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② 严格限制在基本农田区进行城镇、村庄、采矿、办工厂等非农业建设,严禁进行可能导致农业污染、破坏土地环境的经营活动;

③ 本区域内土地确实需改变为非农建设用地的,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审批;

④ 鼓励发展高效种植业和果品业,积极支持粮、果、饲等农业生产的合理轮作和间作,促进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

⑤ 提倡和鼓励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和节水农艺技术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⑥ 加强对地质灾害地区的监测和评估,对矿区采取积极有效的办法恢复农林生态; ⑦ 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居民点的缩并,积极发展中心社区,撤并自然村。 (3) 禁止建设区 ① 本区内的发展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必须服从保护需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总体规划;

②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内除与人文、自然景观保护需要直接相关的建筑外,按照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容量的要求,严格控制其他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开山炸石、取土制砖、修墓、乱砍滥伐、倾倒废物等各种破坏景观资源行为的发生;

③ 鼓励在水源地植树种草,以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城镇水源保护区,不得向河流湖泊排放未经达标处理的环境污染物;

④ 不得在水源地及其附近进行矿产开采及建设大型地上、地下建筑物,以防止地质构造和生态植被遭到破坏。

第八章 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42条 城乡统筹总体目标

努力实现城乡关系从二元到一体,从割裂到统筹,从从属到伙伴的转变,将麻城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空间集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中部山区型城乡统筹先行示范市。

① 经济目标:率先从“农业大市”转变成“以工哺农、三产协调” ② 人口目标:率先从“异地城镇化”转变成“本土城镇化” ③ 社会目标:率先从“二元分割”转变成“城乡协调” ④ 城镇化目标:率先从“弱马拉重车”转变成“多马拉大车” 第43条 城乡空间统筹框架

市域空间发展框架为“一心一区一环”:强化中部中心城区(一心),共建中南工业强镇(一区),保护环型生态空间(一环),扶持东北特色乡镇。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

包括龙池办事处、鼓楼办事处、南湖办事处、麻城开发区。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

包括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白果镇、大宋埠镇(原宋埠+原岐亭) 、铁门岗乡。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

包括龟山镇、盐田河镇、张家畈镇、木子店镇、三河口镇、黄土岗镇、福田河镇、乘马岗镇、顺河镇。

第44条 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模式

(1) 城乡融和的“合农模式”

“一心”中心城区及周边准城市化地区推行“合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与乡村的一体化建设上,推进城乡空间、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的一体化,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实现了城乡和谐发展。

(2) 以镇带乡的“拉农模式”

“一区”地区主要采取“拉农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有效途径,走集约、高效、富裕的发展之路。

(3) 全面整治的“治农模式”

“一环”地区适合采用“治农模式”,即从“三清三改”入手,寻求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并由此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城乡协调的最终目标。所谓“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

路障;“三改”即改水、改厕、改路。 第45条 城乡统筹空间发展战略

(1) “一心”(全域集核发展中心):重点实施“三大提升”战略

即提升人居环境、就业环境、旅游环境,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进而提升竞争力。 (2) “一区”(平原优先发展区):重点实施“三个集中”战略

即农民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济集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能力。

(3) “一环”(山地适度发展环):重点实施“三大工程”战略

即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坚持农村扶贫工程、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46条 城乡居民点体系统筹

构建规模化、布局集约、品质均优的聚落体系,积极引导人口梯次转移的总体策略。

城乡居民民点体系统筹策略

地区 城镇化形态 城乡发展策略 村庄整治策略 一心 完全城市化 以城转农 规划建设区内全面拆除;规划区内少量保留,整备城市空间 一区 高度城镇化 以业聚农 重点向镇区、新型社区集中 一环 特色城镇化 以林促农 迁村并点,下山脱贫,结合特色职能发展,重点向新型社区集以游富农 中,适当向镇区集中 第47条 城乡产业发展统筹

(1) 第一产业:“三乡三业三化,两片三区八基地”

① 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三乡(中国菊花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油茶之乡) 三业(蔬菜、畜牧水产、桑茶药) ,实现“三乡三业三化”。

② 空间格局为“两片三区八基地”:

“两片”指平原型高效生态农业片和山地型特色生态农业片。 “三区”指麻北菊花油茶花生、麻东板栗桑茶药、麻中南蔬菜畜牧。

“八基地”指国家级油茶基地、国家级菊花基地、国家级板栗基地、全国畜牧大县市、国家东桑西移示范基地、大别山木本粮油产业基地、大别山无公害蔬菜基地、大别山无公害名贵鱼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

(2) 第二产业:“四大龙头、两大支撑、若干发展点”

