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08年修订版)
综合训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组
2008年9月
目 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3 参考答案?????????????????????????????5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6 参考答案????????????????????????????2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0 参考答案????????????????????????????38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43 参考答案????????????????????????????51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56 参考答案????????????????????????????65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72 参考答案????????????????????????????77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83 参考答案????????????????????????????86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89 参考答案????????????????????????????91
2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在因特网上组织了一次“谁是影响人类进程的千年思想家”的问卷调查,名列榜首的是( )
A.爱因斯坦 B.马克思 C.牛顿 D.达尔文 2.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C )
A.马克思主义者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马克思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D.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A.马克思本人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B.马克思并不相信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旨在同19世纪70年代末法国的假马克思主义者划清界限 D.马克思不喜欢“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唯物论 B.辩证法 C.认识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 ) A.基本内核 B.合理内核 C.唯物主义 D.绝对观念 6.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 B )
A.《资本论》 B.《共产党宣言》 C.《德意志意识形态》 D.《神圣家族》 7.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 )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9.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B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0.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 )
A.马克思 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11.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12.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 )
A.费尔巴哈 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 1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 C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D.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学说
3
1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 )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D.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15.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6.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包括( ABCD )
A.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下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是( ABC )
A.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B.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 D.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性 3.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 ( )
A.巴黎公社革命 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BC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19世纪初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5.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影响最大的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费希特 6.下列关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正确表述是(AB )
A.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B.提出了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 C.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D.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 ( ABC )
A.昂利·圣西门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D.托马斯·莫尔 8.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是( )
A.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B.详尽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C.找到了改造资本主义社会的依靠力量 D.找到了通往未来社会的正确途径 9.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是( AB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科学社会主义 10.恩格斯评价马克思一生中对人类的两个伟大贡献是(BC )
A.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4
C.创立了唯物史观 D.提出了阶级斗争学说 11.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 ABC )
A.实践性 B.科学性 C.革命性 D.思辨性
12.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掌握( ABCD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分清 ( ABCD )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 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 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B 9.B 10.B 11.C 12.B 13.C 14.A 15.A 16.D 17.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BCD 4.ABC 5.BC 6.AB B 9.ABD 10.BC 11.ABC 12.ABCD 13.ABCD
5
7.B 8.C 8.A 7.ABC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 )
A.政策 B.实践 C.思辨 D.现实的人 3.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论 B.二元论 C.诡辩论 D.不可知论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5.哲学上的一元论是指( )
A.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观点 B.认为世界是精神的观点
C.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 D.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 6.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 7.下列否认世界统一性的是( )
A.唯心主义一元论 B.旧唯物主义一元论 C.二元论 D.可知论 8.哲学的党性是指( )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和斗争 9.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 A.剩余价值论 B.阶级斗争理论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科学的实践观 10.哲学史上首先对“物质”概念进行探讨的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1.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 )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3.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种观点属于(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机械唯物论 D.朴素唯物论
6
14.“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 ( )
A.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观点 B.否认世界的多样性的观点 C.否认意识的主观性的观点 D.承认意识的独立性的观点 15.《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6.“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17.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劳动( )
A.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B.为意识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C.为人提供了生活资料 D.使人更好地适应自然 18.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虚幻反映 D.近似反映
19.认为意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分泌物,正如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20.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主张意识是依赖于物质的
B.只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
D.主张“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21.认为一切物质都有反应特性,这是( )
A.“物活论”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3.否认意识能动作用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24.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产生物质 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 D.意识创造物质 25.物质与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这里“有限的范围”指( )
A.物质能否为意识所反映 B.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作用 C.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 D.物质第一性与意识第二性 2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7
27.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在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8.“心诚则灵,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2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30.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
31.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3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是量的增减而且也有质的变化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33.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34.“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
A.唯物辩证法的思想 B.形而上学的思想 C.诡辩论的思想 D.相对主义的思想 35.唯物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3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基本范畴 37.各种运动形式的区别,主要取决于( )
A.它们的复杂程度 B.它们不同的稳定性和相互关系 C.它们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殊矛盾 D.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不同需要 38.“人为自然界立法”,这种说法( )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否认了规律的普遍性 C.否认了规律的稳定性 D.否认了规律的重复性 39.哲学上的“矛盾”是指( )
A.对立面的互相联结、互相转化 B.对立面互相排斥、互相否定 C.思维的前后不一致 D.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40.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同一性和斗争性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8
4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D.相互吸引,相互贯通 42.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转化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 43.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 B.主要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 D.矛盾的特殊性 44.基本矛盾指的是( )
A.具体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B.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D.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4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B.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4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C.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4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48.区别同质事物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49.事物的质是由( )
A.它本身所固有的普遍矛盾所决定的 B.它本身所固有的全部矛盾所决定的 C.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D.它本身所固有的外部矛盾所决定的 50.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次要性质发生了变化,这属于( )
A.非爆发式飞跃 B.局部性部分质变 C.阶段性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 51.“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 )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52.假象是指( )
A.人们的一种错觉 B.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C.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D.不表现本质的现象 53.“假象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这是一种(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54.“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的话,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这句话应理解为( )
