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两传与康拜玉手法精髓

向后凸而卡住而不能随扩胸动作前陷,胸椎肋骨关节面也会翻旋上来,低头抱胸可很明显感觉到。胸大肌本身也会造成肋骨错位。常可见到劳力工作者的胸大肌很大,但胸大肌再大,它必须是鬆的,胸大肌的下缘不能是绷着不动的(别以为绷着不能动是强壮,其实那是过度使用错位绷紧的结果),胸前乳上方的肋骨如果是凸出来而不平整平顺,这样的结构就是不对。日子久了胸椎中间细微的结构肌肉-胸椎跟胸椎之间,或者是胸椎跟肋骨横突之间的肌肉,会产生某种程度变性而绷着,甚至产生细微的粘连,椎体也会产生左右参差的排列。这时必须藉着先调动肋骨,把肋骨跟肋骨之间的位置及动态调匀,能够鬆解开,才有办法调动胸椎。

如果未让肋骨开张到一个角度,鬆开肋骨跟胸椎之间的肌肉,解开黏着的筋膜,胸椎其实动不了。所以要改变胸椎的曲度状态,对椎体直接挤压或任何的曲扭都没有用。如此作法看似有效,若请患者歪个头手晃两下,那胸椎立刻就走位回去了,因为没有完全解开,所以无法顺顺的排列与真正重组,而且常造成新的错缝。所以真正在调解胸椎的时候,是藉着肋骨调整的。你把胸椎都解开了以后,胸椎的型可以是歪的,可是这时候椎体上下的排列必须是圆顺的,胸椎的动态必须是正确的。 又若要真正调整骨盘,当先处理所有从肋骨接到骨盘上的肌肉。当肋骨体之间的相对排列不正确、不顺的话,这群从上而下的肌肉(如腹肉外斜肌,髂肋肌)便处在出槽的状态下。所以真正要个好腰,肋骨到腰的肌肉必须是对的,而对的肌肉就是「缩进去」的肌肉,从两脇往腰摸,肌肉是内陷柔软的,如果外张凸出便是不对的。听过有些病人说「酥腰」(台语)-腰跑掉了,这是肌肉通通都摊一坨在外面,因为上面的肋骨已经歪掉绷斜卡住了,肋骨没有办法正常的收缩,肌肉排列不对才缩不进来。肋骨之间的互动对的时候,腰上方肌群应该要缩进肚子裡摸不到的。若医生没有藉着调开肋骨,让这些肌肉缩回去的时候,骨盘无论怎麽调,可能只是动态增加,变得比较好用好动,要改型是做不到的,用一用就垮掉了。

从中轴到四肢 -- 调下身

退化性关节炎造成的下肢疼痛像膝盖、脚跟等的治疗,得从膑骨谈起。髌骨位置是肌肉所决定的,所以一定是整个骨架位置出问题,两侧肌肉收缩张力不一样,髌骨才会移位。西医有所谓的「髌骨软化症」,其实是四头肌内外两侧张力收缩不对称,把膑骨拉歪,这时只要想办法整平骨架两侧状态,让四头肌回去即可复原。又四头肌回不去一定是上头股骨跟肠骨相对位置改变,四头肌才会收缩失衡。而腰大肌是从嵴柱中央接到腰的内侧缘的,某种程度来说股骨是为中轴所固定着的:骨盘若是歪斜,附着在骨盘上的肌肉如前方从髂骨前上挤嵴接下来的股直肌,或者是后面从坐骨结节下来的的股二头肌,它们的长度会改变,可是中轴腰大肌的长度距离却是不变的,当发生偏转的时候这两条肌肉收缩的长度及张力发生改变,髌骨或下面的胫骨会便会发生位移,产生膝盖收缩的障碍,同时胫骨跟股骨之间的垂直受力的方向也改变,这是退化性关节炎的根本原因。

软骨磨损并不是因为使用过多或年龄,而是受力不平整,单侧压力造成的。我爷爷种田到九十多岁了,膝盖还是好得不得了,每天去爬山。因为他的中轴受力是对的,膝盖就不会发生问题。所以要治疗退化性关节炎所引起的疼痛,只要把受力结构挪对,在还没有坏到不能回去的时候调整骨盘,会发现关节肿胀与疼痛是会快速消除的。