调整工业布局和结构,实施“工业园区集聚”的发展策略,形成“以中心城区四大产业区为龙头、白果、宋埠两大乡镇工业园区为支撑,若干工业集中发展点为基础”的工业格局。(3) 第三产业:“一核集聚、五镇辐射、一线两特三片带动”

① 以中心城区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发展区,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发展商业商务、现代物流、特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② 以五大重点镇建设为依托,突出服务业主导产业,立足于重大项目支撑,建设五个服务业特色新镇,辐射带动周边城乡地区服务业发展。

③ 依托乘马岗镇、龟山镇旅游特色镇,以“顺河镇——乘马岗镇——中心城区——龟山乡——木子店”红色旅游线和“东部生态休闲旅游区”、“西北红色经典旅游区”、“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区”为载体,发展红色游、生态游和人文游,建设高标准旅游换乘设施、旅游区和接待设施,提供具有国内一流的服务质量。

第48条 城乡基础设施发展统筹

(1) 道路交通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一体化建设,从“连通不足”向“城畅乡通”转变 ① “一心”:超前规划、打造枢纽、建设畅通舒适交通 ② “一区”:网络布局、公交优先、实现城乡高效连接 ③ “一环”:道路升级、通村连镇、支撑农村特色产业 (2) 市政基础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加强集中、差异配置 ,从“分散不足”向“共建共享”转变① “一心”推广以城带村统筹模式

② “一区”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连片统筹模式 ③ “一环”推广以镇带村统筹模式、村庄独立处理模式 (3) 公共服务设施统筹

总体思路:突出重点,分级配置,从“以城为主”向“城乡均等”转变 ① “一心”:提升档次,服务大别山 ② “一区”:完善与整合,城乡全覆盖 ③ “一环”:集中配建,支撑新农村 第49条 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统筹

(1) “一心”: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服务型生态环境系统 (2) “一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并重;建设引导型生态环境系统 (3) “一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保育型生态环境系统 第50条 城乡统筹制度保障与创新

(1) 产业发展制度

① 鼓励联办工业集中发展区

② “企业+基地+服务”促进特色农业板块化 (2) 人口管理制度

① 加快城镇新型社区建设,鼓励培育中心镇建设 ② 积极引导农民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③ 加快人口管理、保障制度创新,疏通农民市民化路径 (3) 土地制度

① 创新用地模式,增减挂钩破解用地难

② 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 (4) 财税制度

① 城乡分工下的定向财政补偿制度

② 打破行政界限,建立税收共享机制,促进资源的统筹利用

第九章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规划

第51条 规划区城乡空间一体化策略

构建中心城区—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的的由城及村的“多等级、全覆盖”的空间布局。 ① 中心城区——由旧城区、金桥区、城东区、低碳产业园区组成的中心城区。 ② 外围组团——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 ③ 集镇——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 中心村——晏店村、陈寨村、夹洲村、迎河集、熊家垅、枫树湾、蔡家湾、古城村。 第52条 规划区城乡产业一体化策略

(1) 第一产业

“两个分区”——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2) 第二产业

① “两轴”——金桥大道和北环路为发展轴线。

② “多点”——中馆驿工业园、电力能源产业园、城西低碳产业园、黄金桥产业区、鼓楼小河头工业园、阎家河产业园。

(3) 第三产业

“一核集聚、两区辅助、多点带动、全面发展” ① “一核”——中心城区

② “两区”——中馆驿、阎家河组团

③ “多点”——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及历史文化资源。

第53条 规划区城乡支撑体系一体化策略

(1) 道路交通设施:公交先导,立体畅通 构建“一圈多轴一线”的交通结构:

① “一圈”——建构30分钟城市交通圈。

② “多轴”——提升小王线、麻新线、中顺线、麻张线、麻胜线等区域公路的等级。 ③ “一线”——推动规划区旅游公路建设。 (2) 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共享,差异配置 3种统筹模式:

①“以城带村”:依托中心城区设施,管网覆盖周边村庄。

②“以镇带村”:依托中馆驿、阎家河组团以及各集镇分区域自成体系的供水模式。 ③“连片统筹”:规划区西北部、东北部、南部村庄连成片或村庄之间距离近的区域。 (3) 公共服务设施:重点突出,分级设置

构建“市级-组团级-集镇级-农村社区级”的四级公共服务体系: ① 市级——金桥组团及旧城为主要的区域级公共服务功能区。

② 组团级——中馆驿、阎家河组团级、城西低碳产业园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心。 ③ 集镇级——闵家集、喻岗、凤凰山。 ④ 农村社区级——基层村。 第54条 规划区生态环保一体化策略