A.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有着根本区别 B.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绝对对立的 C.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相同的 D.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统一的
9
55.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57.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 把握事物的度 58.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取得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 ) A.科学研究方法已经逐步取代辩证思维方法 B.科学研究方法就是辩证思维方法
C.科学研究方法和辩证思维方法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D.科学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的世界图景
59.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60.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61.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的发展
62.“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它事物处于联系之中”,这是 ( )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63.某些现代西方哲学家认为矛盾的每一方都“为自己而存在”,“无须涉及另一方”。此观点是 ( )
A.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 C.否认了矛盾的斗争性 D.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64.辩证思维的实质是( )
A.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B.从抽象到具体
C.对客观世界辩证规律的反映 D.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65.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66.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其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
A.具体事物 B.感性认识 C.实践活动 D.思维的抽象 67.从抽象到具体,它属于( )
10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 B.从认识到实践的阶段 C.理性认识自身发展的阶段 D.从实践到认识的阶段 68.归纳和演绎的区别是( )
A.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B.归纳是一种低级的思维方法,演绎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方法
C.归纳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演绎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 D.归纳方法在认识事物中起主要作用,演绎方法起辅助作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哲学是( )
A.使人聪明的学问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D.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科学地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关系到能否坚持( )
A.唯物主义的问题 B.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C.世界可知性的问题 D.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 3.唯心主义都认为( )
A.世界是精神的产物 B.世界是“感觉的复合” C.精神决定物质 D.世界是不可知的 4.下列说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
A.意念移物 B.万物有灵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 5.下列说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
A.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B.人为自然界立法 C.“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D.“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6.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 )
A.黑格尔 B.休谟 C.费尔巴哈 D.康德 7..哲学上的物质范畴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物质结构观的关系是( ) A.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8.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C.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D.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9.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伟大成就,是由于他们( )
A.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B.自觉或不自觉地贯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原则 C.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天才 D.承认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10.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原子,这种物质观( )
A.必然导致不可知论 B.不能理解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C.不懂得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D.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1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
A.把质上的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认为物质的一般 C.不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1
D.没有以科学的材料作为依据,纯属自发的猜测 12.恩格斯说“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说明( )
A.物质范畴和实物是一回事 B.物质范畴是带有普遍性的哲学范畴 C.物质范畴和实物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物质就是各种具体实物相加之总和 13.在物质结构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了反物质,这一事实说明( ) A.物质终于被消灭了 B.物质就是反物质
C.反物质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D.反物质的发现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4.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是( )
A.它证实了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以及物质结构的无穷尽性,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 B.它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无限深化的过程 C.它使哲学真正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D.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等原理 1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
A.主观性 B.机械性 C.不彻底性 D.形而上学性 16.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7.相对静止是( )
A.认识世界的前提 B.计量运动的尺度 C.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 D.运动的特殊形式 18.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种说法( )
A.夸大了运动,否认了静止 B.夸大了静止,否认了运动 C.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D.是诡辩论的观点 19.运动与静止的区别和对立表现在( )
A.绝对和相对的区别 B.永恒和暂时的区别
C.无条件和有条件的区别 D.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区别
20.具体的时空特性是有条件的、可变的,这一点为下列哪些科学所证实( )
A.牛顿力学 B.欧氏几何学 C.非欧氏几何学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1.下列属于唯心主义时空观的是( )
A.认为时空是人脑里固有的先天认识形式 B.认为空间是无物的“虚空” C.认为时空是与物质相脱离的一种绝对时空 D.认为时间是人的感觉 22.从意识产生的生理机制和本质看( )
A.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反射活动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2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主要表现在依赖( )
A.人的大脑 B.思维的发展 C.客观存在 D.社会存在 24.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25.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B.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C.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2
26.造成意识主观性差异的是( )
A.人的先天素质的差异 B.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异 C.人的实践经验的差异 D.意识的对象的差异 27.下列关于人的意识和人工智能的正确表述是( )
A.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的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
B.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都是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运动
C.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 D.电脑没有能动的创造性 28.下列说法哪些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 )
A.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B.志不强者智不达 C.审时度势 D.心静自然凉 29.下列说法哪些会导致人们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C.“要从现实出发,不要从可能出发” D.“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 30.办一切事情都需要有革命热情和求实精神。这是因为(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 B.认识客观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C.革命热情和求实精神相结合才能科学地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D.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统一的
31.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时,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 )
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欣赏能力不同 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 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 32.“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是指精神力量( )
A.是物质力量的源泉 B.可以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C.为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D.可以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鼓舞作用 33.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34.“克隆羊”的诞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个“技术的创造物”,引起世界各种媒介的关注。人可以复制生命——生物工程学的这一重大成果的哲学意义在于 ( ) A.有力地驳斥了“上帝造物”的观点,是对“神创论”的新的挑战 B.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观点又一次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 C.说明人类思维的潜能很大,充分发掘可以创造物质
D.证明了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5.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 ( )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36.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有(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C.客观实际是认识的出发点和依据 D.书本知识和上级指示正确与否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13
3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 )
A.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近似反映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的反映
C.无论正确的意识、错误的意识、虚幻的意识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型” D.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38.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C.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D.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9.实践( )
A.是人变革物质世界的“感性”活动 B.是人们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C.能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 D.是人的存在方式 40.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这表明( )
A.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体现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 B.实践使人成为“自然存在物” C.人的意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 D.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41.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
A.通过实践活动使客体主体化 B.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客体化
C.实践是主客体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D.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交错点”和桥梁 42.人在实践中要改造客观世界,又要改造主观世界,二者的关系是ABCD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主观世界 B.对主观世界的改造促进改造客观世界 C.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基础
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践是一种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B.实践是人的现实感性活动,主要指生活实践 C.实践是一种精神活动 D.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44.下列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是( )
A.司法人员办案 B.农民培育作物新品种 C.医生诊病 D.居委会调解纠纷 45.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能动性 C.意识性 D.社会历史性 46.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判断是( )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47.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的关系是( )
