6.ABD 三、简答、论述题

1.以“乡下人”自称的沈从文,是带着个人的直觉进行创作的。他既未系统地学习过中国传统文化,又未系统地接受西方美学、文艺学的教育,故而不受任何传统与理论的束缚,创作思想一任其性,自由自在地发挥与发展,具有独特性。

首先,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在其起步阶段,他并不懂得小说的“虚构”,在小说中他真实地写自己,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他的“自叙传”。《一个退伍兵的自述》、《入伍后》,是他行伍生活的真实反映。《第二个狒狒》、《棉鞋》是作者在慈幼院时期生命意识的自由伸张。

其次,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理想。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做文学表现的终极理想,贯穿于他二十多年文学创作的始终。他笔下的人物,无论地主、绅士,还是农民、士兵、小业主等,都着力表现他们真、善、美的

人性。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社会,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定势。沈从文的文艺思想弃绝传统的“载道”观念,弃绝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并以此坚守自由、独立的文化立场,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

2.“边城世界”的特点:《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这里人性皆真,人性皆善,人性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发出来的人性美、人情美,经纬、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这里虽有贫贱之分,富人却乐善好施,如掌水码头船总顺顺不因家境富实而盛气凌人,反而能常常体恤穷苦人,送给老船夫鸭、棕子等。这里未经商业文化的浸染,商人亦好义远利。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青山绿水,往来的船只,弯弯的山路,吊脚楼支撑的茶峒小镇,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边城中表现的爱情悲剧也是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的。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一群平常的、善良的人。作者表现的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有意识在人性层面上叙述故事,无意发掘悲剧产生的人为的、社会的、道德的因素。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顺顺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作者借此对汉族婚姻观念表示深恶痛绝,并给予深刻的批判。

“边城世界”的意义:沈从文在所创造的“边城”世界里,寄托着个人美好的社会理想。他以人性美、人情美的笔墨把“边城”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世界,不仅仅是留恋故土的山水、人情、风俗,作者把一对少男少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此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即对“边城”历史与现状进行独特的思辩与批判。创作《边城》时沈从文虽然宣称是创造“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实际上却正是针对湘西的“现在”,与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粘附”起来,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的、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此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

3.翠翠是沈从文在《边城》中着力塑造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倾注了作者“爱”与“美”的理想。这是经过作者乡恋情感与怀旧思想孕育起来的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翠翠的出身具有传奇性,是她的母亲和茶峒的一位军人热恋的结晶,她来到人间,便是天使与爱的精灵。“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既是人的至性——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孕育与教化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她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一切符合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天性。她对傩送的爱情大体经过了萌生、觉悟与追求的过程。第一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船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在朦胧中萌芽、生发。第二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的端午节 翠翠又随爷爷进城看龙船,再遇傩送,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矜与自尊。第三个阶段是翠翠对爱情执着追求的阶段。在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逝后她在一夜之间“长大成人”。准备接受种种磨难而等待傩送归来,是勇敢接受不幸命运的挑战,是对爱情的忠贞。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因此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翠翠身上重复着与母亲相似的悲剧,但翠翠与傩送没有像母亲与军人那样双双殉情而死,翠翠远比她绝望的母亲更勇敢更坚强,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的命运作持久的抗争。显然,翠翠形象的塑造倾注了作者同情与讴歌的激情,流露着理想化的色彩。

4.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作者是把他放在“爱”与“美”的人性天国里进行刻画的。

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在溪边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鞠躬尽瘁。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因而颇受众乡亲的尊重。

老船夫的“善”,主要是通过对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翠翠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让翠翠的婚事由她自己作主,谁能够为她唱“三年六个月的歌”使翠翠动心,就当她的夫婿。他奔波劳碌,翠翠的爱情却连遭波折,他最后郁闷忧愁而猝然离世。总之,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并非置于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展示性格的复杂性,而从之于他人、

从之于孙女的人伦关系中,围绕着关于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位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广浩瀚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

5.首先,沈从文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尤其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默察、敏感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娴静、温柔的个性维妙维肖地突现出来。其次,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作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作为纬线,生出变化的波澜,推动故事有节 奏地向前发展。同时,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作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自家女婿而生出事端作暗线,这样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 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地结合起来。第三,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陪嫁、丧葬、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构成一道鲜亮的风景线,使《边城》具有独异的乡土文学色彩。关于端午节 等民风民俗的描写,对于作为大自然女儿的翠翠,其思想性格的生成与发展,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6.《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沈从文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作者这股内衷隐秘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为此,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人物描写方面,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昧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 结构方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衍生多变的波澜,切合、烘托内在的情绪节 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幅幅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加上几分童心话语的调色、叙述语言的抒情化等,构成了《边城》诗一般清新俊逸的风格。

从《边城》表现的内容本质及超现实的创作方法看,它具有牧歌的风格。它的故事基本上建构在梦幻的基础上。《边城》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20、30年代的湘西现实社会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两种婚俗观念的对立除外),既无阶级的对立,又无经济利益的冲突,更无人际关系的矛盾,有的是慈爱孝顺、恬静祥和、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因此“边城”因人性的魔力,升华到了一个非对立因素的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理想境界。作品的结尾也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的结局,作者不忍心让翠翠绝望,而让她带着希望接受爱情的考验与磨难,等待恋人的归来。也给读者留下希望、期待与遐想,使结尾更有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7.《长河》以沅水上游码头吕家坪为故事发生的地点。《长河》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不仅写出民族的“伟大处”,也揭示了我们民族的“堕落处”,以冷静的眼光评判“常”的历史与“变”的现实,显示出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品格。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对此,小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予以表现。首先,作者嘲讽批评蒋介石提供的所谓“新生活运动”。因为“中央军”的调动,将给湘西带来战争与灾难,吕家坪为即将发生的战乱的阴影所笼罩,人们处在极度的恐惧与惶怵之中。其次,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宗队长与萝卜溪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了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这是作品的主体事件与主要线索。宗队长仗势欺人、横行乡里、作恶多端,是国民党基层邪恶势力的化身与代表。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8.夭夭是《长河》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性格与翠翠有相似的一面,天真、乖巧、活泼,她是姑娘中的“黑中俏”,“精灵灵的,九头鸟,穿山甲”,具有湘西少女纯情的天性。但夭夭又与翠翠有着明显的不同,她的形象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作者着重刻画她性格中的另一种气质,即适应“变”的社会环境的自由、开朗、敏捷、机警的个性特征,并赋予她明辨美丑、嫉恶如仇的反抗精神。她生命中已经生长起来与父兄一样的、一种抵抗战乱与灾难的力量。显而易见,夭夭刚中有柔、镇定自若,在察颜观色中机警与之周旋,已经具有主宰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与反抗性。

9.①沈从文的很多短篇倾注了对湘西劳动人民穷苦命运的关注、同情并予以追问。作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的作家,沈从文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写湘西父老乡亲的血与泪、悲与欢、情与欲,表现他们屈辱的人格、卑下的地位、不幸的遭遇,以及与自己命运抗争的痛苦和不甘屈服的精神。在《丈夫》、《牛》、《菜园》等以下层劳动者为描写对象的短篇中,作者与他笔下的人物脉息相通、感同身受,充溢着善良的同情心和发自内衷的人道主义精神。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