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继承与发展

实施建议等方面的阐述与《大纲》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些内容是以往的《大纲》的基础上经过修订而提出来的,有些内容则是新提出来的。这些不同不是对立的, 而是中学英语教育的实践在新的时代中的深入和发展。《标准》对《大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2)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3)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4)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标准”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学英语教育的要求,指明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标志着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标准》与《大纲》的整体比较 1.《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对比

2000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是由教学目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评价和附表6个部分构成;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和附录5个组成部分。 《标准》与《大纲》的根本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标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作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作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

《标准》的课程目标对中学阶段的英语课程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五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中,《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5

《标准》在实施建议中,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等方面对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3]

表1 《标准》与《大纲》的框架结构对比(高中)

标准 课程性质 前言 基本理念 课程设计思路 知识与技能 课程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言技能等五方面的 内容标准 具体内容和标准 教学建议(活动举例和教学案例) 评价建议(活动举例和评价实施建议 案例)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 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 附录 话题项目表 功能意念项目表 大纲 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与要求 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评价 语音、语法项目表和词汇表 日常交际用语 2.《标准》的创新之处

首次在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中明确了外语教育的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大发展需要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 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6

在英语课程目标的描述中,除了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要求,还提出了对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级别要求,使语言学习目标的内涵更为全面和丰富。

明确提出中学英语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高中阶段英语教学要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的能力;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

根据社会对英语的要求,首次提出在中学阶段实施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分为九个级别。第二级为小学毕业达到的要求,第五级为初中毕业达到的要求,第七级为高中毕业达到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允许各地按照自己的条件和需要,决定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段和年级以及课时安排。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超过五级要求,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可适当降低达标要求。第八级、第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生设计的目标。体现了英语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推行学分制,实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这是以往的大纲中没有的。这种课程模式使课程体现多样性、开放性和可选择性。既体现基础教育高级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整体性和基础性,又适应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成长需要。[4]

(二)《标准》与《大纲》课程目标的对比 1.课程目标阐述的角度

《大纲》主要是从语言的用途来阐述英语课程的价值。因此,《大纲》对英语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四项基本技能的角度来描述。在《大纲》中,课程目标是以“教学目的”和

7

“教学目标与要求”的形式出现的。《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增加许多新的内容与要求。在对课程总目标的描述中,《大纲》一般把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放在首位,而“标准”则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学习策略等放在了首位。《标准》与《大纲》的一个显著区别是,明确地把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列为课程的核心目标。

2.课程目标的表达方式

在《大纲》中,课程目标的表达,大体是围绕学科知识展开的。相比之下,《标准》中表达课程目标,是采取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陈述的方式。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优先考虑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组织教学内容的主导目标;知识与技能是支撑上述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上述目标的设置。这种呈现“课程目标”的方式,着眼于课程改革的整体要求,体现了从“以知识为本”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的转变。

图1课程目标关系图

8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