A.人类世界不能脱离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人类世界和自在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统一和分化 48.关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
A.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内容上是同构的
B.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都具有直接现实性 4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这段话应理解为( )
A.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14
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50.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B.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的统一 C.在实践基础上的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51.“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 )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52.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53.辩证唯物主义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在于主张( )
A.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B.世界是运动发展的,还是静止不动的 C.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动作用 D.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 54.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55.唯物辩证法认为,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
A.客观的 B.永恒的 C.无条件的 D.多元的
56.在科学上,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运动存在着共同规律,这说明这两种科学现象之间具有( )
A.间接的联系 B.内在的联系 C.偶然的联系 D.本质的联系 57.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 )
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联系的观点 D.发展的观点 58.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 )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 59.矛盾同一性的作用表现在( )
A.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在质变过程中,它促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
C.它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从而推动整个事物的发展 D.它规定了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60.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
A.相互联结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61.矛盾的普遍性表明( )
A.矛盾无处不在 B.事物就是矛盾
C.矛盾无时不有 D.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62.“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幺真正的矛盾的”,这种观点( )
A.用逻辑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普遍性 B.割裂了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的内在联系 C.否认逻辑矛盾是客观矛盾的主观映象 D.把逻辑矛盾与客观矛盾绝对对立起来 63.“此亦彼也,彼亦此也”,这种说法( )
15
A.符合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B.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 C.是一种辩证法的观点 D.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观点 64.恩格斯说:“旧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同一律是旧世界的基本原则:A=A,每个事物和它自己同一,一切都是永久不变的,太阳系、星体、有机体都是如此。??”恩格斯在这段话中揭露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
A.在绝对同一中思维 B.在绝对不兼容的对立中思维 C.否认同一中包含着差别 D.把同一理解为形式的同一 65.有人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这种观点( )
A.揭示了矛盾斗争性的深刻含义 B.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而明确的表述 C.错误地把矛盾斗争性归结为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 D.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 66.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67.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有下列区分( )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C.客观矛盾和主观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68.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表现为( )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个别必然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C.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D.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 6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A.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活的灵魂 B.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C.是正确认识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前提 D.就是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70.下列说法体现对立统一思想的是( )
A.“万物莫不有对” B.“独中又自有对”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71.“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表明( )
A.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从共性到个性再到共性??是认识事物的规律 C.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是认识事物的规律
D.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72.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有( )
A.一方克服另一方 B.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 C.双方的调和 D.双方通过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 73.原子核的裂变,在原子弹爆炸中是爆发式飞跃,而在原子发电站的原子反应堆中是非爆发式飞跃。这说明( )
A.原子弹爆炸是质变,而在原子反应堆中则是量变
B.事物的飞跃形式既受本身性质决定,又受其外部条件的制约 C.外部条件不同,则同一性质的事物的飞跃形式也不同 D.质变及其形式是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
74.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 )
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16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7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B.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C.质变优于量变 D.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事物变化是否显著 76.质变的基本形式是( )
A.阶段性部分质变 B.局部性部分质变 C.非爆发式飞跃 D.爆发式飞跃 77.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 )
A.庸俗进化论 B.激变论 C.右倾保守主义 D.“左”倾冒险主义 7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质变思想的是( )
A.“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B.“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万物皆化”
79.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量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80.下列构成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的是( )
A.事物的质 B.事物的量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81.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 )
A.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B.凡是存在偶然性的地方背后一定隐藏着必然性 C.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必然的 D.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82.“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这种观点( )
A.把必然性绝对化 B.把偶然性当作了必然性 C.抹煞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界限 D.是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 83.“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历史辩证法的观点 D.历史发展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统一的观点 84.下列那些说法揭露了事物的本质( )
A.日出于东落于西 B.水往低处流
C.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85.“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这个论断表明( )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C.有的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 D.透过现象可以达到事物的本质 86.“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 )
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 B.历史是逻辑的基础 C.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 D.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 87.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 )
A.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B.否定就是取消和抛弃 C.否定是“扬弃” D.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88.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
17
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89.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
A.将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阶段
B.所执着的那个片面确实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使得这种片面认识似乎是合理的 C.一旦踏入广阔的研究领域,便暴露出它的狭隘性、受限性 D.不仅承认“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 90.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 C.包含肯定的否定 D.主观、任意的否定 91.从抽象到具体辩证思维方法中的“具体”是指( )
A.感性具体 B.思维具体 C.客观事物某些方面的规定、概括 D.多种规定的统一 92.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 )
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B.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C.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6.世界统一于存在。
7.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8.“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9.物质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10.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范畴和形式逻辑所讲的“矛盾”是一致的。
11.“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12.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自然而然解决了。 13.质变优于量变。 14.“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15.“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16.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也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17.历史决定逻辑,逻辑常常“修正”历史。
四、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1.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
18
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2.试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试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正确处理我国当前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的意义。
4.试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5.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
6.试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说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重要性。
7.试用辩证的否定观,论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五、材料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所学的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原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材料2: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
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
(1)材料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 (3)材料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
(4)材料5同材料1、材料3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
19
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转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3.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机能。”“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 ――阿芬那留斯,转引自《列宁全集》第18卷
材料2:“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材料3:“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列宁
材料4:“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鲁迅全集》第6卷
材料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2属于什么观点?
