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两传与康拜玉手法精髓

感谢台湾谢兄的资料,以下的文字整合林两传老师的两篇文章,并修改了文章标题,特此注明。

在触诊能力的发展有几个阶段, 第一是必须真正摸到「骨 位」。要摸到关节骨头的错缝,知道这不对之处的韧带肌腱发生转折,张力不对。这过程若摸得不请楚,应当先练习两侧对称摸;还不清楚就要问患者「会痛吗? 」。若有错位,触压一定就会痛,因为肌腱韧带张力增加,本体受器受到牵引阈值降低,轻轻触压就容易超过阈质产生疼痛。像歪斜的胸椎,如果压它不会痛的话,表示上面的肌腱韧带还能承受活动张力,表示胸椎没有错位,只是系统歪斜,并未真正错缝被挤歪。所以刚开始学习触诊时需要问病人,觉得歪歪的就问会不会痛,慢慢的会感觉到「痛」与「不痛」的差别并不在骨头是歪的还是正的,而是上面薄薄的软组织的张力。 第二要摸的是筋。一个骨头回不去一定是有筋出槽绷着,医生当然要摸出到底是哪一条肌肉,甚至哪一条「闯祸」肌肉上面真正绷着的肌纤维,而不是整条肌肉需连那小小的肌束都要摸到,一个网球肘可能只是两条小小的肌纤维绷着,回不去就会非常的痛。寻找的模式是从疼痛点开始,在脚踝或者是膝盖、肩膀、手肘上练习顺着关节走,找到那条肌肉,而且一定要找到那条肌肉上绷紧的肌束、即因肌肉收缩而多出来的肌膜与多出来成小小蘘状的腱鞘。能够清楚的找过,就会发现你对肌肉状况清楚了。最后只要手搭在皮肤上就可以「看到」下面肌肉的走向。

第三要摸肌群的走向。包括肌肉歪斜的方向、筋膜的张力大小、整体张力的动态,朝向哪边收紧。等于手当作眼睛用。当慢慢学会感觉软组织张力变化的时候,就可以真正进入触诊的殿堂,那时的触诊才开始是有意义的,可以知道软组织张力的偏斜方向。就像一块布、一件衣服一样,如果由一个角度轻拉住,虽然看起来平平的,摸起来也是,可是若与其它无张力松软的地方比较,可以察觉衣服上轻微的拉力及其方向。仔细摸,筋膜其拉力也是有方向性的:垂直着张力的方向拨。会发现一个方向摸过来是顺的,另一个方向反回去就顶着不断的皱褶,跟上述牵拉着的布是一样的。这感觉要慢慢练出来,由粗而细,由浅而深。

所谓的精确,是在触诊一个骨错缝筋出槽时,只要细致到摸到单一个小点、小圆块,便能搜集到筋膜张力的大小和转折的角度方向。要达到这境地是不能用指尖去摸的,必须用指腹、整排手指或整个手掌贴着。因为指尖是一个点而指腹是一个面,用指腹摸关节面,才会知道骨头关节相对位置或上面附着肌腱韧带的张力走向,也才得以慢慢累积出状态、动态、走向之类的灵敏度,找出结构张力牵扯的来源。若惯用指尖只是真的触诊,无论多少个点,都没有办法直接堆砌出面的起伏状态的。

例如要摸整排肋骨,不要用指尖摸一根一根骨头,因为摸这里也凸凸的,摸那里也凸凸的,摸完以后到底无法明确知道整个不平整的形,其张力来源为何。;是胸大肌的张力比较大,还是因为肚子胀气顶上来;肋骨内侧的张力比较大还是外侧缘的张力比较大。必须用手指腹、整个指节、整排手指或整个手掌触摸,才能知道一个结构张力牵扯来源与来去变化的由来。也就是要用整个手的面去感觉它的「态势」。

触诊过程中不仅要摸到肌群的走向,肌膜张力对还是不对,重要的是还要知道「动态」对还是不对。如有ㄧ病患,肩膀抬起来会痛,并伴随着有头痛,痛了三个月,把胸椎肋骨调开,肩膀痛通常一次就好多了,可是患者还残留一些痛,这表示还

