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题目
何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也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永恒命题。
(三)“公平与效率并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在十六大四中全会上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一执政理念是我们党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发展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及我们国家优秀传统文化,总结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和党的执政规律,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及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的结果。
1.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2.和谐社会是一个既讲效率又讲公平的社会。这也是对待收入分配问题应该遵循的价值取向。因此,现在不能再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对现阶段我国贫富差距的缩小和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公平”与“效率”辩证关系的兼顾和协调。
3.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要达到共同富裕,就必须消除两极分化,即缩小贫富差距,这是一个有关社会公平的问题;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目标,实际上就是一个效率问题。因此,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成要素。[8]
现在,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但尚处于完善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一方面还不能忽视效率,人为地抹平差距;然而,注重效率,正视差距,不等于忽视公平,甚至不要公平。我们必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既重视维护社会公平又重视追求效率,做到公平与效率并重。
三、以“公平与效率并重”为原则建立和谐收入分配关系
在此,有关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如何做到“公平与效率并重”的问题,即指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或贫富差距以建立和谐收入分配关系的问题。相应的对策如
- 8 -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本科辅修毕业论文
下:
(一)增加政府调控力度,保障劳动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
收入分配过程包含不同的环节和手段,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应地,收入分配格局也可以划分为初次分配格局和再分配格局。从收入分配的次序来看,首先是收入的初次分配,即生产成果在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其分配原则是根据生产要素对产品生产所作贡献的大小来分配,以体现效率原则,分配结果形成初次收入分配格局;其次是收入的再分配,即对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以保证低收入者或没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有生存的权利,从而体现公平原则,分配结果形成再收入分配格局。由于初次分配在前,再分配在后,因此,解决目前初次收入分配中的不合理之处,对和谐收入分配关系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企业改革不规范,导致企业内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例如,在推行年薪制的过程中,管理层的年薪往往是一线的工人年薪的20倍以上。其次,由于改革的滞后和对电信、电力、金融等行业所实行的垄断经营等政策措施,使这些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比其他行业高出很多,造成不同行业间职工贫富差距扩大。再者,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的东部及沿海地区实行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给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而中西部地区只能作为支持东部地区发展的原材料基地,不仅牺牲了自己的环境和消耗了有限的资源,还“无偿”地向东部地区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原材料,使东部地区用不到20年的时间就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这就导致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逐步拉大。除此之外,城乡二元结构也是造成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9]
以上在初次分配方面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可归结为劳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拉大。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并保障劳动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加,就应该增加政府的调控力度。
切实推进企业改革制度,加大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调控,并利用税收制度有效地缩小劳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收入差距;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垄断,建议政府应尽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