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训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在矛盾存在的问题上,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6.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都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摘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黑格尔《小逻辑》

请回答:

(1)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C 5.D 6.C 7.C 8.B 9.D 10.B 11.D 12.A 13.D 14.A 15.D 16.A 17.B 18.D 19.D 20.C 21.D 22.C 23.D 24.B 25.D 26.A 27.B 28.D 29.B 30.A 31.C 32.C 33.C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40.C 41.B 42.B 43.D 44.D 45.A 46.C 47.A 48.C 49.C 50.C

21

51.D 52.C 53.C 54.A 55.D 56.C 57.D 58.D 59.C 60.B 61.C 62.B 63.B 64.C 65.A 66.D 67.C 68.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D 2.ABCD 3.AC 4.ACD 5.ACD 6.BD 7.CD 8.BC 9.BD 10.BCD 11.ABC 12.BC 13.CD 14.ABD 15.BCD 16.BD 17.ABCD 18.ACD 19.ABC 20.CD 21.AD 22.ABD 23.ACD 24.ABCD 25.ACD 26.ABC 27.ACD 28.BCD 29.ABD 30.ABCD 31.ABCD 32.BCD 33.ABD 34.ABD 35.BD 36.ACD 37.ABCD 38.CD 39.ABCD 40.ACD 41.ABCD 42.ABCD 43.ABC 44.ABD 45.ABD 46.CD 47.ABD 48.ABC 49.BCD 50.ABCD 51.AD 52.ABD 53.BCD 54.ABD 55.AD 56.BD 57.CD 58.AD 59.ACD 60.AC 61.ABC 62.ABCD 63.BD 64.ACD 65.CD 66.ABC 67.BD 68.ABCD 69.AC 70.ABD 71.ACD 72.ABD 73.BCD 74.ACD 75.AB 76.CD 77.ABCD 78.AB 79.CD 80.AD 81.AB 82.ABCD 83.ACD 84.CD 85.ABD 86.ABCD 87.ACD 88.ABD 89.ABC 90.BD 91.BD 92.BCD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

正确。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从社会历史根源看,主要是生产力和科技不发达;从阶级根源看,是剥削阶级的需要和偏见;从认识论根源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唯心主义生长于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在人类复杂曲折的认识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所以,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不是胡说,而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答案要点】

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绝对的,即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就是相对的: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这块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从意识的作用看,人们可以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世界,把精神变为物质,这些都说明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因此,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唯物辩证的观点。

3.【答案要点】

一些哲学家不懂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当作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在古代各门具体科学尚未分化的情况下,哲学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认为哲学要以具体科学的材料为依据,具体科学要接受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两者之间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2

4.【答案要点】

这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种反映。而这种反映,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创造过程,具有能动性。意识的形成过程,正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抽象概括、加工制作的过程,即改造物质的过程。

5.【答案要点】

这是列宁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正确观点。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是从来就有的,而客观世界的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都是人类创造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6.【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德国哲学家杜林的观点。“存在”这个概念只有作为思维的对立面,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时才和物质具有同样的含义。如果离开和思维的对立关系,它既可能是指物质现象的存在,也可能是指精神现象的存在。神学理解的存在是上帝,唯心主义者理解的存在是精神,唯物主义者理解的存在是与思维相对应的客观物质世界。这个命题没有揭示世界统一性的实质,即没有指明世界是统一于精神还是统一于物质,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而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没有什么规律的,人们说自然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规律,完全是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的。这种说法的实质在于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8.【答案要点】

这是斯大林关于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所谓条件,就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条件。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认识事物的条件,人们改造事物也必须改造事物存在的条件。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上。离开具体条件去想问题,就会陷入没有根据的空想;离开具体条件去办事情,就会成为盲目蛮干的鲁莽家。

9.【答案要点】

正确。所谓过程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唯物辩证法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任何具体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相反,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是形而上学观点。

10.【答案要点】

23

错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或客观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形式逻辑中的“矛盾”是指人们思维的前后不一致、不连贯,不能自圆其说。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要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不能同时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回答,要求保持思维的连贯和前后一致。辩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而逻辑矛盾是一种逻辑错误,在思维中应当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加以排除。可见,这两种矛盾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11.【答案要点】

正确。个别是指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一般是指某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即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和个别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表现在: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深刻。一般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的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或本质;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个别之中有一般。当然,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任何一般也只是个别一部分。列宁的上述论断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12.【答案要点】

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了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集中力量抓住并解决好主要矛盾。但并不是说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因为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次要矛盾不解决,主要矛盾也无法解决。同时还应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必须在抓主要矛盾时,注意到次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实践中,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13.【答案要点】

错误。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边和质变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可见,量变同质变一样,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片面地强调质变比量变重要,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远大的革命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14.【答案要点】

这是马克思论述的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矛盾运动。世界永远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它迟早是要被否定的。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它促使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即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

15.【答案要点】

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不移的趋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的后面总是隐藏着必然性。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而要发现事物的必然性,就必须从分析偶然性入手。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出现的

2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