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图文

人本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由于其兴起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之后,又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但第三势力的所谓并不妨碍它成为当今最有市场的心理学流派之一。

一、基本观点及兴起原因

人本主义心理学自产生起便讥讽精神分析心理学为不正常人的心理学;行为主义是低级动物和婴幼儿的心理学。它不但主张心理学应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能整合的几个部分。基于其理论的特点,人本主义心理学对于教育领域中的学习研究和看法,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异彩,让人耳目一新。与传统的注重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的学习理论不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并不认为上述内容是值得研究的,因为在它看来,进行上述内容研究的学习理论都是站在第三者的位置上的。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根本看法是认为学习理论应是从学习者本身立场和意义出发,而不是以任何观察者的立场来描述学习的。也就是说只有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一切与学习者个人意义无关的学习,只相当于艾宾浩斯实验中的对无意义音节的背诵。与此观点相映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每个人在其内部都有

一种自我实现的潜能。[1]而学习就是这种天生的自我实现欲的表现,也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当中的生成(becoming)。基于这种观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重点,便是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他自己的角度来感知世界,如何发展个人对世界意义之形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关系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材料。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2]依此,与众不同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同时代的特有环境和教育领域中的独特困境相融合,对整个教育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特定的社会环境呼唤人本主义精神的重归。自16世纪文艺复兴以来,四百年间,以科学、实证和唯物为旗帜的现代潮流之势异常迅猛,整个世界无人能挡其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随之而来的民主政治和人权的平等,但先进的科技、民主的政治和社会财富虽给人们带来了丰衣足食的优裕物质生活,却让人们同时也失去了美好的环境,和内心当中预想的幸福和快乐。究其根源,人们终于明白科学和实证乃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以为人类的生活仅仅依靠科学和实证便可达到幸福的彼岸,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人要想真正享有圆满的生活,充实的内心世界,还需研究人的尊严,人与人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等涉及心灵的内容。完全物化、技术化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就如柏拉图比喻中的洞穴。

其次,在上述情形的影响下,过分世俗化的教育已失去了它所追求的目标,教育需要重新确定其自身的意义所在。教育的一个作用在科技化的时代中被发挥至极点,这就是社会化作用。社会化的意义本身也被异化。教育本应该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长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的过程。而在以科技主宰一切的社会中,这个过程只是从技术功用和效率的层次出发,把一个个人变成物,学校就是一个工厂,学生就是原材料,学校按照社会的要求和订货,塑造学生成为各类技术人才。在这种技术化、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学生在学校中只是以一半的人而存在,人的心灵中的主体感被漠视。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这种教育上的不足,引发了社会上的许多问题,迫使人们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发展趋势是在专业和科技之外还有着对心灵和生命意义的教育。

第三,学习理论的发展势必影响教学理论的更新与进步。心理学领域,尤其是学习心理学领域的每一个重要发现和突破,都会对教育和教学产生新的影响。学习理论作为抽象程度、概括程度较高的叙述性理论,虽然有直接运用于教学实践的难度,但事实上,自近代以来,一定的教学理论往往都是建立在某一种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是叙述性的学习理论的处方化的过程。[3]在某种意义上,教学理论是学习理论的推衍。整个教学理论的近代发展史是同心理学领域中的学习理论发展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最受青睐的心理学流派,其独特的学习观,更是影响了20

世纪后半期的教育,使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和审视教育的角度有了全新的改变,尤其是对教学理论有了重新认识。 二、对学习观的巨大影响

在上述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强烈而久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一个主要认识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情感和认知是学习者精神世界的不可分割部分,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不能脱离儿童的情绪感受而孤立地进行。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教育与对数学、阅读的指导同等重要。[4]而在绝大多数的传统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当中,常把学习只看成是认知的活动,只是半边脑的活动。或者,即使涉及到了情感与情绪,也只是作为激起或干扰的因素。在教育领域中最流行的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将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然而,在教学实践中,人们似乎只对第一领域中的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感兴趣,而对于三个领域的协同作用研究甚少。如此,学习只是没有情感参与的学习,它只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过程,学习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意义的世界。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这种排斥右脑情感参与的学习对学习者是无意义的,因而也就是无效的学习。罗杰斯甚至因此而讥讽认知学习理论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