中轴的变化常是周边疼痛重要的原因。若中轴改变,嵴柱旋转骨盘歪斜肋骨接出至肩带或者是腰上接下来到腿部的肌肉,其张力没有回复的话,很多疼痛消不掉,足底筋膜炎就是如此。正常人的足底脂肪垫受力正确,摸不到跟骨的那个「跟」和凸起的稜角;但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足跟脂肪垫裡可以摸到尖尖的角。这时医生该要顺着跟骨偏斜的角度找到腓肠肌不正常的张力,判别到底是内侧还是外侧收缩过度把跟骨拉歪。患者膝后股二头肌附着的地方一定是绷紧的,有一条稜线在那里,是因为骨盘歪斜,股二头肌张力增加,才把腿受力系统拉歪,其中ㄧ侧腓肠肌才张力变大的。

我的老师判别膝盖位置是对的还是不对时,通常不会去摸关节,只要摸到股二头肌绷着卡在那裡,便认定膝盖是不对的,亦指受力系统是不对的。这情况如果伴随脚踝或足跟疼痛,通常很难解决,必须要先挪对受力系统,才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又如反覆的脚踝痛难癒、脚踝扭伤、蹲下脚就痛、等,也与足跟痛有共同原因。脚踝扭伤通常是外踝痛,因为腓骨比较长,所以扭伤容易在外踝,内踝扭伤较少见。外踝扭伤时,外侧下方的腓骨与跟骨或距骨之间的韧带会受伤,而有些人受伤是肿在胫、腓骨之间,脚踝附近反而不痛的。踝上胫、腓骨之间的韧带扭挫伤,有部分病例是虽肿在外侧但是痛在脚踝内侧:或许一开始是外踝比较痛,外踝好点后又痛在内侧,究其原因,都是上面的骨盘歪了,受力偏斜后引起腓肠肌内侧的张力过大,才会痛在内侧头。同时胫骨发生偏旋了让胫腓骨打开了,胫、腓骨间的韧带才会肿起来,是肿在踝的上面而不是在外踝下。内踝的痛若没有调整骨盘的受力状态位置,其实是好不了的,表现出蹲下去就会痛,无法完全蹲到底。

当年我师父告诉我,伤科治疗开门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肩胛骨退开,肩胛骨鬆解开,肩带上的肌肉才不会影响中轴,牵拉肋骨。至少把被动出槽的筋先解开,让肩带到肋骨的肌肉鬆解开来,这时单独处理某个局部的胸椎或腰椎的疼痛,才有意义。此外,肩带的张力鬆解,才能调整嵴柱上比较明显的错位。要改善长远的腰痠背痛,没有把整个系统解开重组是做不到的。

所以要解开一个久年的网球肘痛、膏肓裡痛、或是肩颈脖子痛之类,必须恢复胸椎的动态(可动性),就是可滑动与前后转折的动态。胸椎陷住不可动时,上述疼痛都不太容易善了。即使暂时缓解了,一个用力动作或疲累,症状就全都跑出来。要彻底解决,只有把胸椎的动态能彻底做出来,让胸椎体间互动正确才能够改变。

进一步谈尺桡骨的调整:仅调开尺桡骨,有时肌肉系统还是无法鬆开,因为肋骨不对绷着,胛骨便不能平整贴附,而产生或上或下的翻旋。而网球肘就是因为第一、二肋骨凸出顶着让胛骨下滑,二头肌的张力增加,产生网球肘。 若是胸椎在背部向后凸此时出弧度增加,加上背部的肌肉也较紧绷,肩胛骨会顺着稜线往上滑,三头肌的张力于是增加,牵引尺侧形成高尔夫球肘。有些病人牵摩托车,或是跌倒一撑,受伤以后手就伸不直弯不起来,这类病人一摸常常是第四五肋骨附近凸起翻旋错位;再请患者双手搭肩低头,摸胛骨内侧的稜线,也有很明显错位紧绷。这种肋骨错位按压不见得会痛,因为是下面的前锯肌紧绷着,把它拉错位了,连带的尺骨跟肱骨之间也错位,三头肌没有办法放鬆卡回原来的槽,肘便不能完全伸屈。

最有效的治疗就是请患者反手手背放在头顶上面,腋下打开,用针找到硬的筋结扎进去。此法针对急性效果很好,三头肌鬆开后肋骨回去了手就可以动,活动角度立刻就可以接近正常;慢性的( 一两个月以后才就医)效果较差,因为肋骨错位筋膜会重组,系统变形卡死了。有个同道告诉我:「学长你说的是真的,我碰到一个手弯不起来的,我搞了两次不行,你跟我说要调肋骨,我就将他的肋骨调进去,他的手忽然就好了。」