(2)材料3、4、5涉及了什么问题,阐述了哪些哲学原理。
4.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l: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他称之为“心灵”)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物质的本性是广延,精神的本性是思维,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质。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20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
材料2: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请回答:
(1)在矛盾存在的问题上,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 (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 (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
6.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霍尔巴赫认为,一切都是必然的,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这个词是没有意义的“空洞语词”,是我们对产生结果的原因愚昧无知造成的,我们把看不出同原因相联系的结果归之于偶然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毕尔生说,必然性只属于概念的世界,而不属于现实世界本身。莫诺认为,偶然性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全都基础,生物进化本质上是由无法预测的纯粹偶然变化造成的,人类的出现也不过是“蒙特卡诺赌窟里中签得彩的号码”,是纯粹的偶然性
――转摘自《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环节。必然性根据于事物自身,偶然性根据于他物;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科学和哲学的任务“在于从偶然中去认识必然性”。
――摘自黑格尔《小逻辑》
请回答:
(1)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材料1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2)材料2的哲学观点和错误。 (3)材料3的贡献和错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D 4.C 5.D 6.C 7.C 8.B 9.D 10.B 11.D 12.A 13.D 14.A 15.D 16.A 17.B 18.D 19.D 20.C 21.D 22.C 23.D 24.B 25.D 26.A 27.B 28.D 29.B 30.A 31.C 32.C 33.C 34.A 35.C 36.B 37.C 38.A 39.D 40.C 41.B 42.B 43.D 44.D 45.A 46.C 47.A 48.C 49.C 50.C
21
51.D 52.C 53.C 54.A 55.D 56.C 57.D 58.D 59.C 60.B 61.C 62.B 63.B 64.C 65.A 66.D 67.C 68.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D 2.ABCD 3.AC 4.ACD 5.ACD 6.BD 7.CD 8.BC 9.BD 10.BCD 11.ABC 12.BC 13.CD 14.ABD 15.BCD 16.BD 17.ABCD 18.ACD 19.ABC 20.CD 21.AD 22.ABD 23.ACD 24.ABCD 25.ACD 26.ABC 27.ACD 28.BCD 29.ABD 30.ABCD 31.ABCD 32.BCD 33.ABD 34.ABD 35.BD 36.ACD 37.ABCD 38.CD 39.ABCD 40.ACD 41.ABCD 42.ABCD 43.ABC 44.ABD 45.ABD 46.CD 47.ABD 48.ABC 49.BCD 50.ABCD 51.AD 52.ABD 53.BCD 54.ABD 55.AD 56.BD 57.CD 58.AD 59.ACD 60.AC 61.ABC 62.ABCD 63.BD 64.ACD 65.CD 66.ABC 67.BD 68.ABCD 69.AC 70.ABD 71.ACD 72.ABD 73.BCD 74.ACD 75.AB 76.CD 77.ABCD 78.AB 79.CD 80.AD 81.AB 82.ABCD 83.ACD 84.CD 85.ABD 86.ABCD 87.ACD 88.ABD 89.ABC 90.BD 91.BD 92.BCD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
正确。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从社会历史根源看,主要是生产力和科技不发达;从阶级根源看,是剥削阶级的需要和偏见;从认识论根源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唯心主义生长于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在人类复杂曲折的认识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但是,唯心主义歪曲了世界的本来面目,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所以,列宁说,哲学唯心主义不是胡说,而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答案要点】
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绝对的,即关于物质和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果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就是相对的: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这块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从意识的作用看,人们可以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改造世界,把精神变为物质,这些都说明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因此,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唯物辩证的观点。
3.【答案要点】
一些哲学家不懂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当作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在古代各门具体科学尚未分化的情况下,哲学带有一种知识总汇的性质。到了近代,具体科学纷纷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认为哲学要以具体科学的材料为依据,具体科学要接受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两者之间是一般和个别、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2
4.【答案要点】
这是马克思关于意识的本质的正确观点。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论是正确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的鬼神观念,都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种反映。而这种反映,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创造过程,具有能动性。意识的形成过程,正是人脑对客观存在进行抽象概括、加工制作的过程,即改造物质的过程。
5.【答案要点】
这是列宁关于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正确观点。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人们从实践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更重要的表现在以这些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是从来就有的,而客观世界的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都是人类创造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打上了人类意志的印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6.【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德国哲学家杜林的观点。“存在”这个概念只有作为思维的对立面,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时才和物质具有同样的含义。如果离开和思维的对立关系,它既可能是指物质现象的存在,也可能是指精神现象的存在。神学理解的存在是上帝,唯心主义者理解的存在是精神,唯物主义者理解的存在是与思维相对应的客观物质世界。这个命题没有揭示世界统一性的实质,即没有指明世界是统一于精神还是统一于物质,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因而是一个折衷主义的命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7.【答案要点】
错误。这是康德的唯心主义观点。这种观点认为,自然界本身是没有什么规律的,人们说自然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规律,完全是人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的。这种说法的实质在于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8.【答案要点】
这是斯大林关于联系的条件性的正确观点。所谓条件,就是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条件。人们认识事物必须认识事物的条件,人们改造事物也必须改造事物存在的条件。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上。离开具体条件去想问题,就会陷入没有根据的空想;离开具体条件去办事情,就会成为盲目蛮干的鲁莽家。
9.【答案要点】
正确。所谓过程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唯物辩证法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任何具体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相反,把世界看成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是形而上学观点。
10.【答案要点】
23
错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或客观事物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形式逻辑中的“矛盾”是指人们思维的前后不一致、不连贯,不能自圆其说。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要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不能同时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回答,要求保持思维的连贯和前后一致。辩证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而逻辑矛盾是一种逻辑错误,在思维中应当根据矛盾律的要求加以排除。可见,这两种矛盾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11.【答案要点】
正确。个别是指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即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一般是指某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即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和个别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表现在:个别比一般丰富,一般比个别深刻。一般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别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的统一表现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或本质;个别也不能脱离一般而存在,个别之中有一般。当然,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任何一般也只是个别一部分。列宁的上述论断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12.【答案要点】
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规定、制约着次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为次要矛盾的解决创造了必要前提,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集中力量抓住并解决好主要矛盾。但并不是说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决。因为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有时甚至次要矛盾不解决,主要矛盾也无法解决。同时还应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必须在抓主要矛盾时,注意到次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实践中,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另一方面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13.【答案要点】
错误。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量边和质变的关系是: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可见,量变同质变一样,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片面地强调质变比量变重要,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把远大的革命理想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14.【答案要点】
这是马克思论述的辩证的否定观。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矛盾运动。世界永远处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它迟早是要被否定的。辩证的否定观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它促使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即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
15.【答案要点】
错误。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不移的趋势。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的后面总是隐藏着必然性。科学探索的任务就是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而要发现事物的必然性,就必须从分析偶然性入手。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出现的
24
“机遇”,对科学发现有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否认了偶然性的作用,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取消了科学。
16.【答案要点】
错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以关于客观事物的抽象规定为逻辑起点,通过逻辑中介,达到思维具体,即“多种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它是理性认识的深化、发展过程,是形成概念体系、构建理论框架及体系的过程和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它属于总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是对事物本质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则是理性认识形成以后,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补充和发展认识的过程。总之,前者是思维再现具体的逻辑上升过程,属于思维运动,后者已进入实践领域,不可混同。
17.【答案要点】
正确。历史是指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和人对其认识的发展过程。逻辑是指用逻辑方法对历史过程进行概括,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要求做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从哪里开始,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归根到底是由历史决定的。然而,两者的统一又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的东西反映的是历史的规律,抛弃了历史的细节和偶然,从而更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规律。逻辑并不是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加工、改造、“修正”过的历史。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①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客观的物质世界,从客观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而不能从主观愿望、书本教条出发,不能照抄他人的经验模式,否则容易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②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在时空中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自己的思想行动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③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而不能创造或消灭它。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④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统一中的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想问题,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既要坚持基本原则的集中统一,又要考虑到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2.【答案要点】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5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国力和基本特点出发。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当前的最大实际,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③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反对从主观愿望和书本教条出发,反对照搬照抄他人的经验和模式。