有一两 根肋骨或者是附着的肌肉没有回去。这时要找出那条肋骨,有时不太容易摸出来,因为肋骨跟肋骨间已经被解开了,要用动态才能知道。要转动肩臂及援助胸椎,才能觉知在动态中到底哪一两根肋骨被黏住,没法跟着其它的肋骨动开,然后顺着肋骨去找到有问题的肌肉。 调腰某些层面也依赖动态。这得先从肢端的调整谈起。我们身上的筋膜系统在几个地方常会「锁住」:一是足弓,一是手腕。弓与腕是拱桥式的结构,调整拱桥式的结构从凸面挤压是回不去的,必得从拱桥的凹面由下往上顶,结构顶开后,很容易整平归位。常看医生调手腕是哪里凸起来就把它挤回去,这是会受伤的。从下面往上顶把拱桥的曲度加大,这关节就回去了。足背也是一样,不要看骰骨、束骨或是楔状骨凸起来,便要把它压回去,这只会把韧带压坏。若从下面把足弓整个拱起来,关节很容易就被挤开了,开了以后对位放回去就好。距骨同理,稍微顶开跟、距骨的关节把肌肉稍微松开,肌肉收缩对就跳回去了。切不要学大陆传回来的米字调整法,左上右下前后左右摇,若拉轻点把上下肌肉带松的话还好,拉得越用力伤得愈重。

骨头对的时候肌肉会跟着弹回去,肌肉带对骨头也会跟着回去,这两者是很明显直接互动的。检查足弓对还是不对,有时候要去挤它,手指头放在患者足弓下面轻轻的挤压弯动一下,整个足弓应该呈现完全平整的弧形。当足弓弧形动不了时,若没有将足弓动态打开,跟骨距骨就不能动;跟骨受力方向卡住无法改变的时候,调腰是没有用的。因为足一踩地,腰又顺着歪回去了。 要想知道足弓打开没,骨错缝筋出槽的概念在此用不上,因为跟骨是不易滑动的。因为摸不出来,系统对还是不对必须依着骨头的动态决定,也必须在骨头动态是对的时候整体才能够滑动重组。所以要改变腰的曲度受力,得先把足弓打开,挪出跟骨动态。

做触诊时如果能将骨位、出槽的筋、整个肌群、筋膜张力的走向以至于整体结构的正确性都能够摸清楚时,不见得完全需要用伤科方式处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问题都可以用针解决。用针可以改变筋膜的张力、单一条肌膜的张力,甚至整个肌群收缩的方式,有效减轻症状到患者以为自己好了。这是触诊的重要。

关于伤科触诊的练习体会:

1、熟悉人体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联:多看看人体的骨架、肌肉,熟知每处骨骼的形态及附着肌肉,肌肉走向,起止部位,功能,深筋膜的包裹走行,然后,在人身体上练习时,搭手便知手下是何组织,功能形态,有此基础,方可事半功倍。

2、手部触诊敏感度的练习:就像练习脉诊一样,手的敏感度在触诊之中非常重要,平时可以多尝试轻摸衣服皱折,摸桌椅棱角,摸麻将,摸正常人体骨架、肌肉、韧带,遇到病人,先静心去摸一摸,触诊是功夫,需要积累,需要反复体验和印证,才能逐步提高。

3、心手相合:在触诊时,首先要明白手下是组织,是何形态,可以先试着慢慢从身体一个个关节肌肉触起,就像林师所言,问和触诊结合起来,并可两侧对照细细体会不同,渐渐活动患处,体会动中异感,心里去想,异感为何问题,此问题会有何症状,会牵连到何处,问病人验证,反反复复如此练习,逐渐可以以手当眼,一摸便知流转,形成完整体系。

4、知常达变:触诊要知组织常态,并要牢记于心、牢记于手,一旦临证,方能清楚手下异常,对异常病态组织的触诊学习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只软组织的疾患,在正骨心法要旨里面就有筋强、筋柔、筋歪、筋正、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之不同,没有老师,只有多练多悟,反复验证。

