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训

(4)认真学习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 2.【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又是统一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的基础是实践。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两者各执一端,都是错误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这两种倾向都是主观主义的,都曾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我们要努力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

3.【答案要点】

(1)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精神本身去寻找真理的标准,用认识去检验认识,否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尺度,把真理的标准变成主观的不确定的东西,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者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但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包含着主观的因素。另一方面,实践虽然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又超越了主观认识的范围,是一种变革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人们在一定思想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78年,我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答案要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相对真理是指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再次,人类的认识永远处在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 (2)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基本原理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对各国的革命

41

和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前进,这又是其相对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3)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会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片面夸大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又要反对片面夸大其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错误。

五、材料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1中,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中,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中,作者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2)作者认为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改造制作工作。

(3)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地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详细地提出和论证了四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题其他三个观点都有材料,唯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材料 2.【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整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在真理问题上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是实用主义的,为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们认为真理是人们主观估价的结果,认为只要对人们有用、有利,即使是荒谬透顶、子虚乌有的东西也是真理。这就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制造理论依据。

材料2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不能以人们的主观看法为依据,而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一致的,它属于意识范畴。在主观意识范畴之内找不到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符合的标准。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直接给人们以回答。从实践的特点看,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纽带”,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42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气候变化 B.生产劳动 C.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D.类人猿的生活习性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具有思想意识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制造使用工具 3.劳动过程是指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社会关系 B.社会意识 C.生产劳动 D.地理环境 5.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在关亲族关系 B.社会生产关系 C.政治思想关系 D.阶级压迫关系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7.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是否承认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可以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9.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

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人口增长的快慢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2.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宗教信仰变迁史 D.政治制度演变史 13.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

43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1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5.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1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科学技术 C.劳动对象 D.管理方式 17.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1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9.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换方式 20.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21.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2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25.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

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 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它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劳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项不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 )

44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