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河漫滩 平原 中下游 地区 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地势平坦 河 流改道或继续下蚀,多个废弃 的河漫滩连接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 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三角洲 入海口处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作用 ①提供生产、生活用水;②交通运输通道,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 ③提供丰富农副品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我国北方) ①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②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布 ③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课本P80图4.21)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本P81图4.22)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 关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3. 联系纽带: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4. 主要方式 A.水循环
B.生物循环 ①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②具体作用 a.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和有机物
b.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c.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岩石圈循环 D.大气循环
5.循环结果: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以热量为基础 ★主要分布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地域分异规律 平行, 伸展成条带状,沿着纬度变化作有 规律的更替,即南北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地域分异规律 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沿着从沿海向内 陆的方向更替,即东西更替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线方 向延伸,从山麓向山顶更替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以水分变化为基础 中纬度地区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区 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是沙漠,西侧是温带森林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 陆地自然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侯 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 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 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 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 冰 原 带 苔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