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实习指导书 - 图文

平 均 6.2 0.8 0.82 3.胸径生长量的计算其途径:现以某林场100株实测分组资料为例说明其计算过程。

将各分组资料转抄于附表9-3第(1)、(2)、 (3)、(4)、(6)栏o (1)去皮胸径(d)的计算。

D=D′—2B,即附表9-3第(3)-(4)=5栏(精确到0.1cm)

附表9-3 某树种胸径生长量计算表 平 5年间去皮胸径 5年间带皮胸径 均 株 径 带 2 倍 去 皮 5个年 连年生长 皮 皮 厚 胸 径 轮宽度 中 值 中 值 连年生长量 数 量 阶 胸 2B D L d d′ Zd′ n Zd 径 D′ (1)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合 计 (2) 4 9 7 16 17 15 6 9 6 7 4 100 (3) 6.2 8.1 9.5 11.7 13.6 15.9 18.1 20.1 21.9 24.1 25.9 (4) 0.8 0.9 1.1 1.2 1.2 1.3 1.4 1.6 1.8 2.0 2.9 (5) (6) 0.82 1.05 1.27 1.54 1.75 2.01 2.30 2.57 2.67 2.85 3.12 (7) (8) (9) (10) KB?nD ??nD'(2)5年期中的去皮胸径(d)的计算,

da?da?nda?da?2L?22 2d?2L2(da?L)?a??da?L22d? 即附表9-3第(5)—(6)=(7)栏(精确到0.01cm)。 (3)5年间去皮胸径连年生长量(Zd)的计算: Zd=2L÷5(精确到0.001cm),

即5年间去皮胸径生长量被定期年数除,将结果填入附表9-3第(8)栏。 (4)树皮系数KB的计算:

KB?nD(精确到0.001cm) ??nD'

即所选样木的带皮胸径总和除以去皮胸径总和,得该树种的平均KB值。 (5) 5年间的其中带皮胸径(D′)及5年间带皮胸径连年生长量(Zd)的计算;

Zd:Zd2KB (精确到0.01)

d'?d?KB(精确到0.001cm)

即用5年间的期中去皮胸径(d)及5年间去皮胸径(Zd)连年生长量分别剩以KB

值填入附表9-3第(9)、(10)栏。 4.胸径生长量表的编制: 通过上述计算,已经把各径阶5年间的其中带皮胸径(d′)及5年间带皮胸径连年生长量(Zd′)都已经求出。即可利用图示法或最小二乘法的原理,求得各径阶的理论带皮胸径连年生长量。

这种生长量因林分条件不同可以呈直线,二次曲线或其它复杂的线型,用x表示D′,(或径阶中值),用y表示Zd′时一般的数学表达方式为;

y?a?bxy?a?bx?cx2 y?axb

将附表9-3第(2)、(9)、(10)栏资料作图,在直角坐标纸上用横坐标代表5年间的期中带皮胸径,纵坐标代表5年间带皮的胸径连年生长量,绘胸径一胸径生长量曲线,根据图象选择适当的数学公式,再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配合经验方程,并求算回归常数。

为了验证回归方程对实测资料的适用程度,要用回归方程所估计的理论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为此将各径阶的平均直径代入所求的经验公式,求出与实测值相对应的理论带皮胸径连年生长量,如用表(9-2)。 并按公式

np?S?Nd

计算系统误差;

??

?npK2d

?M??N

式中:K一为自由度,直线方程K=N-2,完全二次抛物线K=N-3 一般要求S不超过±5%,回归标准误 不大于2.5-5%。

当计算结果符合上述要求时,则说明所选回归方程对实测资料是合适的,可以用各径阶组中值代人所求带皮胸径连年生长量经验方程,求得各径阶胸径生长量。按径阶整列即为所编制的胸径连年生长量表(用表9-3),对于慢生树种,亦可编制定期(5年或10年)胸径生长量表。 (二)用材积差法测定林分蓄积生长量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