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及答案

C. 经济关系

D. 全部社会关系

2.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

A. 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 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 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 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A. 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 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 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 它属于上层建筑

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 A. 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 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 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 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 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 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 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 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 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 ) A. 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 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 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A.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 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 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 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 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 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 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 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 “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 A. 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 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 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 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 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 A. 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 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 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 A. 古为今用方针 B. 历史分析方法

C. 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 阶级分析方法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因为( )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领导阶级

20. 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经掌握成物质力量”。这段话说明( )

A. 理论的力量不能代替物质的力量

B. 社会变革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活动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理论与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

【参考答案】

第三章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答案]

1. A 2. C 3.A 4. D 5.C 6.D 7.D 8.B 9.B l0. C 11. D 12. C 13. D 14. C 15. C 16. B 17. C 18. B 19. A 20. C 21. C 22. B

[多项选择题答案]

1. ABC 2. ABCD 3. CD 4. ABCD 5. ABCD 6. ACD 7. AD 8. AB 9. ABC 10. AB 11.CD 12. AB 13. BC 14. AB 15. ACD 16. ACD 17 .CD 18. BD 19. ABC 20. ABCD

第四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2.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劳动时间,它是以( )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5.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 A.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 A.具体劳动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