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1人,在只能胜任一个岗位的人群中,有一半不能胜任A岗位,则招聘的35人中能兼职别的岗位的有( )。 A. 10人 B. 11人 C. 12人 D. 13人
● 题型二:快速解方程
核心提示
同样列出方程,有考生可以很快解得答案,有考生看着方程就头痛,求解方程(组)本身就有很多的技巧,包括但不限于: 1. 当方程中因为有小数或分数而计算复杂时,应首先考虑两边乘以一个数以化为整数; 2. 方程组中若存在多个未知数,尽量消去无关未知数,保留我们关心的未知数; 3. 方程组中有一些无关的未知数,完全可以作为整体直接消去; 4. 比例型的方程形式,可以有很好的化简方法。
【例4】(上海2012A-64)某农场有一批大米需运往市中心的超市销售,现只租到一辆货运卡车,第一次运走了总数的五分之一还多60袋,第二次运走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少60袋,最后还剩220袋没有运走,则这批大米一共有_____袋。 A.400 B.450 C.500 D.640
核心提示
当方程出现比例形式的时候,可能可以通过下面的转换进行简化: 1. 当两个分子或两个分母的和或差为常数时
2. 当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之和或差为常数时
【例5】(国考2014-66)某单位原有45名职工,从下级单位调入5名党员职工后,该 单位的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如果该单位又有2名职工入党,那么该单位现在的党员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为多少?( ) A. 50% B. 40% C. 70% D. 60%
第09讲 不定方程
一、题型评述
在我们的解题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含有1个未知数的方程,也可能遇到含有2个未知数2个方程的方程组,或者3个未知数3个方程的方程组,这些方程或者方程组一般都有确定的解。然而,我们还可能遇到2个未知数只有1个方程等式,或者3个未知数只有2个方程等式等等,我们把这样的形式称为“不定方程”或者“不定方程组”,这种题型的考察能够突出体现应试者的对数字把控的逻辑素质,因此成为最新考题的一大热点。
二、破题密钥
多元不定方程组:特值代入法; 二元不定方程:代入试值法。
三、例题精析
● 题型一:多元不定方程组
核心提示
在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如果少于未知数的个数,并且没有譬如“整数”之类的限制,说明未知数是不能完全确定下来的。在这种情形下,我们一般可以直接设定一种最特殊的情况(譬如假设其中1个未知数为0),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例1】(深圳2011-11)小刚买了3支钢笔,1个笔记本,2瓶墨水花去35元钱,小强在同一家店买同样的5支钢笔,1个笔记本,3瓶墨水花去52元钱,则买1支钢笔,1个笔记本,1瓶墨水共需()元。 A.9 B.12 C.15 D.18
【例2】(江苏2013A-26)一项工程,甲、乙合作12天完成,乙、丙合作9天,丙、丁合作12天完成。如果甲、丁合作,则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天数是? A. 16 B. 18 C. 24 D. 26
【例3】某工程,甲队单独做所需天数是乙、丙两队合作天数的a倍,乙队单独所需天数是甲、丙两队合作天数的b倍,丙队单独做所需天数是甲、乙两队合作天数的c倍,则
的值是( )。 A. 1
B. 2
C. 3
D. 4
● 题型二:二元不定方程
核心提示
如果两个未知数只有一个方程关系(或者是方程组化成这种形式),这两个未知数是不能完成确定下来的。但如果这些未知数被限定在“正整数”范围内,我们便可以利用整数的 倍数关系和大小范围进行代入试值,利用类似“枚举”的办法确定唯一满足题目要求的解。 上一题型“多元不定方程组”与本题型“二元不定方程”的区别在于:前者方程的具体解是不唯一、不确定的,但不论是哪种解,题目所求的数字是确定的;后者直接从方程来看解也是不确定的,但加上“正整数”类似的条件后,其解就唯一确定了。
【例4】(山东2013-54)某单位向希望工程捐款,其中部门领导每人捐50元,普通员工每人捐20元,该单位所有人员共捐款320元,已知该单位总人数超过10人,问该单位可能有几名部门领导?( ) A. 1 B. 2 C. 3 D. 4 【例5】(国考2014-73)小王、小李、小张和小周4人共为某希望小学捐赠了25个书包,按照数量多少的顺序分别是小王、小李、小张、小周。已知小王捐赠的书包数量是小李和小张捐赠书包的数量之和;小李捐赠的书包数量是小张和小周捐赠的书包数量之和。问小王捐赠了多少个书包?( ) A. 9 B. 10 C. 11 D. 12
【例6】(北京2014-81)小张购买了2个苹果、3根香蕉、4个面包和5块蛋糕,共消费58元。如果四种商品的单价都是正整数且各不相同,则每块蛋糕的价格最高可能为多少元? A. 5 B. 6 C. 7 D. 8
第10讲 容斥原理
一、题型评述
“容斥原理”是一种历年常考的题型,出现频率高,题目难度中等,是广大考生得分的重点。
二、破题密钥
本节讲述的“容斥原理”一共有五种小题型,分别用五种不同的思路来解答,所以首先要懂得题型的区分,这样才能选用到最合适的方法。 对于“两集合容斥原理”:
