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分册习题答案

43、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签署,标志着两国边界线走向全部确定。历史上最早涉及中俄两国东段边界的文件签署于

A.康熙时期 B.雍正时期 C.乾隆时期 D.嘉庆时期

44、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对以上史实评价正确的是

A.两者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B.两者都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

C.两者都是平定内乱的结果 D.两者都是皇权强化的表现

45、发生在十七世纪末,被英国学者赫德森评为“在中国与欧洲国家的首次战争中,获胜的是中国人”的战役是

A.山海关之战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46、清前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主要障碍是

①地方割据势力②西方宗教势力③外国

13

侵略势力④民族分裂势力

A.①③④ B. 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47、我国下列地区归附古代中央政府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域②西藏③台湾④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48、清朝前期,湘、鄂、赣等地是重要的产粮区,而江浙一带则多以桑蚕业为主,进而形成两湖等地的粮食经长江大量输入江浙地区。这一现象反映了

A.江浙一带不适宜种植粮食 B.湘、鄂、赣地区只种粮食

C.经济发展带有区域特征 D.粮食作物优于经济作物

49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其中以“船码头”文明的是 A.朱仙 B.佛山 C.汉口 D.景德

14

50、画家徐扬(乾隆年间)《盛世滋生图》,反映的是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下列选项对该图史料价值评价正确的是

A.该图是当时人所作,完全可信 B.该图是艺术作品,虚构不可信

C.该图据史实而作,具参考价值 D.以上说法缺乏依据,都不正确 51、从宋朝时期的“苏湖熟,天下足”,到清朝前期的“湖广熟,天下足”,出现这一历史变化的原因是

A.苏湖地区经济衰退,地位被湖广地区取代 B.全国经济重心由江南转移到长江中游地区

C.苏湖地区经济作物比重扩大,粮食生产倚重湖广地区

D.湖广地区率先引种高产作物,粮食产量超过江南地区 52、清朝人记载:“开机之家,谓之帐房;机工领织,谓之代料(领取材料,回家生产);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槽(质量

15

优劣),谓之雠货(验货)。”这段话反映的是当时 A.丝织业作坊的生产工艺流程 B.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C.丝织业成为各城市主要产业 D.家庭手工作坊商品生产情况

53、类书是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A.《永乐大典》 B.《坤舆万国全图》 C.《四库全书》 D.《古今图书集成》 54、据《明史》记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这种做法主要表现于

A.官方的“朝贡贸易” B.民间的月港贸易 C.传统的丝绸之路 D.澳门的转口贸易

55、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曾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嘉庆帝的上谕中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两

16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