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 2)以性别决定个体的社会化定向。 3)社会为男女制定一套行为规范。
4)男女性别角色的相对存在、互为参照,是人类性别角色统一体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
侧面。在讨论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两者的共同性。
25、简答男女性别角色的特点。
答:1)男女性别角色的多样性。 2)男女性别角色的相对稳定性。
26、简答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答:1)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既有生物学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教育的影响,许多学者都一致认
为这些影响是交互作用的。
2)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三个方面。
3)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着男女不同的地位,不同的
地位规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
4)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教育因素包括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27、简答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
答:社会学习理论虽然不否认遗传在两性角色定型中的作用,但它更强调两性角色主要是通过社会化
的学习过程,即通过观察、强化和模仿获得的。该理论的创导人是班杜拉。
28、简答柯尔伯格认知发展两性观的基本内容。
答:1)性别认同就是儿童将男性和女性加以性别归类,这是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2)性别认同是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的身体状况的判断而形成的。
3)判断虽然是2——7岁期间儿童形成的性别认同的结果,但儿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往往受环境
的某些变化的影响。
4)“男子气”和“女子气”的表现,在于把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5)基本的普遍的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这一过程从男孩女孩意识到彼此生理上的差别开始。 6)这种习惯性观念旋即表现为“男子气”、“女子气”。
7)一旦出现男子气、女子气之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立性别同一性。
8)与同性人物的性别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的形成,由双亲适当的行为所促进并巩固。 9)以上过程往往按照一般的发展途径进行,其中大部分由认知的发展所决定。
29、简答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
答:1)男女两性成就动机特点不同。
2)社会赞许对女性成就努力的影响大于男性,而竞争对男性的成就努力影响大于女性。
3)女性成功的关键在于社会刻板印象和观念的根本改变。
30、简述动机这一概念包含的意义。
答: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其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31、简述动机的作用。
答:1)动机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2)活动性。个人怀有某种动机之后,能对其行为发生推动作用。
3)选择性。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人,其行为总是指向于某一目的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其行为表现
为明显的选择性。
32、简答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答:1)动机由机体的需要所激发。
2)需要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具有动机作用。
33、简答布鲁纳内部动机的三种内驱力。
答:1)是好奇的内驱力,好奇心也就是一种求知欲。
2)是胜任的内驱力,即好胜心,好胜心是一种求成欲。 3)是互惠的内驱力,人们都需要和睦共处协作活动。
3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或论述)
答:1)马斯洛认为,人的价值体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排成一个需要系统。
2)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高级的需要,它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
现的潜能。
3)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从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自尊的需要,一直
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4)他认为这5个层次的需要是从低到高,逐级实现的。
35、简答社会认知的特征。
答:1)认知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人们是根据社会
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或反向单选)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人们的认知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体验的,当理解该社会刺激对个人有
很大利害关系时,认知反应是十分显著的,亦即其情感及动机等心理状态反应强烈。(或反向单选)
3)认知行为的自我控制。人们对自己的社会认知行为能够进行控制与调节。(或反向单选)
36、简答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答: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很多,包括主客观方面的各种因素。
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
3)当时的情境会影响人的社会认知。 4)认知者本身的特点。
5)社会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认知。 6)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
7)事实上,人们的认知活动并不是单个的因素单独地发生作用的,而往往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对认知活动发生作用的。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某些因素的作用更大一些,某些因素的作用可能小一些。
37、简答归因的参照点。(或选择、填空)
答:1)人们认知他人行为作情境归因或个人倾向归因时,往往以其他方面为参照点。 2)根据他人行为的特殊性、连续性与一致性等原则进行归因。 3)结合他人的其他条件进行归因。
4)根据认知者切身厉害关系对他人行为归因。
38、简答行为者本人对自身行为动机的归因不同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
答:1)行为者往往把自己失败的行为归因于情境,而他人则归因于该人的个人倾向. 2)行为者把自己成功的行为归因于个人倾向,而他人则归因于情境。
39、G?奥尔波特等人认为事物主要的价值有哪些?(每一小点可作为填空或反向单选) 答:1)经济的价值。认为生活的主要目的是财产的得失。 2)理论的价值。力求在知识系统内发现新的东西。 3)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4)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为了支配他人。 5)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社会福利。 6)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上。
40、简述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
答:1)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或选择、填空)
2)服从,即顺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和避免惩罚而采取表面服从行为成为服从。
意即口服心不服。
3)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4)内化。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41、简答偏见的特征。
答:1)以有限的或不正确的信息来源为基础的。 2)认知成份就是刻板印象。 3)有过度类化的倾向。 4)含有先入为主的判断。
42、怎样进行说服宣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或如何较好地转变社会态度?)