3.【答案要点】
①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静止是标志事物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两者的辩证关系是: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②掌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处理我国当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既要在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中大力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在改革和发展中努力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③实践表明,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4.【答案要点】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的,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②这一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之间是根本对立的,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在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处于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两个阶级、两种社会制度的长期斗争仍然是现时代的本质内容。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同一性,它们会相互吸取、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资本主义必然转化为社会主义。 ③看不到两者之间的斗争性,就会丧失政治敏感,犯右倾错误;看不到两者之间相互吸取、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同一性,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就会犯“左”的错误。
5.【答案要点】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由于事物范围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
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我国所确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③在我国发展实践中,既要反对片面夸大矛盾的普遍性、固守传统社会主义“条条框框”的教条主义错误;又要反对片面夸大矛盾的特殊性、借口“中国特色”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自由化倾向。
6.【答案要点】
①两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时,既要研究它的主要矛盾,又要研究它的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具体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时,要着重分析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某元论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它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点了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
②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的进一步发挥和出色运用。“两手抓”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等等,两手抓就是两点论。两手硬是指两个方面不仅要抓住而且要抓紧、抓好。两手抓是两手硬的前提,两手硬是两手抓的深化和补充。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必须下决心、花力气切实解决好,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克服和纠正“一手硬、—手软”的错误。
7.【答案要点】
①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联系的环节,二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②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要求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上,要反对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的错误。
五、材料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观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直观性、猜测性,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材料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是唯物主义;不同点是:前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
27
(3)材料4的观点是模棱两可的,掩盖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这一问题上的对立,是折衷主义的观点;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4)材料1、3、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2.【答案要点】
(1)材料l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难免产生含混不清的概念,以至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两者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3.【答案要点】
(1)材料1、2所阐述的观点是错误的,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材料1中阿芬那留斯否认了意识与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关系,其哲学被列宁批判为“无头脑的哲学”。
材料2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贝克莱将存在看作是人的感觉的产物,认为感觉、意识是第一性的,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2)材料3、4、5说明了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问题。 材料3主要说明了意识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根据现代科学提供的事实,说明了意识的产生大体经历了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转化三个决定性环节。一切物质都具有对自身之外的他物的作用作出反应的能力,不存在有无反应的问题,只存在反应方式反映程度的不同。
材料4、5进—步说明了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观念的东西是紧紧地依赖于物质的东西,即使是荒谬的观点、臆想的东西,也是对现实的反映,也不能完全“凭空创造”。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并不是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观念来自于客观,又是对客观物质的东西加以改造,进行创造性反映的结果。
4.【答案要点】
(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于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终必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是有“物活论”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不能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28
5.【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句话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实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语句中、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
6.【答案要点】
(1)材料1属机械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偶然性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有其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人们主观上没有认识或无知造成的。
(2)材料2属非决定论观点。其错误在于夸大偶然性,否认必然性及其客观性。生物进化决不是毫无必然性或规律性可寻的纯粹偶然性,而是包含着内在的必然性,人类的出现是物质长期进化的必然结果。
(3)材料3表明,黑格尔明确分析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产生的不同根据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这是其贡献。但黑格尔把必然性和偶然性视为“绝对观念”发展的两个环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这是其错误所在。
29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3.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 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
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 4.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5.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 )
A.只有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 6.“人的感觉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
A.不可知论 B.唯物论 C.经验论 D.反映论 7.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8.“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正确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 9.正确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关键在于( )
A.实践的观点 B.意识第一性的观点 C.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D.辩证的观点 10.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 )
A.完全自发的过程 B.积极能动的过程 C.消极被动的过程 D.主观随意的过程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30
12.认识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 )
A.社会实践的需要 B.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欲望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共同作用 13.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14.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1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B.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是间接经验 D.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16.“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它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反映着自然”。这一论断说明( )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C.抽象的东西是深刻的正确的 D.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17.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 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8.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19.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
A.正确反映 B.歪曲反映 C.颠倒反映 D.否定反映 20.真理就是( )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1.“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的性质”,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22.“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3.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24.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 )
A.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心主义 B.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 C.在真理观上坚持了辩证法 D.在真理观上坚持了形而上学 2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主观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31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26.真理与谬误的统一的含义是( )
A.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B.二者互为因果
C.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二者没有确定的界限 27.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
A.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28.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29.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统一的观点是( )
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C.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30.“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31.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32.相对真理是指( )
A.包含有一定错误的真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具有一定限度和条件的真理 33.“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D.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3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35.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
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又是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 36.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因为( )
A.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B.实践是人们的主观活动 C.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D.有些真理实践无法检验 37.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是( )
A.经验 B.理论 C.实践 D.意见一致 38.解放思想体现着( )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39.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2
40.价值首先取决于( )
A.主体的需要 B.客体 C.客体所具有的属性 D.主客体间的关系 41.具有价值的客体包括( )的事物或现象
