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金锭

1973年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天下至道谈》,其中阐述房中养生的“八益”,

就谈及“吞服津液”的养生功能。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

人体内唾液的功用,这与现代科学的研究论述是一致的。 道家养生家对练功

过程中产生的唾液,称之为“金液还丹”,要“淙淙咽归丹田”

(见元.陈致虚《金丹大要》)。这种唾液有许多好听的名称:金浆玉醴、

灵液、神水、醴泉、金津、玉液、金醴、玉津、玉池清水、玉浆、舌下泉等等。

古人认为吞服这种津液有益于养生保健。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

在其所著《本草纲目.卷五十二》中,对“口津唾”作了如下的说明:

“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

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道家谓之金浆玉醴,溢为醴泉,聚为华池,散为津液,

降为甘露,所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故修养家咽津纳气,谓之清水灌灵根。

人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故曰远唾不如近唾,近唾不如不唾”。 咽津养生既有悠久历史,同时也符合现代科学。

现代医学认为,人的唾液其成分除了水分之外,还含有淀粉酶、溶菌酶、粘液蛋白、

氨基酸以及少量钠、钙等多种物质,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有利于消化、养生、

强身。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唾液有消毒、解毒、抗癌和杀灭艾滋病毒的作用。

我国古代养生家非常重视咽津养生。道教徒较早地注意到咽津的养生功能。

晋朝《黄庭内景经》多处讲到唾液的功能。《黄庭内景经.口为章第三》

讲到“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

审能修之登广寒”。此五句意思是说,口是产生唾液的地方,漱咽唾液,

能使病害不染身,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关于咽津养生具体方法,在历代一些养生导引著作中都有叙述。

《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中记载《八段锦导引法》就记有咽津方法:

“赤龙搅水津,漱津三十八,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以候逆

水上,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

调匀。”清·尤乘《寿世青编.十二段锦动功》说,咽津“将舌舐上

腭,久则津生满口,便当咽之,咽下 然有声,使灌溉五脏,降火甚

捷,咽数以多为妙”。

现代有一种“搅海咽津”的健身法就是利用咽津以治病健身。

十六锭金练法探析

十六锭金又称李真人长生一十六字诀,

是道家养生的代表性功法。

此十六字为“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明·冷谦的

《修龄要旨》初录此法,并誉它为至简至易之妙诀。其后《赤凤髓》

《遵生八笺》、《脉望》、《养生秘录》、《医方集解》和《尹真人

寥阳殿问答编》等均介绍了此法。今人诸多气功著作,也都推荐了这一功法,

可见十六锭金至今仍有广泛影响。但各家对此法的解说却颇

有不同,如有的说,鼻吸清气只送至丹田;有的则说,吸气入丹田后

再经督脉而直上头顶囟门处。又如对提气入督,有的说是配合呼气;

有的则说是配合吸气。本文拟对十六锭金的功法作些探讨。

操作程序

根据十六锭金的文字结构和语意提示,以及《修龄要旨》的记载,

清人闵一得编订的《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的阐述,再结合气功学、

生理学、心理学和中医学,进行全面考虑,深入比较分析,笔者认为

十六锭金的操作程序,应该是这样的:

① 神息虑,口中先漱津3~5次,舌搅上下腭后,待满口津生,

便把津液吞咽下去,吞时要有响声。

②随即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念送至腹脐丹田之中,在吸气的同时,

提缩肛门(如忍大便状),以意念与目力(内视)从会阴处把内气提至腹脐丹田,

使上气(清气)和下气(内气)在丹田会合,并略在丹田存一存。

③呼气,结合松肛,与此同时以意念与目力将丹田之气,经会阴入督脉,

从尾闾沿脊中线之命门、夹脊、玉枕直透入泥丸,此时呼气尽。

④吞咽口液,此时呼吸暂停,用意念与目力将升至泥丸之内气,连同口津一起

送入腹脐丹田之中,并稍在丹田留存一下。这样,吸、呼、咽即为1次运演程序。

接下去又做吸气动作,再做呼气动作,继做咽津动作。如此循环往复,一般可连做 7次或14次。

练法依据

1 十六锭金文字本身所作的说明和提示。从十六锭金的文字结构看,

前两句已指明为吸气时的运演动作,后两句当是说明呼气和呼气

后的运演动作。同为明代的气功著作《脉望》一书,其记载的十六锭 9-

金的第三句,便写为“一呼便咽”,也可作为助证,此其一。十六锭

金在句式运用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连用两个“一??便”式,此

种句式意在强调两个动作的前后紧相连接。“一吸便提”,显系指吸气一开始,

紧接着便作提气动作,以利于内外气在丹田的交接和糅合;

“一提便咽”,显系指呼气后迅速将提升至泥丸的内气,和口津一起

咽入腹脐,此其二。十六锭金在“一吸便提”之后,进一步作了明确提示“气气归脐”。

在吸气的时限内“气气归脐”,当指从上吸入的清气和自下提升的内气,

同时在腹脐聚合,此其三。十六锭金后部分着重指出“水火相见”,

这是强调呼气后通过咽津来益水强肾,促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此其四。

2 有传统气功文献作助证。《修龄要旨》的解说较为准确可靠,

以下几点已较明确: ② 气的意念运行路线是到达腹脐;

②提气入督时配合呼气;

③呼气的意念运行路线是沿着督脉上升而止于头顶泥丸;

④呼气之后咽津。但是,它的记述较为简略,有些地方还说得不大清楚。

如“随于鼻中吸清气一口,以意会及心目,寂地直送至腹脐下一寸三分丹田元海之中,

略存一存,谓之一吸。随用下部,轻轻如忍便状,以意力提起使归脐,连及夹脊双关、肾门,

一路提上,直至后顶玉枕关,透入泥丸顶内,其升而上之,亦不觉气之上出,谓之一 呼。”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如忍便状的提肛,究竟是结合吸气,还是结合呼气?因为提肛是

收缩性动作,故适宜于配合吸气,而这里的

陈述不明确。二是呼气时的意念运行路线,究竟是从腹脐开始,下经

会阴再沿督脉而上,还是从会阴开始,上经腹脐再横穿命门直上夹脊、 10-

泥丸?传统周天功的气行路线,都是从腹脐开始,经会阴越尾闾再沿

督脉而上,而这里的陈述同样不明确。清人编订的《尹真人寥阳殿问答编》,

对此作了精当的解说,指出:“一吸入腹,略用意与目力,从阴根提起,纳之于脐。

便提者,提一吸之气,通任脉下半截而纳于脐,所谓一吸便提,气气归脐也。”

又指出:“一提即一呼,于一呼之中略用意与目力,提入督脉,从尾闾通脊骨,

直至顶门。”如此,上述两个问题便都迎刃而解,而十六锭金的原貌也就较为清楚了。

3 功法设计具有特色,显示了对传统周天功的创新。十六锭金,

就其功法构架看,是属于传统的周天功,但它对周天功有重大的创新,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