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酸性条件可防止马铃薯的疮痂病 , pH<5.5 可控制立枯病菌的繁殖 , 硝化和反硝化细菌都需要合适的酸碱度。 3. 土壤酸碱性调节
由于土壤具有比较强的缓冲能力,改变土壤酸碱反应并非易事。目前采用降低土壤酸度的方法主要有施用石灰性物质如石灰石、生石灰或熟石灰,提高土壤酸度的方法包括施用有机肥料、硫磺、硫化铁、废硫酸、绿矾 (FeSO4)、生理酸性肥料、石膏、硅酸钙等。
第十章 土壤养分
1.土壤养分: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2.大量元素:含量占干物重的0.1%以上。 C、H、O、N、P、K、Ca、Mg、S 9种
3.微量元素: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下。Fe、B、Mn、Cu、Zn、Mo、Cl、Ni 8种
4.交换态钾:土壤胶体表面所吸附的钾,能用醋酸铵、氯化镁等盐溶液提取,并在相当短时间内从交换点上被交换下来。是土壤速效K的主体。
5.有效养分:能够直接或经过转化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养分
6.养分位:养分的偏摩尔自由能的函数,即用养分的化学位衡量养分对植物的有效度。 7.闭蓄态磷:氧化铁或氢氧化铁胶膜包被的磷酸盐。
8.缓效态养分:不能直接利用,只有经分解转化为速效态才能被植物利用的养分。 9.氨化作用: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
10.反硝化作用:也称脱氮作用。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还原硝酸盐,释放出分子态氮(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
11.土壤养分有哪些类型?
1、水溶态养分:土壤溶液中溶解的离子和少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 2、代换态养分:是水溶态养分的来源之一
3、矿物态养分:大多数是难溶性养分,有少量是弱酸溶性的 (对植物有效)
4、有机态养分:矿质化过程的难易强度不同 12.土壤中氮磷钾都有哪些形态?如何转化?
土壤中氮素养分主要以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种形式存在,二者的总和称为全氮。其中有机态氮占95~98%,属于迟效性氮。无机态氮素占1~2%,主要以硝酸盐和铵盐的形式存在,分别称为硝态氮和铵态氮,它们属于速效性氮素。磷素养分在土壤中分为有机磷与矿质磷两大类,含量(以P2O5)一般为0.05~0.25%,但大部分属迟效性磷,需转化为可溶性速效磷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钾素含量比氮、磷多,但多存在于岩石矿物之中,速效性钾含量较低。(一)形式:
①无机态氮: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
②有机态氮(主):水溶性有机氮、水解性有机氮、非水解性有机氮
(二)转化: ①有机氮的矿化 ②铵的硝化
③无机态氮的生物固定 ④铵离子的矿物固定
土壤钾素的形态: 1 、矿物钾 土壤矿物中的钾一般称为结构钾,占全钾量的92-98%。
钾长石 (KAlSi3O8)含钾7.5~12.5% 微斜长石(CaI ? Na ? KAlSi3O8)含钾7.0-11.5%,白云母(K(AlSi3O8)Al2(OH2F)2)含钾量6.5~9.0%, 2、非交换态钾
又 称缓效钾,是指存在于膨胀性粘土矿物层间的边缘上的一部分钾。占全钾量的2-8%。
3、交换态钾指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钾离子。在土壤中的含量一般为40-600mg/kg,占土壤全钾量的1-2%。4、水溶性钾(溶液钾)是指以离子形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的钾浓度一般为2-5mg/L.
13.铵的固定作用是什么?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性质上有何区别?二者在 土壤中的行为有何异同? 14.磷的固定机制有哪些?如何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土壤中可溶性或速效性磷化合物转变为不溶性或缓效性状态,称为土壤的固磷作用。 磷肥的利用多数或利用率仅10-30%,土壤固磷机制主要有以下四种: 1 化学固定作用,Ca、Mg控制,Fe、Al控制
2、吸附作用,专性吸附,非专性吸附(一半交换吸附) 3、闭蓄作用:与氧化还原性关系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