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推广理论
农业技术的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农业推广组织要主动寻找自己发展的新空间、新领域,要有动态发展的眼光。5.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结合:纵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它从事物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对比分析中,发现其在不同阶段上的特点和前后联系,以此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横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断思维。它截取历史的某一横断面,研究同一事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发展状况,在同“左邻右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比较中,找出事物的共性与个性的思维方式。
农业推广中的思维方式: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又存在农业系统与其它系统之间的联系;农业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各要素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又存在内部各要素之间、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农业推广人员在考察、谋划、决策、评估农业推广项目时,必须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推广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及培养:1.市场适应能力2.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3.群众工作和组织协调能力4.语言表达能力5.合作共事能力农业推广组织的管理者除了应具备上述能力外,还要有以下必备的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公共关系能力。
推广者对农民的认知1.通过外部特征认知农民的心理2.通过言谈举止认知农民的心理3.通过群体特征认知农民的心理4.通过环境分析认知农民的心理
农业推广者与农民的心理互动:1.认知互动2.情感互动3.意志和行为互动 农业推广者对农民心理的影响(三种方法)
1.劝导法:1)流泻式劝导。特点:缺乏针对性,收到“广种博收”的效果。2)冲击式劝导。特点:对象明确、意图明确、针对性强、冲击力大。3)浸润式劝导。特点:作用缓和而持久,使推广对象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2.暗示法:暗示是以含蓄、间接的方式传递思想、观点、意见、情感等信息,使对象在理解和无对抗状态下自然受其影响的—种方法。暗示法在农业推广中具有启迪思考、批评教育、缓解气氛的功效。暗示法的注意事项:1)要遵循感知规律。第一,暗示强度的大小要与问题的性质、推广对象的认识水平、对农民的预期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第二,用来进行暗示的事物要与周围的事物形成明显的对比,才能被认识。第三,周围的人和事要与暗示的内容要相互协调一致。如用暗示法批评某人不按科学方法种柿子,而周围全是苹果销售的信息,暗示不起作用。第四,暗示表达的内容、意义要与农民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吻合,暗示才能成功。第五,处于情急状态之下越容易受暗示。如等待、盼望某种结果或某种信息的人容易受相关的暗示。2)要区别不同对象。不同的对象对暗示的敏感程度不同,相对而言,老人、孩子比中青年人易受暗示;妇女比男子易受暗示;文化程度低的人比文化程度高的人易受暗示;性格懦弱、依赖性强的比性格坚强、独立性强的人易受暗示;自信心差的人比自信心强的人易受暗示。3)要区别不同环境条件。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暗示的敏感程度不同。灾年与丰年、顺境与逆境、患病与健康,都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和对信息的选择。顺利的时候容易接受有利的暗示;不顺利的时候,容易接受不利的暗示。
3.吸引法:通过各种途径来引起农民的注意、兴趣、好奇等心理反应的方法称为吸引法。吸引法分类:1.利益吸引2.新奇吸引3.信息吸引4.形象吸引5.示范吸引6.目标吸引 科学(science):是人类对自然界客观事物存在形态、结构、性质与内在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反复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最后形成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揭示事物存在的本质形势及发展规律。
技术(technology):是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是运用科学知识,经过实验研究,开发出的用于改造和利用自然客观事物的途径、方法和技能。
科技成果: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体,它既包含有认识自然的一面,又含有支配和改造自然的内容。前者必须具有新的发现和学术价值,后者必须具备发明创新和应用价值,这就是科技成果的本质内涵。 科技成果外延的界定:1.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对科技劳动成果的承认有两种形式:通过申请专利权予以承认;通过发表论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