知道病因,很多疼痛并不只是单纯局部的问题。例如说皮肤破皮有没有好不了的。除非有糖尿病,或一天到晚会去拉扯伤口,才会好不起来。同样的单纯的一条肌肉受伤,而整个肌群收缩状态没有改变,这条肌肉受的伤是不会因此形成筋结绷着回不去的,因为一条肌肉的收

缩状态不能违反肌群的收缩状态而运作。肌肉受伤回不去,都是由所谓的「错位的共构」所造成。通常都会有同时两个收缩状态不一样的张力,互相牵制形成共构,才会回不去。 一个结构还有所谓的「来去」,一根骨头的对外关係不是只有往下,往上跟中轴相连的位置如果不对,它一样是不对的。从此观念出发,来谈谈网球肘的触诊:要摸到桡骨歪了,依解剖上的关联知道是二头肌张力增加,翻旋绷着了,然后要摸到肱骨、胛骨相对位置错了。攀缘而上,发现肋骨卡住了,而常可摸到颈椎接到肋骨的前、中斜角肌绷着,卡在那里紧紧的。如果斜方肌、岗上肌是鬆的,摸到的肩胛骨位置就是对的;肩胛骨如果翻旋,不管是往上或往下跑,接在上面的斜方肌总是会被拉偏,不是往这边翻就是那边翻。肩胛岗上的肌肉肌腱充满张力紧绷着、凸着、肿肿硬硬,压着就痛。这些临床症状都表示胛骨位置不对,医师必须想办法解决肩胛骨的移位。

而肩胛骨位置不对通常是被肋骨顶歪的。肩胛骨单纯的贴在肋骨上面,如果位置不对就只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肩带的肌肉收缩过度把它拉偏斜掉了,还有就是胸椎及肋骨的位置不对把它卡着。若胸椎肋骨的位置是对的,没有理由手臂的肌肉「发炎」(指网球肘)好不了,其中一定有错位的共构,否则一般情况不需矫正,单纯休息都会好,为什麽网球肘休息个三个月半年还是用力就痛,无法完全彻底的修复?唯一的答桉就是结构系统已经不对了-中轴上段不对。所以先要解开中轴的张力,必须让肩带肌群鬆解回来。所以网球肘或高尔夫球肘如果三个月、一年好不了,不要再去调手肘了,要用系统观念解决问题,网球肘要找上段的肋骨,高尔夫球肘要找下段的肋骨

前述一条筋、肌腱或肌肉如果收缩状态的改变,会产生立体形状的偏旋,就如身上类似衣服皱褶的现象,处理的方法就是把肌腱肌肉翻平,这工作在横向推拿时可以完成一部份;从凸面(肌肉隆起的ㄧ面,如海浪卷向陆地时,海的那ㄧ侧,临陆地的ㄧ侧则是凹面),往前推拨的时候,事实上都没有阻力,到转折棱线的时候忽然它就「空掉」,就没有东西了;可是若从凹面往前推,推的时候阻力张力却随而增加,若继续再推,到「衣服」被推平了的时候,这张力忽然随着肌肉的跳动松解而消失掉。在还原一条筋的时候,某种程度就是依着这个意象。所以如果用直接横拨让筋回去,须顺着有阻力的方向去推,用手紧密的贴着肌肉,用脚腰与身体的力量顺顺的带动,这时候手是不需要用力的,不会影响手的触觉,这是一个方法。

另外,用横向推拨的方式,若是带动的肌肉够多的时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条肌肉的收缩,不会违反一个肌群的收缩模式。如果一条肌肉收缩偏斜旋转是朝某个方向,通常可见整组肌群朝同样的方向偏倒),意指若用手推拨得够深远,通常整个肌群可以一起回去。

