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要组织学生交流。每组学生摸的40次里,一般不会两种颜色的球各20次,会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多一些,另一种颜色的次数稍少一些,“个案”不容易反映出可能性相等。只有在各组的交流中,在对众多“个案”的观察分析中,学生才能从两种颜色的次数差不多,体会机会是相等的。
(6) 要组织学生反思。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摸到的红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并找到原因——口袋里装的红球与黄球的个数是相等的。
2
第92~93页教学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些情况出现的机会多,有些情况出现的
机会少,即“可能性有大、有小”。
例题仍然让学生玩摸球游戏。口袋里装了3个黄球和1个红球,两种颜色球的个数不等。每次任意摸1个球,及时记录球的颜色,摸了10次以后统计哪种颜色的球摸到的次数多一些。游戏方法和数学思考与等可能性的例题基本相同,数学思考的线索仍然是“现实情境—猜想—实验—验证猜想—分析原因”。记录信息采用统计图,教材提供了两种统计图,左边一种是前几册中用过的方块图,右边一种把方格连成了条形,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记录。通过这里两种记录的图,引导学生从认识的方块图过渡到认识条形图。
游戏后组织学生交流要抓住三点。
(1) 从结果想原因,体会可能性有大、有小。各组摸球的结果都是摸到黄球的次数多,摸到红球的次数少。要让学生想想、说说为什么。
(2) 把两种统计图进行比较。围绕右边的统计图是怎样画的、表示什么意思,两种统计图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让学生讨论,实现从方块图到条形图的过渡。
(3) 把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不相等作比较。两道例题都是摸球,为什么前一道例题摸到黄球的次数与红球差不多,后一道例题摸到黄球的次数比红球多得多,让学生自己找到原因。
3
两道例题的后面各有一次“想想做做”,都是两道题,两道题的思维方向虽然
不同,但都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可能性的体验。
其中第1题通过抛小正方体继续体会例题教学的可能性相等与可能性有大有小。第2题运用对可能性的认识先按照预设的结果在布袋里放铅笔,再通过摸铅笔活动验证有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从而进一步理解可能性相等和可能性有大有小。
练习九第1~3题分别联系天气情况、玩转盘以及生活中的事情引导学生用“经常”“偶尔”“ 可能性相等”等词语形象地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4
第96~97页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摸牌和下棋游戏中继续体会可能性相等与可能
性有大有小。
摸牌游戏,从四种花色的牌摸到的次数差不多,到红桃花色的牌摸得的次数比其他花色的牌明显多,能使学生感受由于条件变化会引起可能性的变化。
下棋游戏的规则比较复杂。正方体上涂红色的面比涂黑色的面的个数多,红色面朝上在棋盘上走的格子比黑色面朝上走的格子少,最后结果是拿红棋的人经常获胜。分析原因,学生能从中获得很多感受,对可能性的大小有更多体会。
第十单元 认识分数
本单元教材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先教学几分之一,再教学几分之几,然后教学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计算。本单元最后的“你知道吗”简要介绍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让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
教学内容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认识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会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简单推理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有层次地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逐步认识简单的分数。 2、结合生活实例和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 3、结合认识分数初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
4、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主动探索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