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农村小学撤并问题的调研报告 - 图文(精)

上村民外卖药材

收入,一年下来人均也就一千来元。现在孩子进寄宿制学校,每月伙食近100元,加上各种费用,一年下来也得一千多元(见图一。可见供孩子上学太费劲,若在村里上学,哪能有这么大开支?”现由于学校距离远了,不少有条件的家长皆选择送孩子 (图一 到县城上学。甚至有的农户到县城还为孩子上学陪读,地里农活已无暇顾及。然而一些没有条件的农户无可奈何,只好任由孩子辍学在家。

三是城里学校人满为患。因随着大量农村孩子涌入城里上学,一些村里出现了“空壳”学校,学生少,而县城的学校却学生多,加重了学校负担,影响了教学和管理效果。据家长反映,由此有的孩子一个星期才洗一次脚,不少孩子和衣而睡。由于小孩多,生活上老师照顾不过来,经常有学生生病,影响了学习。一些学生还因为不适应环境还产生了畏学情绪。

在了解这一严峻的现实后,团队将下基层向小学生农民家长发放了300份?农村小学撤并问题家长卷?、?农村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具体了解问题。得出的结论与官员介绍出入不大,我们调研的对象中,接近90%是家庭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文化程度在小学、初中水准的农民群体,这是禹洲地区农民特征最集中29109911130

的体现。在问及当前农村教育的质量现状看法时,有八成受访者选择了“不好”或者“非常不好”的选项,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乎全部受访者对其子女的教育都非常重视,表现在他们平均对子女的教育花费占到家庭总收入的20%,其实就像许多城市家长一样,农村家长同样重视子女教育与素质培养,希望他们将来能有一技之长赖以谋生,进而成为国家的人才。

但对于目前落后的农村教育,受访者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下的弊端。在问及调研的核心-----撤并问题时,有28%的家长经历过因小学撤并而被迫转学的情况,而对于撤并后学生上学问题, 56%的家长愿意让孩子去附近村庄上学,还有13%的家长更是希望孩子去县城介绍更优质的教育,只是他们最为担心的是孩子上学途中的安全,学校的管理。对于那些不舍得将孩子送去外地读书的家长,有76%的人认为应该在村里建小学,并且自己也愿意为此出

钱出力。而对于学校撤并,有82%的受访家长称政府没有主动征求过他们的意见,更不提采纳商议了。

当时我们也做了假设,即“如果政府的教育经费有限,您是希望集中精力办好一所学校还是尽可能保留每所学校”,选择前者的占到84%,只有11%的受访者选择后者。“在撤并小学,由此一部分路远的农民产生了交通支出和寄宿支出”,这部分增加的支出,62%的人认为应该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其中政府为主,而20%的人觉得这钱应该全部由政府买单。在我们调研地区,绝大多数撤并学校均是公办小学,不可否认公办小学教育这几年在全国都是江河日下,究其原因74%的受访者认为公办老师责任心缺乏,工资待遇低。面对撤并不免造成部分贫困地区存在着复式教育的情况,有将近七成受访者直言反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一块进行复式教学。

三、团队对小学撤并中若干问题的看法

第一点,部分不再编制内的代课教师在撤并后何去何从?

2000年,我省只要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都已转为公办教师,按说,不应该再有代课教师了。但目前,在我省不少地方还存在数量不等的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有乡镇和村聘请的,也有学校自己聘请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一是遗留的问题。民办教师转正时,有一小部分不符合条件的而没有转正,虽未转正,但农村教学又确实需要,所以就留了下来。

二是教师编制核定后,各地编制都已满员甚至超编,加之一些地方财政困难,故那时除了本科生外,不少地方迄今几乎没接收一名大专或中专毕业生。而每年又都有一批教师或退休或因年龄大、知识老化等原因不适合在一线教学,导致教师人手短缺,只好请代课教师。

三是由于学校规模小,如果按师生比例配教师,一些只有五六个或七八个学生的教学点一个教师都不能配。但这些教学点还撤不了,因为村村路远,让六七岁的孩子每天跑一二十里甚至更远的路去上学又不太现实。怎么办?只有请代课教师。

在梁北镇就有50余位初中毕业,没有教师资格证的代课老师。面对禹州的代课老师群体,他们每个月仅四五百元工资,也没有医疗、养老等福利,生活显然已很难维持,而干的活也不比一般老师少。即便国家不实行撤并政策,他们也会由于自身能力的原因被清退。像这样对农村教育发展过大力的人来说,似乎是可悲的。我们在朱庄小学便遇到一位代课老师,言谈间他充满了对未来的无奈。诚然,我们团队建议教育部门对其在撤并前,应对代课老师进行考核,优秀者进入编制,或者安排他们培训,帮助其发展谋生技能,再者对其进行适当财政补助,对于这希望大家都要担其责任。

第二点,撤并后的农村学校土地如何得到安置?

近几年各地在小学撤并过程中,由于教育体制改革、土地制度等原因,常常涉及到撤并后学校土地权属的争议问题。因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的行使主体与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主体不尽统一。对于许多农村小学而言,其使用的是原先属于乡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土地所有权的性质不能因小学的撤并而变更。也正因为如此,在乡村中小学撤并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于对土地所有权归属问题的不同认识,进而屡屡产生当地村民与村委会、及乡镇政府之间的土地使用权属纠纷。土地权属争议问题处理不好,很容易引发基层干群矛盾,并可能带来涉诉上访等群体性事件。我们认为在涉及农村小学撤并工作中,相关职能部门不仅应制定具体的权属方面规定,而且这一规定需体现和尊重全体村民的公共利益。

第三点被撤并小学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禹州农村小学,如朱庄小学,秦村小学,杨庄小学这些已经撤并的学校,不难发现这些学校确实已经非撤并不可了。原因有三点:

1、学生生源严重不足。有的村子人口少,学校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不足70人,而且一至三年级又采取“合堂教学”(即复式班。在这样的小村庄中,对在优化教育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教学设备陈旧、资金严重不足。校舍旧危、桌椅破烂、环境差、设备不全等都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在我们团队入住的董村店小学的教室里竟没有风扇,没有电灯,晚上就寝时还需要点上一支蜡烛照明。全校也没有联网,仅有一

台多媒体设备,而且还不能使用,所谓的操场也像建筑工地坑坑洼洼,碰上下雨天就严重积水容易滑跤。生活方面学生老师的用水,都喝指望着一口井水,而且打上了来的水明显有沉淀。现阶段政策虽较为扶持民办小学,但像这样的小学很难得到资金支持,更何况此情况发生在较为富裕的禹州。

3、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急待提高(见图二。由于农村教育注重本土化,自己村的学校多由自己村的人来当教师,不管有没有真知实学。有些刚刚初中毕业甚至是初中辍学的小混混就入小学当教师。在我们对农民群众的访谈中,被指责最多的就是教师。他们说拿着政府的稳固工资,教学全然没有压力,作业不批改,上课不管纪律,下课后并不忙着自己本职教学研究,而是外出做别的零工,难以为人师表。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以及政府教育投资相对很少,导致大量人才外流,师资力量短缺。对素质教育课程也无法开设,导致学生从小就难以全面发展。一些大中专师范毕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待遇偏低的农村小学任教,从而形成城镇教师资源局部过剩,农村高质量教师资源短缺的不平衡状态。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