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4 地质地貌与水文
4.1 地质构造
4.1.1 庐山地质概况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庐山地处扬子地块(江南古陆)与大别山地块交接带的边缘地带,也是北东向郯城——庐江和北西向襄樊——广济断裂交汇带的南缘。受其影响,庐山地区各地质时期都具有较大的构造活动性,岩浆活动强烈,混合岩化明显。区内地层发育较齐全,出露零星,构造行迹明显。
图4-1 庐山地区板块示意图
- 10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图4-2 庐山地质图
4.1.2 地层与岩性
本区地层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线为界,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纪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交流纹岩组成,因受风化,故呈圆浑状,北部出露震旦系统南沱组。
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Pt2s),该地层原岩为泥质碎屑岩间夹流纹岩,经后期变质改造为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岩、变流纹岩等,厚度大于3000米。其中庐山区最古老的地层古元古界变质岩群也分布在山南。
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Z1n) ,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下部(Z1n1)为片麻状含砾石英岩偶夹石英片岩、砂砾岩、砂岩,俗称五老峰砂岩,局部有千枚岩或千枚岩化粉砂岩,约900m厚;中部(Z1n2)分两段,下段(Z1n22)是长石石英砂岩,局部有轻变质现象,厚约110m,上段(Z1n21)是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俗称女儿城砂岩,具变余构造,厚约30m; 上部(Z1n3)为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岩,间夹砂砾岩,有轻变质作用,厚度大于300米。
庐山地区内除三叠系、侏罗系外,其他地层均有出露,其中元古代变质岩群是实习区内最古老的地层,主要分布在山南;山北段由震旦系地层组成,其中下统南沱组(Z1n)是构成山北山体最主要的地层,且根据岩性特征可分为三部分:
- 11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1.底部(Z1n1)为片麻状含砾石英砂岩、砂砾岩、砂岩,局部有千枚岩或千枚岩化粉砂岩,厚度约为900m;
2.中部(Z1n2)又可分为两段:下段(Z1n21)是长石石英砂岩,局部有轻变质现象,厚约110m左右;上段(Z1n22)是含砾石英砂岩、石英砂岩,俗称女儿城砂岩,厚约30m;
3. 上部(Z1n3)为长石石英砂岩、凝灰质砂岩及凝灰岩,间夹砂砾岩,厚度大于300m。
图4-3 庐山北部地区主要地层示意图
4.1.3 地质构造
庐山地区构造复杂,形迹清晰,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向构造。主要观察了以下两种构造类型。
1.褶皱构造
在隆起——滑脱构造形成的前期,受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庐山地区三叠纪以前的地层发生挤压褶皱,现今庐山地貌形态从总体上看可归纳为“三背两向”的基本格局,背向斜均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纵列相间分布,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虎背岭—大马颈倒转背斜、东谷—王家坡向斜、大月山背斜、青莲寺向斜、五老峰背斜。
以庐山中部的九奇峰断裂为界,庐山山体可分为南北两侧。庐山南部构造较简单,为一地层倾向西北的单斜构造,虽有许多花岗岩体侵入其间,但其地层倾向西北方向仍显然可见。北部以褶曲构造为主,具复背斜性质,复背斜之脊即大
- 12 -
庐山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XXX XXXX
月山背斜之脊,该背斜为倾伏背斜,向西南倾伏,在芦林盆地附近尖灭。大月山背斜东南侧为三叠泉向斜和五老峰背斜,在大月山背斜与三叠泉向斜之间发育了七里冲次生谷和蚱蜢岭单斜构造;大月山背斜西北侧为中谷向斜和虎背岭背斜,并发育了牯岭、女儿城单斜构造。在庐山断裂抬升过程中,由于虎背岭背斜和五老峰背斜被大断层切开错落,虎背岭背斜西北翼、五老峰背斜东南翼分别陷落到九江凹陷与鄱阳凹陷,目前,两者呈单斜构造出现。南北分界的冲断层线一带,其断层面倾向西北,断层面的东南盘为下盘,西北盘为上盘,上盘逆掩下盘,形成北山掩复南山的形势。上盘中尚有若干较小的冲断层,重重叠叠,形成叠瓦式构造。总的局势均为北向南掩复。
图4-4 “五岭四谷”示意图
虎背岭—大马颈倒转背斜: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北西翼在月弓堑—虎背岭一带被断裂错断,现核部出露的地层是莲沱组下部地层。
东谷—王家坡向斜:呈45°延伸,中部日照峰一带受断层影响而被抬升翘起,现核部出露的地层主要是莲沱组的中上部地层。
大月山背斜:走向北东,核部出露地层为莲沱组下部沙砾岩、砂岩地层。 青莲寺向斜:走向北东,核部出露地层为莲沱组上部地层。
五老峰背斜:走向北东,核部出露地层为莲沱组下部地层,现其东南翼已被长期侵蚀剥蚀掉仅保留了西北翼,其东北端被温泉断裂断开。
图4-4 庐山褶皱构造示意图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