若肌肉产生了翻旋,我们可以借着骨头调筋。所以基本手法都是在整骨,借着骨头的带引把肌肉带平。具体来说,譬如屈肌:手屈肌都会有一个张力,让手往pronation方向(往下翻盖的方向)偏旋进来;所以若把手心朝上双手摊开,摊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这肌肉及其转折是可以被「摊平」的(然亦不能过头,否则另外一头会翘起来);摊到两侧张力都平整的状态下,再给一个牵引力量,到肌肉能够承受的极限(肌肉伸展到一定的程度时会感觉到痛,发出疼痛警讯,如前述)。一旦本体受器刺激强度超过门坎,肌肉会开始收缩以保护自己。这收缩在两侧张力平均的状态中,能打开肌肉中的筋结,收缩两侧的张力于是平衡,这条肌肉甚至整个肌群在姿势放松的时候就回去了。基本上所有的肌肉会回去的原因在此,所有还原肌肉状态的手法基本上都是此法的变型。知道这道理,就会了解横向推拨推平肌肉的手法不能

太快,胡乱搓揉无法让肌肉回去。要顺着张力慢慢带平,同时再往下压一点点。推得够深,整个肌群便会回去。

深入的解释「用骨头带引」、「以骨调筋」的意义,必须要先说明筋的主动与被动出槽的异同之处。一条出槽的筋(主动出槽)把骨架带歪后,骨架某种程度是歪斜的。当骨架在歪斜的情况下使力,出槽肌肉没办法放松回去,其它的肌肉在不是正常角度的使用下,也会跟着产生些微不正常的收缩,所以整个肌群张力都增加了。这种跟着骨架歪斜而张力增加的肌肉,通常称为「被动出槽的筋」。

譬如,有些腰肌完全不能动的,或胸椎完全摊不开(不能因扩胸而使胸椎往前陷入)的病人,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髂腰肌及腰大肌收缩张力太大,这跟穿高跟鞋及怀孕的过程中肌肉被挤伤有关,或者是外伤-骨盘撞歪受伤,导致两边不对称不平整,肌肉收缩张力改变而绷着。有时候我会扎髂腰肌及腰大肌,这两个地方是我针灸很常用的地方,是影响身体结构很重要的肌群。在扎的时候,肌肉深的地方摸不到,该如何知道肌肉回去了没有?方法是摸着外面的阔筋膜张肌。在深层肌肉松开时,阔筋膜张肌(被动出槽)会跟着填平回去。阔筋膜张肌歪久了有些会像钢丝一样绷着,可知被动出槽的筋也可以是非常硬的,虽然只是被其它主动出槽带歪的。

当大量的筋因为被动出槽而绷紧时,肌肉要摊开还原有时候是困难的,在拨动拉开时,骨架有时候也是不易打开的。 循以下程序可消除这障碍:

在调整关节的时候,会有「打开关节」的动作,把关节先松解,先消除其上被动出槽筋的张力,让关节压力消失,才有办法引动骨头,把被动出槽的肌肉摊开到极限后,顺着筋膜整个牵引回去,才能真正还原骨头,这时调开的就不是只有单一的关节。有时是一整个系统条件配合的情况下可以让整个肌群一起回去,单单处理一条肌肉的时候,不见得能调动肌群。

应用以骨调筋的概念调尺桡骨,如果患者上臂夹紧体壁,只伸出手肘,这尺桡骨是绝对不可能调开的。必须要把肩膀放松伸展开来,甚至是在微微外展、二三头肌的张力消失情况下,才有可能完全调开尺桡骨的关节。不能有往前往后的翻旋,以及任何筋膜张力的增加。如此骨头方可完全平整的跳回去。所以调正确了以后,伸肌的肌群通常会跟着回正位。调脚踝一样,接在跟骨上面的肌肉有两条-比目鱼及腓肠肌;腓肠肌是接在股骨上的,由股骨往下的张力没有消失,膝盖没有完全松开来的时候,要想调整跟骨、距骨以至骰骨,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跟骨没有办法滑动,所以足弓打不开,结构打不开。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诊所让患者坐着脚伸直跨在一个凹型支架上,然后就推着脚踝,这基本上是没有用的(脚直绷着时,两个腓肠肌绷紧拉直,因为跟骨被牵引着,上下系统也无法连贯松解,脚踝不论怎么推动,筋膜系统没办法松解开,通常只会愈调愈痛)。让患者坐下,膝盖弯曲,拿个小椅子把脚稍微垫高一点施术者低头弯腰下去处理才是可行的,但是若肌肉翻旋的角度很大的时候,坐着调整还是不行。脚踝要做真正的调整,要连膝盖、胫骨的肌肉一起翻旋回去,回归正确的受力系统。最正确的做法是病患须躺着,没有躺着整个腿骨系统调不开

[针灸] 論針灸與筋膜的關係——林两传医师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