1. 如果题目涉及的是这样五个量①满足条件A的数目②满足条件B的数目③同时满足条件A和B的数目④条件A、B都不满足的数目⑤总数,那么选用“两集合标准型”的标准公式作答; 2. 如果题目涉及“只满足条件A的数目”或者“只满足条件B的数目”,那么标准公式无法解答,一般选用“两集合图示标数”来完成答题。 对于“三集合容斥原理”:
1. 关于满足两个条件的描述,如果题目只涉及①满足条件A、B的数目②满足条件B、C的数目③满足条件C、A的数目,一般选用“三集合标准型”的标准公式作答;
2. 如果题目涉及“只满足条件A、B的数目”,一般选用“三集合图示标数”来作答; 3. 如果题目涉及“满足一个条件的数目”和“满足两个条件的数目”,只给了我们一个总数而不是分项的数字,一般选用“三集合整体重复型”的公式来作答。
三、例题精析
● 题型一:两集合标准型
核心公式
满足条件I的个数+满足条件II的个数-两者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者都不满足的个数 【例1】(浙江2013-54)某班对50名学生进行体检,有20人近视,12人超重,4人既近视又超重,该班有多少人既不近视又不超重?( ) A. 22人 B. 24人 C. 26人 D. 28人
【例2】(天津2013-12)有70名学生参加数学、语文考试,数学考试得60分以上的有56人,语文考试得60分以上的有62人,都不及格的有4人,则两门考试都得60分以上的有多少人?( ) A. 50 B. 51 C. 52 D. 53
● 题型二:两集合图示标数型
核心公式
涉及到两个集合的容斥原理问题时,如果题目提及“只满足某1个条件”的数目,那 么我们无法通过标准的两集合容斥原理公式得到答案。这时,推荐大家利用简洁的“文氏图”标数得到所求结果。 图示标数的关键是:从最中间“两个条件都满足”的数字入手。 【例3】(北京2013-73)一批游客中每人都去了A、B两个景点中至少一个。只去了A的游客和没去A的游客数量相当,且两者之和是两个景点都去了的人数的3倍。则只去一个景点的人数占游客总人数的比重为( ) A. 2/3 B. 3/4 C. 4/5 D. 5/6
【例4】(国考2014-67)工厂组织职工参加周末公益活动,有80%的职工报名参加,报名参加周六活动的人数与报名参加周日活动的人数比为2:1,两天的活动都报名参加的人数为只报名参加周日活动的人数的50%。问未报名参加活动的人数是只报名参加周六活动
的人数的? A. 20%
B. 30% C. 40% D. 50%
● 题型三:三集合标准型
核心公式
特别注意:上式左边代表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的情况,也等于总数减去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
【例5】(安徽2011-15)如图所示:A、B、C分别是面积为60、170、150的三张不同形状的卡片,它们部分重叠放在一起盖在桌面上,总共盖住的面积为280,且A与B、B与C、C与A重叠部分的面积分别是22、60、35。问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 A.15 B.16 C.17 D.18
【例6】(2012年421联考-54)某公司招聘员工,按规定每人至多可投考两个职位,结果共42人报名,甲、乙、丙三个职位报名人数分别是22人、16人、25人,其中同时报甲、乙职位的人数为8人,同时报甲、丙职位的人数为6人,那么同时报乙、丙职位的人数为: A. 7人 B. 8人 C. 5人 D. 6人
● 题型四:三集合图示标数型 核心要点 当题目条件不能直接代入标准公式时,我们
可以考虑利用图示配合,标数解答。 1. 特别注意“满足某条件”和“仅满足某条件”的区分; 2. 特别注意有没有“三个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形; 3. 标数时,注意由中间向外围标记。
【例7】外语学校有英语、法语、日语教师共27人,其中只能教英语的有8人,只能教日语的有6人,能教英、日语的有5人,能教法、日语的有3人,能教英、法语的有4人,三种都能教的有2人,则只能教法语的有多少人( ) A.4人 B.5人 C.6人 D.7人
● 题型五:三集合整体重复型
核心公式
在三集合的题型中,假设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分别为A、B、C,而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的元素的总量为W。其中:满足一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x,满足两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y,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z,根据右图可以得到下面两个等式:
从图中很明显可以看出,x和y都分别包含3个部分,是这3个部分的总和。因此,当题目关心的是这样的总和,而不是各个单独部分数值时,往往就应该用这两个公式。
【例8】(陕西2013-78)五年级一班共有55个学生,在暑假期间都参加了特长培训班,35人参加书法班,28人参加美术班,31人参加舞蹈班,其中以上三种特长培训班都参加的有6人,则有( )人只参加了一种特长培训班。 A.45 B.33 C.29 D.22
【例9】(北京2014-80)某旅行团共有48名游客,都报名参观了三个景点中的至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