A.物质 B.制度 C.精神 D.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 42.价值关系的中心是( )
A.客体 B.主体 C.社会 D.主观需要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项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有( )
A.生产实践 B.医疗实践 C.科学实验 D.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2.下列活动属于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有( )
A.公安人员办案 B.渔民出海捕鱼 C.农民培育新品种 D.运动员比赛 3.认识的客体具有( )
A.对象性 B.客观性 C.社会历史性 D.实践性 4.认识客体与客观物质的关系在于( )
A.一切认识客体都是客观物质
B.认识客体既可能是客观物质,也可能是精神客体
C.客观物质中只有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关系的才成为认识客体 D.客观物质是无限的,认识客体是有限的 5.下列各项属于认识主体特点的有( )
A.自然性 B.社会性 C.意识性 D.实践性 6.认识的主体包括三种形式,它们分别是( )
A.个人主体 B.集团主体 C.反映主体 D.类主体 7.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 )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8.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
A.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B.揭示了认识的总规律 C.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创立了彻底的可知论
9.下列判断体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的是( )
A.“一步实际行动胜过十打纲领” B.“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C.“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0.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理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段话表明( )
A.思想必须被群众掌握,才能对社会存在起作用
B.一定思想只有和一定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变成现实力量 C.思想本身不是现实的力量
D.无论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思想,只要被群众掌握,就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1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B.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C.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D.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2.唯心主义认识论( )
33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经验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14.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是( )
A.脱离实践来观察认识问题 B.脱离物质来观察认识问题 C.脱离辩证法来观察认识问题 D.不懂得真理是客观的 1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
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16.不可知论( )
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 B.否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C.回避世界就其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D.怀疑人类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认识对象的客观性 D.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包括( )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1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0.下列各项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有( )
A.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B.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C.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感性活动 21.人们所获得一切知识来源于( )
A.天资聪慧 B.社会生产实践 C.科学实验实践 D.改造社会的实践 22.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 )
A.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B.认识来源于他人 C.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 2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有( )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24.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它们分别是( )
A.从感觉到知觉的过程 B.从判断到推理的过程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D.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25.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 )
A.理论本身要正确 B.理论要同实践相结合 C.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D.要材料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 26.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
A.唯物主义决定论 B.经验论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唯理论
34
27.与理性认识相比,感性认识的特点是( )
A.形象性 B.抽象性 C.客观性 D.直接性 28.下列现象什么属于理性认识( )
A.“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B.调查研究,制定政策 C.分析材料,提出方案 D.政策妥否,实践检验
29.下列各项正确反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的有( )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30.“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反理性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 31.夸大感性认识,否定理性认识,会导致( )
A.唯物主义唯理论 B.唯心主义唯理论 C.唯物主义经验论 D.唯心主义经验论 32.认识过程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认识( )
A.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B.不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C.主体认识能力、知识水平的限制 D.不受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33.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的原因有( )
A.人们现实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B.人们认识过程的繁杂性、反复性
C.主观上产生错觉 D.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各种各样条件的限制 34.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 )
A.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结合 B. 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C.主观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现实相适应
D.反对主观认识超越历史阶段强行推移实践进程的冒险错误 35.教条主义( )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重视实践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 36.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 )
A.客观性 B.有用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37.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 )
A.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D.主张真理即在我的心中 38.把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承认的意见视为真理,这是(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充分相信群众,使群众掌握真理 C.否认了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D.唯心主义真理论 39.真理是( )
A.近似的 B.多元的 C.永恒的 D.没有阶级性的 40.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是( )
A.真理不是谬误,谬误不是真理 B.真理超出一定的范围就转化为谬误 C.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 D.相对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41.承认真理绝对性就必然( )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承认真理有待于深化
35
4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 )
A.它们是真理的两种基本属性 B.它们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C.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D.它们是独立的两个真理 43.下列各项属于对待马克思义的正确态度的有( )
A.只有坚持,才能发展 B.只有发展,才能真正的坚持 C.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的教条 D.既坚持又发展 44.理论联系实际就要( )
A.认真读书、刻苦学习马列主义 B.分析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
C.联系当代世界的深刻变化 D.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45.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 )
A.人们的需要决定的 B.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C.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理论的指导决定的 46.实践检验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B.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在不同条件下都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C.逻辑证明是一种补充手段 D.逻辑证明也要由实践检验 47.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 )
A.它是客观的 B.它是多样的 C.它是唯一的 D.它是相对的 48.“实事求是”体现了( )
A.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和辩证法革命精神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49.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的有( )
A.理论联系实际 B.实事求是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统一关系可以理解为( )
A.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
B.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主观愿望出发,从本本出发 C.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事实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坚持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是发展的
51.下列各项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党的思想路线统一的有( )
A.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B.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C.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与群众观点是统一的
D.认识辩证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52.价值具有( )
A.客观性 B.多维性 C.主体性 D.社会历史性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1.反映论是一切唯物主义的共同主张。 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是等同的。 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5.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就是真理。 6.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6
7.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就是使主观同客观相一致。
8.在人们认识过程中,同一对象可以用多种理论观点解释,因此真理是多元的。
四、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1.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原理,说明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2.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原理,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危害。
3.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和真理标准讨论的重要意义。
4.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五、材料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下面是选自《实践论》中的材料:
材料1: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材料2: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材料3: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材料4: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
材料5:要完全地反映整个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
(1)分析材料1.2.3,作者认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怎样?
(2)结合材料4.5,作者认为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这个飞跃所必须具有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3)结合材料1.2.3.4.5,作者在(实践论)中论述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哪一个观点本题没有材料。
2.下面是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靠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莎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莎《伦理学》
37
材料2: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张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毛泽东说:“理论认识领带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材料1的两位哲学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2)材料2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
3.以下是有关真理问题的几种观点 材料1:“一个看法是否成功(即是否真理)是一个人的价值的问题”。
“根据实用主义原则,只有关于上帝的假设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能令人注意地起作用,那么这个假设就是真理”。
材料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想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看法是一致的吗?为什么?
