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小说训练题(含答案)

看出母亲的善良,以及对农耕的虔诚;第⑤段中母亲与鸟的交流和第⑦段中写到“每一年新鲜蔬菜上桌,母亲都要请父亲先尝”,体现出母亲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写启示可以结合母亲对农耕的态度来谈,如从母亲对农耕生活的虔诚,可以启示我们要敬畏世间万物,再如对母亲勤劳、善良的描写可以启示我们要热爱生活,努力修养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心平气和等。

我的温暖,一寸长

葛 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脸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文有删改)

1.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为了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文,将主要事件——“坐车”,目的——“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等内容概括出来。分析时,要结合重点段落来分析。注意做到语言筒洁。

课时讲解题型

2.文章第①段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外貌描写(肖像描写)。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作了铺垫。

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结合第①段的内容不难判断出描写方法。在分析作用时,应结合后面的内容,从结构、表现人物性格等方面具体分析。

课时讲解题型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

“几天来”说明“他”为此努力了好些天,表现出“他”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语境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句中加点的“几天来”与“第一个”形成对比,说明“他”为了要坐车,已经努力了很多天。再结合这位父亲的言行及全文的中心来体会他的精神与性格即可。

4.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悬念举例:“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特点的把握能力。题干很鲜明地告诉考生,考查的是“设置悬念”。只要弄清楚悬念的概念,就能找出例子。分析悬念的作用,可从读者的角度、情节发展这些方面展开。

5.“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 这位父亲认为自己为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但是他想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标题的理解能力。分析时,可结合全文内容,指出父亲为了孩子,只能用坐一坐别人的车的方法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虽然这位父亲认为为孩子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但他执着努力地去做,这份爱又是很深沉的,给孩子、给“我”以温暖。

寒冷的冬夜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们几个人从茶店里出来,顿时感到寒气袭人,马上把衣领拉了起来。还不到十点钟,行人已经很稀少了,路上静悄悄的。

风稍小了些,天却冷得更加厉害了。路上结成的冰,反射着点点灯光;一踏上去,就可能使人跌倒。入冬就冻了起来的路,在人的脚下,发出清亮的声音。

“我们回家去吧。”

两个同伴向南走了,我们三个人该向北去。因为还有一段颇远的路程,我们只好叫人力车。原以为街上是冷静的,可是一声呼唤之后,许多辆车子都朝我们这里赶来。

车夫们争着说:“您到哪儿?我拉您去。”

刚要把要去的地名说出,他们就开始讨价,还没有等我们还价,他们自己就一直把价钱少了下去。“一毛钱。”“四十枚。”

“三十六枚吧!” “三十枚我送您回去。”

听到这样的价钱,我就说:“三十枚就三十枚,要三辆。”

要价最低的那个车夫,立刻就嚷着是他们先讲好了的,另外两个车夫也争着附和,这样就说定了。我走近那个车夫,分明地看到那只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他放下车把,我并没有坐上去。

他说:“请您坐上去吧。” 我没有回答,脚也没有动。

他似乎明白了什么,就对我说:“您放心,保准送您平安到家。” “我,我倒没有什么,只是你??” “我今年十九岁啦,已经拉了两年半的车。” 显然这是不确实的,他那样子最多也不过十六岁。 “你知道到那里还得爬一座桥,路又不近??” “我常走,您就上车吧。”

也许是因为天气寒冷,他的声音有点儿发颤。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看见他的脸是那么瘦小,他的身子是那么单薄,好像还生着病的样子。

“我还是换一辆吧!我怕??”

话还没有说完,就有一辆车跑到我眼前,可是我并没有马上坐上去,我从衣袋内掏出一些钱,给那个失望了的小车夫。

“你不用拉我了,这点钱给你。”

他坚决地摇着头,俯下身拾起了车把,眼睛里冒着愤怒的光。 “你的年纪太小,你不该拉车,太劳苦了会伤害你的身体??” “我的年纪一点儿也不小,家里人说我该养家了。” “拿去这点钱吧。”

“凭什么要你的钱?我要靠卖力气赚钱的!”

说完,他径自掉头走掉了。跟我同行的两个人的车子早已走了,只有我呆呆地站在那里。我感到十分孤独,觉得自己好像是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我一点儿也不懂得别人,别人.............也不懂得我。小车夫也许是对的,难道是我错了吗? .....

握着铜元伸在冷空气中的手有一点儿僵住了,我只得缩回去。我的心也冻结了,在这寒冷的冬夜,在那怨恨的眼光里。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