5、结合习练太极拳:以前伤科医生,多从武林出身,多年习武,对人体骨架形态认知程度

非常高,太极拳的习练,一方面可以增强手部的敏感度,提高触诊的准确率,另一方面,可以让医者从内入手,了解人体结构运动规律,久习可以改善自身结构功能,再者,太极的强身作用对于每一个伤科医师来说,非常有用。医武是相通的。

6、从骨入手,逐步贯穿全身:很多同道学会整脊就停步不前,甚为遗憾,一个手摸心会,难住了多少伤科学子,无师可传,只有靠自己的苦苦求索,在谢兄转载的林林两传老师文章“论伤科学习的次第”里面,讲述了林师的发展经历,路还很远,不能只是满足于“咔嚓、咔嚓”的响声,手法医学,需要同道的共同努力

关于对伤科触诊的认识,不再开新帖,都在这个帖子里共同探讨学习,欢迎大家多来指导:

脊柱骨性移位的触诊,一点心得,很浅薄,奉献给大家:

1、挡手效应:常用于脊柱棘突的触诊,可以试想触摸一串佛珠,如果有其中一个偏移,在触诊移动的过程中,就会很明显的感觉到由顺滑过度有阻挡的感觉,此即为挡手效应,一般在棘突挡手侧会有压痛,棘突向挡手侧偏歪。常用于颈椎的横突触诊、胸椎和腰椎的棘突触诊。

2、饱满感或突起感:主要用于颈椎后关节突和胸椎横突的触诊,正常情况下,颈椎后关节突和胸椎横突后方两侧对称,手下平滑无突起,异常时,由上而下触诊会发现,局部会有明显高起顶手的现象,有压痛,结合病人症状和X光片即可确诊。

3、棱角:正常的骨骼都有棱角,但是,由于正常骨骼上面覆盖软组织,棱角较为平滑,在骨骼移位时,患处的棱角明显顶手不光滑,此处多是移位所在。 4、可以结合活动患处,触诊的感觉会更加明显。

身法

伤科的传习有个问题-太强调「手法」。实际上,手法的根本是「身法」。手法的定义是解决患者病痛的相应方法,例如「扳」、「顶」、「推」与「拿」诸法;身法则是操作手法之时,医者该用何种身体的形来发力,以顺畅的施行手法,讲究的是施术者身体各部的位置与状态。探究身法还有个要点:施术者如何

避免受伤,这重要性其实是凌驾一切的。

伤科医师身体的问题(病痛)很多是比患者严重的!操作的时候不讲究身法,会在医师的身上留下许多后遗症,所谓「杀敌一千,自损五百」。我从与通霄师父学习后,手法便日趋轻巧。因为见到许多伤科老前辈做得浑身是伤,亦有前辈患心脏病过世,大概都是不讲求身法之故。早先伤科师傅都有习武的底子,深明力量的收发,不会留力在身上,承受反作用力的伤害。但这些透过习武与大量实做而来的体验与经验,一方面难以用文字叙述,一方面早期少有读书人投身伤科,因此也少有数据保留下来。现代医生一不习武,二无传承,这使不讲求身法造成的伤害更形剧烈!

鉴于此,身法是在今天说明伤科手法前,必须要详述的,也希望在座各位伤科先进牢记。下列讲述松背的身法要领。

伤科的处置依着医师的习惯,患者或坐或躺,但医师基本上是站着的。站时身体要松,施力时—例如推的动作,从患者身上回传的反作用力是由左右脚承受,如此医师身上的诸关节才不会承受力道。要其言便是太极拳的「沉肩坠肘」。任何的耸肩或绷紧动作都会导致反作用

力留在关节,造成轻微伤害,积久便出问题。大致上的做法:如果是「铁板烧」的动作,在下压时切记勿施蛮力,膝盖与腰要松,身形顺着跟下去;或是「膝顶法」,不要将患者的手臂拉太紧,否则医师的上身会因此承受力量;将身形下沉引力向下,无使身体受力。扳腰时不要将力量留在自身腰部,扳时身形随着「垮」下,将力量泄到足底。