加大对于具有市级意义的生态资源保护,包括区域性水系、河道和山区地区。加强对麻城自身生态安全较为重要的生态要素,包括次级的水系沟渠、湿地以及市政、交通廊道等等;同时人工构建一些生态廊道,以起到提升生态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的作用。

① “生态源片”——浮桥河水库及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桃林河等河流湿地,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东部山区

② “生态绿廊”——举水、桃林河、浮桥河三大水系沿岸的廊道地区及京九铁路、沪汉蓉高速铁路、武麻铁路、大广高速公路、沪汉蓉高速公路等陆域廊道。

③ “生态基质”——中部特色观光农业区和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 第55条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结构

从城乡统筹发展出发,以中心城区带动外围组团,集镇,中心村发展的模式,形成 “一主、两副、三点,三轴、三带、四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① “一主”——旧城、金桥、城东、城西低碳产业园四区构成的中心城区。 ② “两副”——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所构成的城区外围组团

③ “三点”——闵家集、凤凰山、喻岗三个集镇所构成的农村地区的中心节点

④ “三轴”——北环路、金桥大道——杜鹃大道、南环路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线。 ⑤ “三带”——举水、桃林河、浮桥河水系蓝带

⑥ “四区”——东部山体林地涵养区、南部高效生态农业区、中部近郊观光农业区、北部生态旅游区。

第56条 规划区城乡一体化空间布局

规划区总面积为507平方公里。规划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平方公里,镇建设用地为14.6平方公里,聚集人口7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5万人。

其他城乡建设用地还包括:

①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沪汉蓉高速铁路、京九铁路及编组站、大广高速、沪汉蓉高速公路、106国道、县道和乡道。

②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中心城区北部的殡葬用地,为0.13平方公里。 ③ 农林用地: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 ④ 采矿用地:两处共0.57平方公里

⑤ 非建设用地:自然保留地以及风景区用地,风景区用地主要包括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五脑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九龙山地质公园,面积约为59.24平方公里。 第57条 规划区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1) 中心城区居民点

划分为四个片区,为主城区居住片区、金桥区居住片区、产业园区居住片区、城东新区居住片区。

名称 规划人口 旧城区 25万 金桥区 12万 低碳产业园区 5万 城东区 8万 (2) 外围组团城镇居民点

根据总体规划,在外围形成中馆驿组团和阎家河组团。

名称 规划人口 中馆驿组团 12万 阎家河组团 3万 (3) 集镇及村庄居民点体系

拟定建设3个集镇、8个中心村、20个基层村。

集镇 喻岗、闵家集、凤凰山 中心村 晏店村、陈寨村、夹州村、迎河集、熊家垅、枫树湾、古城村、蔡家湾 管山村、陈大村、尹家山村、马路口村、浦兴村、方河村、东门村、陈墩村、塘西塆村、万基层村 家铺村、凌家塆村、桃林河村、石桥塆村、山水塆村、桂花楼村、钓鱼台村、柏子塔村、红石堰村、五脑山风景区 第58条 规划区空间管制策略

规划区空间管制分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三大类:

(1) 禁止建设区:包括河、湖、湿地,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一级保护区,重点生态林区、古树群及古树名木生长地,文物单位重点保护范围,基本农田,城镇各片区之间的隔离绿地,交通干道,地质遗址及矿产资源埋藏地,高压走廊、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市政通道,地裂、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危险区,25度以上上体坡地。规划区中禁止建设区包括浮桥河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五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核心区、九龙山国家地质公园、东部山林保护区。

(2) 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主要是指自然条件较好的生态重点保护地或敏感地等。包括一般农田、果园、养殖基地、水网等农业生态用地、生态环境屏障区以及规划予以整合的农村居民点,规划中主要指保留的社区。

(3) 适宜建设区:是鼓励和引导城镇有序发展的地区,包括中心城区、中馆驿组团、阎家河组团。

第十章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与用地布局规划

第59条 空间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采取“西拓、东延、中优”的空间发展策略,城市发展以西拓为主,东延为辅,调整优化中部旧城区及金桥区。

① 西拓:产业功能近期向金桥新区拓展,中远期跨京九铁路向西拓展,原则上不跨过浮桥河,以工业产业功能拓展为主,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产业。

② 东延:跨举水河东进至鼓楼街办,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拓展为主。

③ 中优:进一步调整置换旧城中心区功能,改造城中村,整体提高土地利用强度,优化中心区环境。

第60条 规划布局结构

规划采用“一体两翼,两心四区”的结构。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