(2)根据以上材料请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11.C 21.A 31.B 41.D
2.C 12.A 22.A 32.D 42.B
3.C 4.D 13.B 14.C 23.D 24.B 33.D 34.C
5.D 6.A 7.D 8.D 15.B 16.B 17.D 18.C 25.A 26.C 27.D 28.D 35.C 36.A 37.C 38.B
9.A 10.B 19.A 20.D 29.C 30.C 39.B 40.C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CD 2.ABC 3.ABC 4.BC 5.ABCD 6.ABD 7.BD 8.ACD 9.ACD 10.ABCD 11.BC 12.BCD 13.CD 14.AC 15.AC 16.ABD 17.BD 18.ABCD
38
19.ABCD 20.ABC 21.BCD 22.AD 23.AC 24.CD 25.ABC 26.BD 27.AD 28.BC 29.ABCD 30.AB 31.CD 32.AC 33.ABD 34.ABCD 35.BD 36.ABCD 37.ABCD 38.AD 39.AD 40.ABC 41.ABC 42.ABC 43.ABCD 44.BCD 45.BC 46.ACD 47.AC 48.ABCD 49.ABCD 50.ACD 51.ABCD 52.ABCD
三、辨析题
1.【答案要点】
正确。反映论是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观点。唯物主义坚持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先有“物”,然后才有“感觉和思想”,人的“感觉和思想”只不过是“物”的反映,没有被反映物就没有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特征和主张。当然,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而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答案要点】
这是恩格斯对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以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客观事物及其暴露程度的限制,受社会历史条件、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是在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不断得到解决的。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而一系列非常不至上的思维中又体现着思维的至上性。否认思维的至上性,会走向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否认思维的非至上性,就会走向思想僵化和绝对主义。我们要坚持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3.【答案要点】
主体、客体同主观、客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把两者等同起来是错误的。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有意识的,有自己的主观世界,但它又是物质实体,因此它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主观只是主体的一部分。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只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不等于整个客观世界。主观指人的意识、精神现象,客观指实际存在的一切事物。主观同客观的关系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主观反映。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则更为复杂,两者之间不仅存在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还存在改造、被改造的实践关系,以及其他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相互规定的;而主观和客观却不存在相互规定的关系,主观是对客观的反映,而客观世界却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把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等同于主观和客观关系,就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了,而且容易导致唯心主义错误。 4.【答案要点】
正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肯定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了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只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革命的理论来自革命的运动,又可以预见革命运动的发展,为革命指出方向。因此,革命的成功离不开革命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革命运动只能是盲目的、自发的,不可能取得成功。列宁在这里强调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取得成功的重大作用。 5.【答案要点】
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这种真理观的错误在于:
①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无用,因人、因阶级不同而相异,具有主观性。这种真理观把凡是能给人以利益和效用的东西都当作真理,使真理成为满足任何需要的主观工具和手段。
39
②把真理的作用同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有用”,是真理的作用。但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③否认了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把主观的愿望的满足和主观的效用当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一种主观真理标准。
④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区别和界限。谬误对某些人或阶级也是\有用\的,按照这种真理观,谬误也成了真理。
⑤犯了逻辑错误。从\真理是有的\这个逻辑前提,得不出\有用即是真理\这个逻辑结论。
6.【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反映论共同原则。认识对象存在于认识之外,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本质的根本观点。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消极、简单的摹写,而是能动的创造性活动。第一,主体能动地加工感性材料,创造出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主体根据需要,能动地创造出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从而创造出世界上本来不存在的事物。
(3)认识是反映和创造的辩证统一。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以反映为前提和基础;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反映和创造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坚持反映和创造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主体认识能动性发挥的过程。 7.【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它要求人们在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包括主观要正确地反映客观,符合客观,达到真理性认识;主观要反作用于客观并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使客观达到主观的目的要求即客观和主观一致,实现价值的创造,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主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该命题只承认主观同客观相一致的方面,而未承认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客观同主观相一致的方面,这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8.【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认识论和真理论中\元\是本质的意思。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认为,真理的客观来源只有一个,即物质世界。凡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因此真理不能是多元的。在自然科学中,运用不同的科学理论形式或科学方法来说明同一对象,是正常的和必要的。但是科学理论认识的多重性特点与真理认识的本质不能混为一谈。真理认识的本质只有一个,不能是多元的。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理论一经形成对实践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指向适当的对象,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指向不适当的对象,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它进一步正确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3 科学发展观能够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40
(4)认真学习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 2.【答案要点】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它们又是统一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离开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中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中包含着感性认识,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的基础是实践。
(2)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而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而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两者各执一端,都是错误的。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也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教条主义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这两种倾向都是主观主义的,都曾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我们要努力防止和纠正这两种片面性。
3.【答案要点】
(1)关于真理的标准问题,唯心主义者从意识、精神本身去寻找真理的标准,用认识去检验认识,否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尺度,把真理的标准变成主观的不确定的东西,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者坚持真理的客观性,但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客观事物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要检验真理就必须把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是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因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方面,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包含着主观的因素。另一方面,实践虽然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又超越了主观认识的范围,是一种变革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人们在一定思想认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果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978年,我国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恢复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答案要点】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对立、相互区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是能够正确反映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相对真理是指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其次,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绝对真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构成的。再次,人类的认识永远处在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化过程中。 (2)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的基本原理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证明,对各国的革命
41
和建设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真理,必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而前进,这又是其相对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3)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会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片面夸大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性、否认其相对性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又要反对片面夸大其相对性、否认其绝对性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错误。
五、材料题
1.【答案要点】
(1)材料1中,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材料2中,作者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材料3中,作者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2)作者认为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大脑加工厂”的改造制作工作。
(3)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地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详细地提出和论证了四个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本题其他三个观点都有材料,唯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有材料 2.【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莎是唯物主义唯理论。
(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
(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他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整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在真理问题上的观点是不同的。材料1是实用主义的,为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他们认为真理是人们主观估价的结果,认为只要对人们有用、有利,即使是荒谬透顶、子虚乌有的东西也是真理。这就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制造理论依据。
材料2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不能以人们的主观看法为依据,而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主观与客观一致的,它属于意识范畴。在主观意识范畴之内找不到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相符合的标准。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直接给人们以回答。从实践的特点看,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是联结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纽带”,在实践中主观与客观一致,就是真理,反之,就是谬误。
42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1.在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气候变化 B.生产劳动 C.类人猿的生理结构 D.类人猿的生活习性 2.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 )
A.具有思想意识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制造使用工具 3.劳动过程是指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B.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C.劳动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
A.社会关系 B.社会意识 C.生产劳动 D.地理环境 5.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A.血缘在关亲族关系 B.社会生产关系 C.政治思想关系 D.阶级压迫关系 6.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7.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是否承认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是否承认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
A.可以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9.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
A.人口多密度大 B.人口少增长慢 C.人口不增也不减 D.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
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 11.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人口增长的快慢 C.社会风气的好坏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2.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劳动发展史 C.宗教信仰变迁史 D.政治制度演变史 13.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
43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14.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D.人与劳动资料的关系 15.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 16.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
A.劳动者 B.科学技术 C.劳动对象 D.管理方式 17.自然科学属于生产力范畴,这是因为( )
A.它是对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B.它能把生产力中的各要素组合成统一整体
C.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D.它是构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最重要的独立因素 18.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9.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商品的交换方式 20.国家的本质是(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21.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2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2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2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25.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
