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今有人于此,衣我以文绣,食人以稻粱,以其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而又有存知己之感,.此试卷之所为刻也。若敷科闱中所试,则世皆以成败论人,不欲尘世人之耳目,又类好自表见,形主司短长,放匿之。终不能忘其姓名。騊儿五岁,能读书,且使騊儿读而鉴,鉴而为诡遇之文以逢时,无学乃父之拙也。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序所以梓之之意曰 梓:刻板 .B. 诸生取其士什之一而校之 校:考察 .C. 而闱中又目之为老 老:陈旧 .D. 食人以稻粱 食:喂养 .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勤奋刻苦好学的艾南英曾经受知于李养白先生,但举业不顺,为诸生、试于乡闱多年。 B. 无论是学习、考试、看题、阅卷,作者都深切感受到艰难,生理、心理上都饱受折磨。 C. 作者七试七挫,于是决定改弦易辙,杜门著书,避世隐居终老一生研究古今治乱兴衰。 D. 文章写了作者举业路上的见闻感受,有苦痛有不安,更有不满,让儿子不学自己之拙。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遇天暑酷烈,督学轻绮荫凉,诸生什伯为群,数百人夹坐,汗流浃背。 ②当是时,其面不可以语妻孥,盖所为拘牵文法以困折其气者又如此。 8. 以作者为代表的诸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5. A 6. C
7. (1)(如果)遇上酷猛烈日暑天,督学穿着轻柔的绮罗服装坐在荫凉之处,诸生们则什佰一群,数百人夹坐两边,汗水流下来都湿透了后背。
(2)在这个时候,诸生们的面目都不可以拿来告诉妻子儿女,这就是他们所写文章拘泥于文法而又缺乏气概的原因(他们所写文章都像这样拘泥于文法而又缺乏气概)。 8. 学习勤奋,积极进取,压力沉重,内心焦虑。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应为动词,可解释为“付印”。故选A。
【6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原文是“而又念不能为逸民以终老”。故选C。 【7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轻绮荫凉”:“穿着轻柔的绮罗服装坐在荫凉之处”;“酷”:“很,非常”;“夹”:“夹坐”。第二句关键点:“语”:“告诉”;“妻孥”:“妻子儿女”;“困折”:“使……困折,缺乏”;“拘牵”:“被拘泥”。 【8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以作者为代表的诸生的生活和学习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信息筛选题在整体上更注重与前后文的联系,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回答本题,首先要阅读全文,锁定答案的有效范围,然后分开概括。有限答题区间为:“试之日,衙鼓三通,虽冰霜冻结,诸生露立门外,……,诸生解衣露立,听郡县有司唱名,以次立甬道。遇天暑酷烈,……诸生什伯为群,数百人夹坐,汗流浃背。虽设有供茶吏,然卒不敢饮,饮必朱钤其牍,疑以为弊,文虽工,降一等。盖受困于寒暑者如此。”“用是腰脊拘困,虽溲溺不得自由,盖所以絷其手足便利者又如此。”“比阅卷,……则虽宿学不能以无恐。高下既定……诸生俯行,以次至几案前,跪而受教,噤不放发声”“而予七试七挫,改弦易辙,智尽能索。而予以积学二十余年,无所不究,始则为秦汉子、史之文,而闱中目之为野;改而从震泽、毗陵成弘先正之体,而闱中又目之为老,无所不习,……嗟乎,备尝诸生之苦,未有若予者也。”“古之君子,有所成就,则必追原其敭历勤苦之状,以自警上。予虽事无所成就,试卷然皆出于勤苦忧患,惊怖束缚之中。”由以上语句或段落中,概括以作者为代表的诸生的生活和学习的特点:(1)勤奋努力;(2)积极进取;(3)压力沉重,(4)内心焦虑。本题如此简答即可。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
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利州南渡① 温 庭 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9. 诗句中未出现“渡”,实则每联皆与“渡”有关,请简要分析。 10.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首联写渡江美景,颔联写急渡情形,颈联写船渡惊鸟,尾联写人们难以理解渡水忘机的范蠡。 10. 对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赞许(欣赏、羡慕等);自己要像范蠡一样淡泊遗世却不为人理解的落寞;诗人失意后的无奈;暗指范蠡归隐是因与越王勾践不能共安乐;也有对越王勾践的不满。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的内容。这道题考的是简要分析是的每联皆与“渡”有关。首先要读懂这首诗,然后扣住“渡”分析每一联的内容。首联,“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诗人来到了嘉陵江畔,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清澄的江面,波光粼粼而动,夕阳映照在水中,闪烁不定;起伏弯曲的江岛和岸上青翠的山岚在斜晖的笼罩下,一片苍茫。这一联写江景,交待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该联紧承首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颈联“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该联写渡江惊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尾联“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
水独忘机。”该联用典,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但人们难以理解渡水忘机的范蠡,自然也没有人能够理会是人自己。回答本题时,要扣住“渡”字,一联一联依次分析如下:首联写渡江美景,颔联写急渡情形,颈联写船渡惊鸟,尾联写人们难以理解渡水忘机的范蠡。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这首诗描写行旅在利州南渡时的所见所感,景物描写江中,岸上交递着墨,层次分明,色彩清丽,静中有动,栩栩如生。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糊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便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也没有人能够理会,表达了自己要像范蠡一样淡泊遗世却不为人理解的内心的落寞。诗句中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独忘机”,其实并不能忘机。这一点和范蠡也是共通的。范蠡是因越王勾践难共安乐才辞官隐遁的。所以,诗人通过用典,抒发了对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赞许之情。暗指范蠡归隐是因与越王勾践不能共安乐,由此也有对越王勾践的不满之意。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四、名句名篇默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3)泉香而酒洌,_______,杂然而前陈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4)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5)______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6)_______,无则加勉。(朱熹《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