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昭通市“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一、城镇建设基本情况和现状

昭通是云南历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也是云南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自秦开五尺道以来昭通就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镇。在20世纪上半叶,昭通曾有“小昆明”之称,在民间素有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今四川宜宾)”之说,足见昭通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也表明了昭通在农业文明时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农耕文化和城市文明。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贵昆铁路与成昆铁路建成通车后,昭通由“交通要冲”变成了“交通死角”。由于交通不畅,又加之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思想观念更新不够等诸多因素,导致昭通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功能不完善、辐射带动力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

昭通市到2005年末,全市共有人口528.65万人,国土总面积22444.96平方公里,辖十县一区,计有48个建制镇,4个办事处,121个乡,1220个行政村。城镇人口94.2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为17.4%,远低于全省的27.5%。全市县城以上城镇建成区面积58.77平方公里,常驻人口64.32万人;城市道路总长度232.51公里,道路总面积312.5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4.86平方米;日供水能力13.80万吨,城市供水普及率86.47%;燃气普及率31.5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1%;道路清扫面积260.70万平方米;清运垃圾69.0万吨,生活垃圾处理率27.82%(简易处理);污水排放量3475.1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零。其中,市政府驻地昭阳区建成区面积为16.8平方公里,城市常驻人口18.9万人,流动人口3万人;城市道路总长度66.75公里,面积73.25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3.88平方米;日供水能力4万吨,供水普及率97.7%;燃气普及率54.18%;清运垃圾8万吨,生活垃圾处理率为63.88%(简易处理);污水排放量为2366.1万立方米。就全市而言,城镇建设的各项指标均远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城镇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二、“十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一) 城市建设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后,我市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发展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至2005年,城镇总人口由43.03万人增加到102.21万人,增加了59.18万人(撤乡建镇13个);城镇化水平由14.7%上升到17.4%,平均每年增加0.5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增加0.62个百分点的速度,低于全省平均增加0.9个百分点的速度。建制镇数量由原来35个(含县所在地)增加到2005年的48个(含县所在地),增加了37.14%。2000年至2005年,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由2000年的8.5万立方米/日增加到2005年的13.8万立方米/日,增加了5.3万立方米/日;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由2000年115升增加到2005年133.99升,普及率由80.5%增加到86.47%;建城区道路长度由2000年的182.68公里增加到2005年的232.51公里,增加49.83公里,人均道路铺装面积由4.13平方米增加到4.86平方米;城市气化率由19.12%增加到26.42 %;污水集中处理由无污水厂到有一座污水厂(日处理能力6万立方米);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由一般简单处理到现有在建7座垃圾处理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3.85%下降到3.51%;城镇人均住房居住面积有2000年的6.5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9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水平增加了2.5平方米。

(二) 建制镇建设情况

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至2005年末,有自来水厂的镇有25个,占38个建制镇(除县城外)的63.16%。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10984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17116吨,比2000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和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分别增加3000吨和2500吨,供水管道长度达416公里,年供水总量675万吨,比2000年增加251万吨(其中:生活用水量422万吨),用水人口24万人,用水普及率由2000年的56%增加到2005年的74%,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由2000年不足40升增加到2005年的50.06升,但这些水厂存在着供水规模偏小、供水总量不足、人均日用水量偏低等矛盾。在有自来水厂供水的建制镇中,有的水厂水处理设施不全,供水水质达不到生活饮用水标准;有的不作任何处理直接

将水引入供水。建制镇实有道路长度194.07公里(其中:普通道路139.07公里,高级次高级道路57公里),面积232.87万平方米,路灯1241盏。公共绿地面积8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3平方米;有公共厕所94座,每镇达2座。2005年末有住房居住面积258.7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91平方米。

(三) 乡集镇建设情况

至2005年末,我市有乡集镇121个,人口47.54万人。有自来水厂的集镇有34个,占乡集镇总数的28.1%。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8826吨,自备水源日供水能力17913吨,比2000年分别增加2500吨和3000吨,供水管道长度达511.5公里,年供水总量895.15万吨(其中:生活用水量686.48万吨),用水人口36.04万人,用水普及率7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53.62升。实有道路长度259公里(其中:普通道路176公里,高级次高级道路87公里),面积176万平方米,路灯1822盏。公共绿地面积11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3平方米,有公共厕所134座。2005年末有住房居住面积461.9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71平方米。

(四) 村庄建设情况

2005年末,我市有23741个村庄,其中村民委员会1200个,人口413.51万人。有供水设施的村庄1063个,受益人口73.74万人,实有道路长度1780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58.1公里),面积42万平方米;通电村庄6990个;年末住房居住面积3514.6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52平方米。23741个自然村占地10181公顷,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如达10.56平方米,较改革开放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村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04年省实施村庄建设试点以来,我市的村庄建设工作拉开了序幕,我市列入省村庄试点的昭阳区永丰镇三甲村和彝良县小草坝乡三道村首批2个试点村庄。三甲村充分利用一镇三乡结合部、交通便利和现有一个小集贸市场的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总面积2.25平方公里,房屋结构统一为砖混结构,一层临街为门面或加工用房,后留院坝配以卫生畜圈、

卫生厕所、杂物间、沼气池等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同时将原来分散居住的居民住户逐步搬迁到集镇,既扩大集镇规模,还有利于节约土地用于农业种植,力争用5年时间将1051户农户全部搬迁到集镇居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个试点村多方筹集资金485.5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2公里,面积23600平方米,建蓄水池3个,安装管道9公里,新建公厕一个等。2005年,省又将我市永善县黄坪乡仁坝村和巧家县新华镇莲塘村列为省级试点,现正在进行实施。

从总体上看,纵向比,我市的城镇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城镇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十五”年均递增8%左右,城镇区GDP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0%,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横向比,我市的各项城镇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管理水平同省内一些较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市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存在着城镇单元驻地人口规模普遍偏小,人口规模较小的城镇数量众多的现状。昭通市共有49个城镇单元(设市城市、县城、建制镇),城镇人口规模在5万以上的只有昭阳区和镇雄县城2个。昭阳区作为市人民政府驻地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仅为18.9万,尚未达到中等城市规模。1-5万的大城镇除县城一级的城镇外,只有1个建制镇达到1万人以上的人口规模,其他城镇规模均在1万人以下。城市经济辐射能力和城镇功能弱,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滞后,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不明确,经济结构趋同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一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研究解决。

三、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城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城镇化战略,一方面要消除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人口向城镇集中营造体制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协调,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创造物质基础。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