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古代文学史考试题(后附答案)

1 、古代神话;上古歌谣。 2 、地方音乐;京都雅乐;宗庙祭祀音乐。 3 、《孟子》;《庄子》;《韩非子》。 4 、墨家;法;术;势。 5 、《天问》;《招魂》。 6 、表;书;列传。 7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二、指出下列语句所自篇目或作者(每小题 1分,共10分):

1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 2 、屈原(《离骚》) 3 、庄子(《逍遥游》) 4 、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5 、《诗经》(《东山》) 6 、《论语》(《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7 、屈原(《山鬼》) 8 、《古诗十九首》(《上山采蘼芜》) 9 、汉乐府民歌(《东门行》) 10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每小题 1分,共11分):

1、野生的。 2、北窗。 3 、“披”。 4 、君王的车,喻指国家。 5 、扶养,喂养。 6 、活捉。 7 、鼓励。 8 、“避”。 9 、脚后跟,到。 10 、堵塞。 四、翻译(每小题 4分,共20分): (略)

五、默写(每小题 5分,共10分): (略)

六、简答(每小题 5分,共15分):

1、 兴,即是起兴或发端。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用一两句话写一下周围的景物,以引出所要歌咏的对象。兴还可以起到联想、象征、烘托气氛的作用。如《周南·关雎》以关雎鸟的鸣叫,引出表现主人公对“窈窕淑女”的思慕。

2、拓展、丰富了传统的比兴象征手法。《离骚》继承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得更为灵活、广泛,创造出香草美人式的极富象征意义的比兴手法,促进了古代诗歌象征艺术的发展。这些诗句所象征的正是抒情主人公高洁、正直、坚贞等品性。

3、 作者总是精心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言行、事件、场面进行详细描述,展示人物的精神个性。《李将军列传》在李广亲身经历大小七十多次战斗中,特别选取了三场惊险战斗来写,突出表现李广有勇有谋的军事才能和英雄本色。 七、论述(每小题 8分,共24分):

1、《战国策》语言辩丽横肆,精妙奇伟。如许多谋臣策士的说辞,大都铺张扬厉,明快犀利,富有横放壮伟的气势;又灵活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文采焕发,有很强的感染力。《苏秦始将连横》写苏秦游说秦王等情景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29

2、奇幻诡谲的艺术形象:《庄子》运用出人意表的想象和夸张,描绘出众多光怪陆离的的超现实艺术形象。作品中充满了虚幻的情景和奇妙的物象,天地万物在作品中神奇莫测地驰骋变幻,如《逍遥游》中描绘鲲鹏的博大无边,展翅海天的雄奇壮阔,以及藐姑射山神人的奇特超凡等等,把读者带入恢弘壮观的艺术境界,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奇幻色彩。 3 、汉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刻划了性格较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作品往往选取某个生活片断,加以集中描绘,尤其善于描写人物对话,以简练的对话推展故事情节,揭示人物命运。如《十五从军征》巧妙地将主人公与乡亲的对话安排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以很短的对话就展示了主人公家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故,表现了精妙的叙事技巧。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二)A卷

一、选择题

1、① 2、② 3、④ 4、② 5、③ 6、②③ 7、② 8、② 9、② 10、① 二、填空题 1、集体生产劳动; 2、文学; 4、寓言; 5、孔子; 6、内崇楚国之美;7、《史记》,以人系事; 8、《汉书》,八书(答作“书”亦可); 9、贾谊 三、词语解释 1、① 为:研究 ②之:往 ③踵:至,走到 ④ 廛:一夫所居的住所 ⑤衣:穿、着 ⑥褐:用兽毛或粗麻编织的短衣。 2、①揆:测度、揣度 ②肇:始。 3、①淹:久留 ②代序:递相更替;或说,代序即代谢。 (义同(字)词异不扣分;古今字、通假字,写出相应的字(词)即得分。) 四、翻译题 1、大叔整治城郭,积聚粮食,修补装备武器,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攻打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大叔。大叔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攻打他。 2、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半途而废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蓝草的色泽更青。冰是由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还要寒冷。笔直的木材合乎绳墨,用火熏使它弯曲成车轮,它的曲度合乎圆规;虽然暴晒干枯,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火熏使它这样的缘故。所以木材照墨线砍削就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后就锋利。君子如果能广泛地学习,又能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地反省,那么就会才智增长,行为上也不会有过错了。 30

