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次梁在特殊构件中定义为调幅梁,而在计算中与不调幅结果一致
程序在进行梁弯矩调幅时,按连续梁进行。如果工程中将中间梁段定义为调幅梁,但两端梁段为不调幅梁,程序取第一段梁的调幅系数作为连续梁的调幅系数,第一段梁为不调幅梁,调幅系数为1,因此没有调幅。
10版本性能设计不屈服和弹性两种方式与08版本的区别?
增加了弹性的菜单选项,不在采用02规范的设置为四级的做法。弹性和不屈服设计地震组合均不再考虑风荷载,不屈服设计增加竖向地震主控组合和柱、墙受剪截面验算。
10版本计算的哪些指标要看规定水平力作用下的呢?
倾覆力矩和扭转位移比。
10版计算出的柱子配筋为什么有时候会比08版计算的还小?
因为新混凝土规范6.2.4对偏压构件轴压力局部二阶效应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当柱子的反弯点在柱中时,新规范计算出的二阶效应的影响较02规范小。还有02规范偏心距增大系数是对初始偏心距 与附加偏心距 都进行了放大,而10规范的 只用于初始偏心距 的计算,对附加偏心距不再放大,这样对于一些细长柱新规范计算出的配筋也会较以前减少。
高规3.5.2-2条: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程序是如何控制的?
当“嵌固端所在层号”为1时,程序对底层进行1.5倍的限值判断,其余情况均不作此项判断。
SATWE计算时提示“内存不足”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新版SATWE对于弹性板采用和剪力墙完全相同的网格剖分方式,如果弹性板数量过多,可能会造成自由度规模超限,程序提示内存不足,无法计算。应慎重定义弹性板,不要随意指定全楼弹性板,只在确有必要的楼层,或者确有必要的区域指定弹性板。
同时应避免将超大房间指定为弹性板,在静力凝聚时可能会出现内存不足,也会影响计算分析效率。 剪力墙数量较多时,如提示内存不足,应适当简化模型,或适当增加“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但此时一定要仔细检查网格质量。
什么是求解器?
求解器就是线形方程组的解法。目前在SATWE中提供VSS和LDLT两种求解器,默认采用VSS求解器。VSS的计算效率较高,但对刚度阵和质量阵的性态要求较高,如遇到“特征值求解不收敛”,可改用LDLT。 选择“模拟施工三”时,程序强制采用VSS求解器,此时如要改用LDLT,需要修改为“模拟施工一”或“一次性加载”。
采用不同的求解器只是采用不同的方程组解法,并不改变结构的力学模型,也不会影响计算结果。
SATWE计算时提示“特征值求解不收敛”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选用VSS求解器时,由于对刚度阵和质量阵的性态要求比较高,如果存在机构或者较多的局部振动时,有可能造成特征值计算不收敛,比较常见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如下: 铰接定义不合理造成机构。混凝土结构应慎重定义铰接。
回填土约束m值填为负值。回填土约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按真实的回填土性质填写,不要填写负值。 结构中由于建模错误造成构件连接关系不正确,或者存在薄弱部位,造成局部振动。可改用LDLT求解器,计算完成后,观察振型图,查找模型错误或薄弱部位,修改模型后再采用VSS进行计算。
如何控制双偏压计算中角筋的最大值
可以在PKPM.ini文件的[PM控制参数]下添加以下控制命令进行控制 双偏压角筋最大直径=25 等号右侧的值为钢筋直径
为何楼层的抗剪承载力新版与08版有所差异?
新版软件中对支撑的楼层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支撑的楼层抗剪承载力可能会有所增大。
为何手工校核施工缝验算时,无法与软件符合上?
注意各项单位,同时注意轴力的方向,SATWE的轴力的约定为受拉为正。
何混凝土梁的轴力有时不会考虑
当梁的混凝土受拉强度的1/50作为考虑拉力的界限,小于此值时不考虑。
为何SATWE软件中文本输出中柱的组合弯矩与手工计算值差一个符号?
因为SATWE中弯矩符号的特殊约定,在10版柱配筋时需要考虑柱另一端弯矩,软件需要对弯矩进行调整
关于剪重比调整,程序中提供的强、弱轴动位移比例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填写?
对于剪重比调整,抗规5.2.5条文说明给出了详细的调整方法:当底部剪力不满足规范规定时,判断结构的主要平动周期位于反应谱的哪一段,如果位于加速度控制段(
过渡层的箍筋配置是否始终会大于构造边缘构件?
不一定,过渡层的概念,是对于约束边缘构件层和构造边缘构件层之间提供一个“过渡”,但是由于在约束边缘构件楼层有可能由于判断轴压比局部放松成构造边缘构件,因此此位置在过渡层也按构造边缘构件处理,否则有可能出现过渡层边缘构件箍筋甚至大于加强区,失去了“过渡”的意义。
为什么加强层并未判断底层墙肢的轴压比,小于规范限值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按高规7.2.14判断剪力墙不设约束边缘构件的条件,只是针对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并不适用于加强层,因此加强层及其相邻层都会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数检的时候提示错误 区域引用了端点重合的线 这个是什么问题呢?
