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明已发生溢流或疑似溢流,应立即停止冲砂作业,循环洗井至出口无砂。关闭旋塞阀、关闭半封闸板,求取套管压力,确定压井液密度,按要求进行压井,确认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五)如循环罐液面降低、出口流量小于进口流量或不返液,表明已发生漏失。如漏失量较小能够建立循环和正常携砂,可增大排量继续冲砂作业;如漏失量严重出口返液较小、不能正常携砂,应停止冲砂作业,抢提出冲砂管柱至原砂面以上,接旋塞阀活动管柱沉砂,制定有效的工艺措施方可继续施工。 (六)冲砂至设计井深后循环洗井一周以上,停泵观察30分钟以上,井口无溢流时方可进行下步作业。
第三十一条 起下电泵作业的井控要求
(一)起下电泵作业时,执行起下管柱作业的程序。 (二)井口必须有剪断电缆专用钳子。
(三)起下电泵必须连续作业,发生溢流时,应立即停止起下电泵作业,用专用钳子剪断电缆,按起下管柱关井程序关井。
(四)若起下电泵机组时发生溢流,如果井架高度能起出电泵机组的则直接起出电泵机组,否则将电泵机组丢入井内,按空井关井程序关井。
第三十二条 不连续起下作业时的井控要求
起下管柱因特殊情况必须停止作业时,要灌压井液至井口,空井筒可直接关闭防喷器全封闸板或在防喷器上装简易井口;井内有管柱时,用上部带旋塞阀的提升短节,将油管悬挂器坐入采油树四通,顶紧全部顶丝,关闭旋塞阀。也可在防喷器上安装采油树或简易井口,油、套管装压力表进行监测。
第三十三条 拆卸防喷器、安装采油(气)树(不包括四通)作业的井控要求 (一)用设计要求的压井液循环压井。
(二)开井观察30分钟以上,井口无溢流显示方可拆装作业。 (三)修井动力工作正常,采油(气)树及配件工具准备齐全。 (四)保持连续灌压井液至井口(漏失井保持连续大排量灌入)。 (五)用带旋塞阀的提升短节将油管悬挂器接到油管上并上紧。 (六)将油管悬挂器座入采油(气)树四通,对角顶紧全部顶丝。
(七)先卸下防喷器,然后再卸下提升短节,安装采油(气)树,并上全上紧所
有螺栓。
第三十四条 油管传输射孔作业的井控要求
射孔作业原则上采用油管传输射孔,若特殊情况下需进行电缆射孔,需由油气建设(生产)单位联合施工单位进行技术方案论证并备案。射孔前应验证射孔段以上套管密封性,如有漏失、破损,严禁射孔作业。
(一)采油(气)树压力级别要与地层压力相匹配。
(二)采油(气)树井口现场安装后要整体试压,合格后方可进行射孔作业。 (三)下射孔管柱前要安装防喷器、压井节流管汇、放喷管线、测试流程并试压合格。
(四)下放射孔管柱应控制均匀速度(0.2-0.3m/s或30-50s/单根),操作要平稳。 (五)定位校深、调整管柱后拆下防喷器,按要求安装好试压合格的采油(气)树后,方可点火射孔。
(六)射孔后检查采油(气)树及地面流程密封部位的密封性,如采油(气)树连接部位和闸门有刺漏则立即进行压井;如节流管汇、放喷管线有刺漏则立即关井,进行更换。
(七)射孔后关井观察不少于4小时,起管柱前应根据测压数据或井口压力情况确定压井液密度和压井方法进行压井,确保起管柱过程中井筒内压力平衡。
第三十五条 测试作业的井控要求 (一)地层测试作业
下测试管柱前,必须安装防喷器并试压合格。
1.APR地层测试作业管柱完成后,拆下防喷器,按要求安装全套采油(气)树,上全上紧全部螺栓。
2.MFE地层测试作业,开井前安装测试树,并与地面压井节流管汇连接。 3.下联作测试管柱时,必须按操作规程控制起下管柱速度,防止出现挤压和激动压力。
4.开井后要观察放喷出口显示及压力变化,检查密封部位的密封情况。 5.开井时如果封隔器失封,环空液面下降,灌满井筒后,应换位坐封,如果无效则立即进行井下关井,压井后重新下测试管柱。
(二)打开油气层后的试井作业
1.试井作业时必须安装完整的采油树或在防喷器上安装简易井口,并安装防喷管和防喷盒。
2.作业队人员应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