(得分点:(1) 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夫人,启之,诸;(2)已,中绳,輮,规,有,挺,受绳,金,砺,参省。) 五、解释名词 1.赋、比、兴、风、雅、颂(3分),六诗(0.5分),出处《周礼·春官》“教六诗”,或《毛诗序》“《诗》有六义”(0.5分) 2.司马迁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1分)。它由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组成(1.5分)。它集文学和历史于一身,对后世的文学和历史著作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1.5分)。 六、简答题 1.答:叙事性、故事性强。(1.5分)形式自由,篇章句式多样。(1.5分)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清新,富于生活气息和感情色彩。(1.5分)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色彩。(1.5分) (各小题的答案均需略作解释或增详[即不仅写“纲” ],有例子酌情加分。) 七、分析题 (1)清醒地认识到民的地位的提高;(2)非常重视民心的向背;(3)对民意与舆论的重视。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5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八、论述题 1、(1) “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2)深沉执著的爱国感情;(3)放言无惮的批判精神;(4)“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8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 2、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1)从汉初到武帝即位是汉赋的形成期。此期以骚体赋为主,大赋也开始形成。前者的代表是贾谊,作品有《吊屈原赋》等;后者的代表是枚乘,作品有《七发》。(2)从武帝到东汉中叶是汉赋的兴盛时期。此时名家辈出,作品众多,著名的汉赋四大家及其代表作皆在此时。(3)东汉中期以后至汉末,是汉赋的衰变时期。此时大赋衰落,言志抒情的小赋兴起,张衡、蔡邕、赵壹等为其名家。 说明:上述要点答到可给8分,论述部分酌情处理。如果按四阶段划分答题也不为误。分析到位,有例子者酌情加分;论述丰满者酌情加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试题(二)B卷 一:1、原始歌谣 2、《诗经》 3、赋、比、兴 4、“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

31

东,零雨其濛。” 5、历史散文 6、《公羊传》 《谷梁传》 7、邹忌 8、《庄子·外篇》9、《离骚》

二:1、A 2、C 3、B 4、C 5、C 6、A 7、B

三、名词解释: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赋即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分;兴即起兴,有引起联想,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大抵《国风》多用比兴,《大雅》多用赋法。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2、楚辞: 按其本义来说,“楚辞”是楚地歌辞的意思,是一种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新诗体。作为文体来说,楚辞是由屈原在吸取楚地民间文学----“楚声”和“楚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诗体。作为文学作品的“楚辞”最初是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后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创作的作品。 四、简答题

1、《诗经·关雎》中雎鸠和鸣与采摘荇菜的比兴含义是什么?

诗以滩头水畔的一对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出自己的一片情思。雎鸠,水鸟,古代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这里即是以挚鸟为比,以挚鸟的求偶为兴象征着“君子”对“淑女”的爱恋之情。

下文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以及“采之”、“芼之”也可以说是比兴手法,荇菜之被采摘,犹淑女之被君子所追求。一丛丛荇菜随流左右漂动,你从左边去采,它漂到右边,你赶到右边,它又漂回左边,绰约、变幻。于是,男子求娶时的热烈、急切,以及追求中的艰难与愁苦,统统得到了表现。

2、《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中的论辩双方是谁?他们各自的论点是什么? 文章中的辩论双方为孟子与农家学派的陈相。

当时滕文公在孟子的协助下实行仁政,一时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不少人闻风而至。农家学派的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后,属于儒家学派的陈相也从宋国来到这里。陈相见到许行后,被许行学说所吸引,于是放弃了以前的观点,成为许行的门徒。陈相站在农家的立场与孟子进行了一场辩论。陈相认为,贤明的君主应当同人民共同耕作,而滕文公却占有粮仓财库,这就是损害人民来奉养自己,所以不能称为贤明。孟子认为,人的社会分工各有不同,农民用粮食换取陶器、铁器,不能算损害陶工和铁匠的利益;陶工和铁匠用陶器和铁器换取粮食,也不能算是损害农民的利益。同样,用管理国家换取粮食、器用也不能算是损害农民、工匠的利益。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驳斥了许行的观点,是有合理性的。但是,他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与社会分工混为一谈,用后者论证前者的合理性,则是不全面的。

32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