答:1)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在进行说服宣传时,宣传者所提供的信息必须实事求是,既不过分夸
大,也不过分缩小。
2)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说服宣传必须晓以利害,但又必须理智地实事求是地提供信息。
3)双方面宣传和单方面宣传。单方面宣传或双方面宣传对人们态度的转变作用不是绝对的,要
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当人们和宣传者所提倡的方向保持一致时,并且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经验不足时,单方面宣传比较合适。当人们早已具备比较充分的知识经验,而且习惯于思考和比较时,双方面宣传可以向他们提高更多信息,以权衡利弊得失。
4)逐步提出要求。实验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先的态度,
然后再估计一下两者的差距是否过于悬殊,若差距过大、操之过急反而会发生反作用;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才使人们能够接受。
5)积极参加活动。要转变一个人的态度,必须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有关活动。引导人们参加实践
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
6)团体规定。团体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43、简答菲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答:1)菲斯汀格认为人有许多认知因素,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
2)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认知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一是呈不协
调关系。
3)菲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失调会使心理上发生不愉快,有时有压迫感,这时人们就会
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
4)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
矛盾的信息。
5)认知因素之间失调强度越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失调的动机也愈强烈。
44、简答社会态度测量方法。(或选择或填空)
答:1)自我评定法。2)自由反应法。3)行为观察法。4)生理反应法。
45、简答模仿的含义(或如何理解模仿)。 答:1)要理解模仿,必须抓住两点。
2)一是引起模仿的社会刺激必须是一种非控制的社会刺激,他不是通过社会或团体的命令而发
生,而是把模仿的对象当做榜样。
3)二是模仿者发生的行为是与榜样者行为相似。
46、简答流行的特征。(或选择)
答:1)一般表现为突然迅速的扩展与蔓延,又在较短时间内消失。 2)流行有循环的特点。 3)流行,一般时间比较短。
4)流行不具有强制性,但是一些好的风尚、有益的流行可以起到法律所无法起到的作用。
47、简答流言与谣言的异同点。
答:1)谣言是恶意攻击,是谣言制造者故意捏造、散布的假消息。 2)两者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
3)其共同点是,他们都缺乏明确而可靠的事实根据,但都能广为传播。
48、简答流言的发生与流传的条件。
答:1)流言的发生与流传有三个条件。
2)在缺乏可靠信息的情况下,最易产生与传播流言。 3)在不安和忧虑的情况下,会促使流言产生和传播。
4)在社会处于危机状态下,如战争年代、地震时,人们容易产生恐怖感与紧张感,流言也容易
传播。
49、竞赛条件下的心理状态有哪些特点?
答:1)动机强烈。2)提高活动的效率。3)肌肉产生紧张感,精力更加充沛。4)在竞赛条件下最能
发挥人们的潜力。5)竞赛虽然可以作为动机力量来推动人们的活动,但如果经常遭受失败,会使人们产生挫折感、失败感与自卑感,经常成功会使人骄傲自大。在竞赛中,必须提出多指标。总之,竞赛的标准越复杂,获得成功感的人越多,竞赛的积极作用发挥得也越大。
50、简答影响从众行为的主客观因素。
答:1)团体的条件与特点。包括团体的人数、团体的吸引力、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