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导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参考书笔记)

革命后带来的讯息生产,而这种大众产品经过快速的分配后,创造了新的符号环境,文化指标正是一套标示变迁的符号环境系统,它的作用在于帮助政策的决定着与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

(4)北美传播研究的学术传统以耶鲁学派的实验心理学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应用社会学为主流,格伯纳的研究开辟了第三条道路,即所谓的“文化取向”研究。格伯纳的文化指标理论体系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①电视具有涵化功能

电视涵化理论的最基本假设是电视是一种具有强大效果的传播媒介。 ②电视是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工具

③涵化理论的假设与“主流效果”研究的修正 A涵化理论的层次

a看电视较多者会比看电视较少者更觉得世界是丑陋的令人不舒服的 b电视所描绘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迥然不同

c看电视多的人对世界的认知与电视所描绘的情形十分接近 B“主流效果”研究

a20世纪80年代以后,涵化理论收到了广泛质疑,格伯纳对自己的研究做了调整,将重点放在电视内容对其他方面态度的影响,称为“主流效果”研究

b所谓主流效果,格伯纳的解释是,每个人的审美信念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呈现多远化的倾向,因为观赏电视而变得与电视上呈现的主流意见相认同。

c“共鸣效果”:电视中所播放的内容,发表的观点与各人所持观点相一致时,则涵化效果就有显著扩大的趋势。

④涵化理论的主要贡献

A涵化分析认为媒介最主要的效果并非在于改变受众,而是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事观念对社会的认识符合既有的价值规范和政治经济文化秩序。

B涵化理论所关注的是电视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认为电视提供给社会各阶级的人一套同质化的“隐藏课程”,提供一个媒介环境,并且对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它的效果在于使受众产生变化,而是要使受众不发生变化,理论上讲,涵化理论的一些结论,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英国文化研究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等的电视媒介影响受众意识形态的观点,是对符号理论,意义理论和模式化理论的合理继承和发展。

(五)大众传播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 ★★

1、受众难以摆脱传播负面影响的原因

(1)大众传播是一种长期的传播活动,在大众传播长期的耳濡目染下,一些观念性的东西必然深入人心,这其中包含了腐朽,没落的观念。

(2)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新兴的网络媒介,创造了“准生活”“准环境”“准世界”。美国学者李普曼称之为“拟态环境”,即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供的环境。

(3)受众普遍存在求知欲娱乐欲望,致使受众吸收了一些不良因素。

(4)受众中年龄最低的儿童,少年是无辜者,因为在此时他们的辨别能力是最低的,而他们的模仿能力却是最高的。

2、大众传播带来的社会问题

(1)造成受众世界观、价值观、是非观念的转变 (2)导致个人心灵的封闭 (3)对思维习惯和判断能力的影响 3、少年儿童与大众传播

4、大众传播对于受众鉴赏力的影响

(六)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

1、传播内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传播信息来源 (2)传播媒介

(3)传播的态度 方式和技巧 (4)传播的内容

2、传播外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1)先验观念:是指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对世界的印象和形成的主观观点 (2)人际传播

(3)团体规范:包括范畴性团体和无组织团体。 (4)个人差异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传播控制

一、本章复习提示

本章主要阐述了大众传播的制度与控制相关理论,其中包括极权主义传播制度理论,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传播理论以及各种影响传播控制的因素等相关知识。总体来说,这一章中传播制度属于考试的重点范围,几乎每年考试都会涉及到知识点,因此复习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历年的考试题目来看,本章中传播制度是考试的重点,其中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考试常考的内容,其中考察名词解释和简答题以及论述的概率都比较大,社会责任理论容易结合现实问题考察论述题,用这些理论去分析一些现实发生的媒介和社会问题。

在复习时,对于本章主要掌握几种传播制度,可以找来《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以及《报刊的四种理论》两本书比照参考阅读。建议考生熟记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如报刊的四种理论、哈钦斯委员会、社会责任理论等直接给出概念的名词。其次是记忆如传播控制的方法这类较为容易考察简答题的问题。其中社会责任理论以及大众媒介的职业伦理这类问题很容易考察与实际结合类的问题。

二、本章知识框架图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