A.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 B.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它对社会存在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26.在现代化生产中,由于应用了新的科学技术,劳动资料的内容变得十分丰富。下列各项不属于劳动资料的内容的有( )
44
A.能源动力系统 B.自动控制系统 C.信息传递系统 D.地下各种矿藏 2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史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史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社会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8.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B.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C.先进与落后、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9.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因为( )
A.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 B.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则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C.生产力是第一性的因素, 生产关系则是派生的第二性因素 D.生产力是物质性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精神性的因素 3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促进生产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C.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3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生产力具有自我增值能力的原理 D.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32.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 )
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33.上层建筑有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 )
A.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B.政治关系和法律关系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国家政权属于( )
A.社会的经济基础 B.社会的上层建筑 C.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D.各阶级意志的共同表现 35.阶级首先是一个( )
A.政治范畴 B.社会范畴 C.意识形态范畴 D.经济范畴 36.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
A.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不同 B.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C.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不同 D.取得劳动产品的方式和多寡不同 37.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直接动力 38.社会革命是( )
A.经济斗争 B.政治斗争
C.武装斗争 D.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 39.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40.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
45
A.社会制度更替的主要形式 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 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 D.革命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斗争 4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42.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思想动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D.剥削阶级代表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 )
A.对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 B.专指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和思想家 C.专指历史上被压迫阶级的政治代表 D.专指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 44.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
A.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B.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D.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45.科学是( )
A.人类的一切知识 B.知识的理论体系 C.人类的自然知识 D.人类的社会知识 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C.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作者” D.普通个人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 “剧作者” 47.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是( )
A.偶然的 B.有时是必然的,有时是偶然的 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必然的
4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科技革命对统治阶级威胁极大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49.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D.能够实现社会公平的道路 50.在人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最突出强调的是( )
A.自由发展 B.全面发展 C.充分发展 D.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有( )
A. 国家政权 B.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生产方式 2.下列各项属于生产方式的有(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力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在( )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46
4.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5.下列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形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6.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A.按地区划分居民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C.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7.“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表明( )
A.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B.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D.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8.社会意识是(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人的头脑中自生的 C.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体现 D.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9.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 )
A.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C.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1.下列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上层建筑必需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C.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的规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规律
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 D.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13.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内部各方面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4.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正确办法有( ) A.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5.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16.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个部分( )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政治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
47
17.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
A.阶级的产生是由经济原因引起的 B.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C.阶级的产生是一部分人用暴力征服另一部分人的结果 D.划分阶级的客观依据是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关系 18.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改革( )
A.可以缓和、调节社会矛盾 B.是实现社会形态质变的决定性手段 C.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经常性形式和有效途径 D.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有人说:“世界历史好比一百个大钱,你可以摆成两座五十的,也可以摆成四座二十五的,也可以摆成十座十个的。”这段话的错误在于( )
A.把个人意志看成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B.把历史看成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C.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性 D.否定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20.“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力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定科学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D.否认历史主体的能动作用 21.历史唯心主义有两个根本缺陷( )
A.看不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B.看不到物质生产是人们思想动机的根源 C.看不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D.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下列各项属于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范畴的有( )
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 B.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业主、自由职业人员 D.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23.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哲学依据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反作用的原理 24. 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他们可以( )
A.决定历史事件的外貌和特征 B.加速历史任务的解决 C.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D.暂时延缓历史的进程 2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 D.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26.历史上“民为贵”的思想是( )
A.唯物史观 B.虽然是进步思想,但仍然是英雄史观
C.典型的英雄史观 D.是英雄史观中某些重视群众作用的合理思想 27.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是(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事实上是类本质,指人作为一个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
28.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
三、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48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2.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人人创造历史。
5.无论是流芳千古还是遗臭万年的人物,他们都是杰出的历史人物。 6.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但可以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7.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
8.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9.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10.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11.社会革命的根源在于贫困落后。
12.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意识。
四、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1. 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的原理并用以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
3.运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4.说明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请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说明在我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6. 试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五、材料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1.阅读下列有关历史观的一组材料:
材料1: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在生产方法和交换形式中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适合于早先的经济条件的社会制度已经不再同这些变化相适应了。同时这还说明,用来消除已经发现的弊病的手段,也必然以或多或少发展了的形式存在于已经发生变化的生产关系本身中。
----摘自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2: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
49
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基本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材料3: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某一历史运动,只有在它深入人心的时候,才是根深蒂固的。心不是宗教的形式,因而宗教也不应当存在于心中;心是宗教的本质。
----摘自《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请回答:
(1)材料1、2的基本观点是什么?请说明二者的共同之处。
(2)怎样理解材料3中“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这句话?这句话的观点与材料1 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区别?
2.阅读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1:孟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摘自《孟子·尽心下》)
荀况认为:“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荀子·王制》)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十六册)
胡适说:英雄人物“他吐一口痰在地上,也许可以毁灭一村一族,他起个念头,也许可以引起几十年的血战。他也许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世界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
(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不同思想倾向和共同本质。 (3)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
3.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科学技术的进步赋予人类改造自然的新手段、新形式,使人对自然的影响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急剧地扩大了。然而,当人们在自然身上滥用科学技术的威力时,全球气候变暖,土壤过分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扩展,森林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减少,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淡水供给不足,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材料2:在人类自身的生产或繁衍问题上,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物质的生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和条件,为人类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另一方面科技通过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爆炸”将使人们对资源、粮食、水等的需求迅速增加,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材料3: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方案。一种观点认为,克服即将来临的全球性灾难的基本途径就是把社会生产维持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即实行经济上的零增长,减缓甚至停止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种观点认为,科技本身就能创造出解决诸如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的手段。
请回答: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