一般来说这个错误是由于梁太短引起的,太短的梁作为板边或者墙边后就是这个错误,数检时会同时给出坐标,方便用户去pm中检查。
墙元划分的节点归并距离是多少?
在作剪力墙单元划分时,节点归并距离为180mm。小于此距离时,会被归并。如归并不合理,则会引起墙元划分错误。所以,用户建模时,尽量避免墙节点间距小于此距离。
坡屋面的风荷载是如何计算的?
计算风荷载时,风压标准值取楼层标高处的高度计算。迎风面面积,按楼层最大迎风面宽度乘以楼层层高(忽略上节点高和杆件标高的调整)。所以,与层高相等的平屋面的荷载总值是一样的。
数据检查时,提示节点约束错误,如何处理?
节点约束错误,一般是上下柱未连接上的问题。可到PMCAD中,在楼层组装菜单,有个设支座命令。在底部几层,点设支座命令,支座处会以白色三角符号显示。用户可查看是否有不合适的支座。
在PM建模中的上翻梁,在satwe中是如何处理的?
在有限元理论中,梁是一维单元,其高度是被忽略的。所以,在satwe中梁两端节点将调整至于端节点重合。
“嵌固端所在层号”与“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嵌固端所在层号”主要指地下室结构对上部结构的约束。当地下室结构刚度很大,上部结构柱底能够在地下室顶板产生塑性铰时,可以认为在再地下室顶板嵌固,这与地下室是否被约束没有关系。而“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体现的是周边土体对地下室的约束能力。当周边土质比较好,施工回填质量较高时,土体对地下室的约束能力就比较强,该参数就可以输入一个比较高的值,相反则表明约束能力较弱,宜输入一个比较低的值。
某工程带两层地下室,嵌固端所在层号为3,请问对于地下二层底部,程序认为
嵌固吗?
由于地下二层底部是结构天然的嵌固端,因此程序处理方式与嵌固端所在层号为3的方式相同。
某工程主体结构下带大底盘地下室,SATWE程序计算出的地下一层的剪切刚度与地上一层的剪切刚度比大于2,是否可以认为地下室底板是上部结构嵌固端?
不能简单这么认为。主体结构对地下室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因此当地下室很大时,地下室外围周边构件的剪切刚度是不宜计入的。根据《抗规》6.1.14-2的要求,结构地上一层的侧向刚度,不宜大于相关范围地下一层侧向刚度的0.5倍。根据其条文说明中的解释,“相关范围”一般可从地上结构(主楼、有裙房时含裙房)周边外延不大于20m。而《高规》第5.3.7条的条文说明中提出的“相关部位”一般指地上结构外扩不超过三跨的地下室范围。
由于目前程序不能自动划分相关范围,因此需要设计人员人工复核。
在pmcad中进行工程拼装,为何总拼装不上?
这主要是因为用户设置的工作路径太长,或者工程名、路径名中带特殊字符所致。建议设计人员将两个需要拼装的工程文件*.jws分别拷贝到根目录下,根目录下的路径名尽可能简单,这样再进行工程拼装就可以了
程序输出层间位移角与手工计算不符?
最大层间位移角是在每个振型计算得到的位移再进行CQC组合后的结果,不能手工复核。
在2008版本中不能计算斜板。在以后的版本中会加进来吗
在08新版与10版都是可以计算斜板的,程序在斜屋面处会自动生成弹性膜来模拟楼板。
PKPM2010版的刚重比和08版PKPM相差比较多,同一个模型,10版算出刚重比
就是1.40,08版算出就是1.73。
10版结果与08版有差异是正常的,因为10版开始重力荷载设计值的取值是按1.2恒+1.4活的组合,之前是按1.0恒+0.5活。
模型总共16个层,其中9~16层墙体砼等级均为C30,体积配箍率计算如下:PV=0.1fc/fyv=0.1x14.3/300=0.48%。而软件大部分暗柱显示为0.56%均与此不
符合,什么原因?
混凝土强度小于C35时,按C35取值,见10高规7.2.15
梁的轴力是否需要考虑?对构件设计会有什么影响?
一般梁与楼板相连,且在同一标高,楼板平面内的刚度很大,面内相对位移很小,所以,梁的轴力是可以忽略的,刚性楼板假定就是这样考虑的。而如果要考虑楼板的面内变形,或没有楼板,梁会有轴力。 混凝土梁的轴压力一般不考虑,轴拉力与弯矩一起按偏拉构件设计。 对于钢梁产生的轴力,梁应按钢柱的方式验算应力比。 框支转换梁一般应考虑轴拉力,应按偏拉构件设计。
为什么有时柱构造配筋时未按规范中表格中的最小配筋率执行?
因为同时还需满足柱截面单侧配筋率不小于0.2%的要求(高规6.4.3-1)
为什么在新规范版本中内力计算时,刚度计算方法不能选择,灰色的?
新规范对这三种刚度计算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了明确的规定。所以不再需要用户选择,程序根据情况自动计算。
对于剪切刚度和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比值两种算法是始终计算的。
对于3层以上高位转换则自动进行剪弯刚度计算,并采用剪弯刚度计算等效刚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