除了沉肩坠肘以外,要注意脚步站稳。站稳才能让身体松开,即所谓「气沉涌泉」。站稳的脚创造出一个支点,力量才能泄到脚底,身体也才能松开。通常发力的手与脚是同边的(左手施力则左足在前),如此回返的力量才能经由对称劲泄到另一只脚。例如松背(患者俯卧)往前推时,由左足发力,医师的身体呈一弧型拱起(身体至此皆未承受力量),力量则泄到未发力一侧的脚底。总结上述为三个要领:脚要站稳、沉肩坠肘、以及发力时同手同脚。 又患者坐姿时引其手臂,此时又当以后脚受力(可以不用同手同脚),若用前脚受力则诸力拮抗,身形便「死」。这抽象的叙述需要慢慢体会。 松背

我的治疗从松背开始。松背是治疗的前奏,也是是还原病人健康的基本步骤。例如网球肘的成因是肱、胛骨对位不确,胸椎为肌肉牵扯而偏离,肋骨翻旋,因此非得将全身系统从脚到背松解还原,才能有效处理局部问题,做精细的操作与调整,而真正在肘上处理的时间常不及百分之五。这种兼及全身系统治疗的模式,不只可以巩固疗效,对全身杂病,久治不愈的患者,尤其重要。

松背若能彻底,约可完成一半的治疗,病人也一次会有一次的进步。从颈椎、胸腰间肌肉、胸肋关节到肠荐关节,都可借着摇动而松解归位。曾有位学弟的太太落枕,我花了十几分钟为其松背,起来还没治疗,落枕已经好了。

松背主要达成两个目:松解肌肉与摇开关节。其要领还是在上述的身法:沉、缓、深,顺畅而不留力。同手同脚,全身松缓而力量受在后脚。对称劲在用时要以不发力之手当支点,所以当双手并用灵活操作,也最好将两手练到同等灵活易使,虽然不容易,却可让手腕、肘到肩,没有一个地方承受反作用力。 拨法:

松背依照处置的目的,可有多种手法,拨法用在筋出槽的情形下,找出肌肉翻旋的方向,从凹面向凸面将肌肉拨开。拨时并非在单点施压,而是翻动整条(群)肌肉,直到肌肉平整无凹面时(肌肉与肌肉间则摸不到界线),给予少许牵引力量,出槽的筋自能翻回。若将僵硬的筋结当成面团,揉之欲其软,虽然会暂时软些,但筋结永远在。

俯卧的姿势因为容易左右翻滚摇动,行拨法的效果比坐姿好得多。手搭在患者背上,找到肌肉翻旋的地方,就去拨动它。若医者站在患者左侧,则时而拨左,时而拨右,小腿、大腿、臀部与背的肌肉都可,灵活用之。这摇,其实就是将肌肉翻带到一定的程度(未施力的一手固定一端,目的是将肌肉扯匀,若少了这手,肌肉随着患者身体滚动,是拨不开的),肌肉就会自己松开。此 时 医师当全身松弛,勿用肩膀的力量去顶、推。 摇法:其下须影片配合方能理解,故删除

中轴与四周的骨架关係密切,也互相影响

。如胸椎歪了,有很多原因,一种可能是因为过度使用胸大肌,前锯肌而使得该肌肉张力增加。前锯肌本来呈扇形分布,如果肌肉绷紧,就跟扇子一样会稍微鼓起来,牵动肋骨使得胸椎也鼓起来。此时可以摸到肋骨一根根突起(我们的整排肋骨其实是平整圆滑的,不管从胸前摸,或两手抱胸低头,从肩胛骨内侧摸,皆是如此)。嵴椎是一个双S的曲线,从颈椎到胸椎第四节往前凸,到背中间才凸向后,如果肋骨被拉旋顶出来时,正常的胸椎会跟着被引

联系客服:779662525#qq.com(#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