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导流底孔、放空底孔、表孔等水道过流面抗冲耐磨混凝土应连续均匀上升,避免长间歇。
(3) 其余参照本技术要求10.3条执行。
8.4 抗冲耐磨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要求
抗冲耐磨混凝土表面平整度要求见本技术要求14.2条。
9、微膨胀混凝土浇筑
9.1 说明
(3) 施工单位应遵循DL/T5150-2001有关规定进行配合比设计,满足混凝土主要设计指标(见表1)、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率和均质性指标、混凝土生产质量水平(见表16)和施工和易性要求。通过试验确定微膨胀混凝土的水泥品种、膨胀剂及掺入方式,试验成果报送监理工程师。
9.2 拌和
微膨胀混凝土的投料顺序、搅拌时间应通过试验确定,搅拌时间应较普通混凝土规定的搅拌时间延长,确保微膨胀混凝土拌和均匀。
9.3 运输、浇筑和养护
(1) 微膨胀混凝土采用混凝土搅拌车运输,应縮短运输时间,运输过程应避免拌和物离析。
(2) 微膨胀混凝土的浇筑应保证微膨胀混凝土的均匀性和连续性,在一个规定连续浇筑的区域内,浇筑施工过程中不得中断。拌和料从搅拌机卸出到浇筑完毕所需时间不宜超过90分钟。在浇筑过程中严禁加水。
10、混凝土温度控制设计标准
10.1 分缝分块
大坝溢流坝段横缝间距为24m,两岸非溢流坝段横缝间距一般为20m,大坝拱冠底部厚50.28m,最大拱端厚为58.43m。具体分缝分块尺寸以施工详图为准。
10.2 设计允许最高温度
10.2.1坝体设计允许最高温度见表12。对于老混凝土约束区和陡坡、填塘部位,可参照上述基础约束区混凝土的标准或适当加严执行。
表12 坝体设计允许最高温度 单位:℃
部 位 基础强约束区 溢流坝段 基础弱约束区 非约束区 非溢流坝段 基础强约束区 ##1~5、24~27 基础弱约束区 非约束区 非溢流坝段 基础强约束区 ##6~10、18~23 基础弱约束区 非约束区 12~2月 3、11月 4、10月 24 27 29~30 24 27 30 24 27 30 25 28 32 25 28 32 25 28 32 25 28 29~30 25 28 32 25 28 32 5、9月 29~30 32 33 32 34 34 29~30 32 33 6~8月 29~30 32 36 32 35 38 29~30 32 38 注:①基础强约束区为建基面以上0~0.2L,基础弱约束区为建基面以上0.2~0.4L,其中L为浇 筑块长边尺寸。
②重要部位采用下限值。
水垫塘及其它设计允许最高温度见表13。
表13 水垫塘及其它设计允许最高温度 单位:℃
部 位 水垫塘 护坡、预挖坑等 12~2 25 24~26 3、11 28 29 4、10 32 32 5、9 33 34 6~8 35 36 10.2.2 上下层温差控制:当下层混凝土龄期超过28天成为老混凝土时,其上层混凝土应控制上、下层温差,对连续上升坝体且高度大于0.5L(浇筑块长边尺寸)时,允许老混凝土面上下各L/4范围内上层最高平均温度与新混凝土开始浇筑下层实际平均温度之差为17℃;浇筑块侧面长期暴露时,或上层混凝土高度小于0.5L或非连续上升时应加严上下层温差控制。
10.2.3大坝混凝土施工需采取必要的温控措施,使块体实际出现的最高温度不超过块体设计允许最高温度。其有效措施包括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和减少胶凝材料水化热温升等。
10.2.4在高温季节或较高温季节浇筑混凝土时,应采用预冷混凝土浇筑。主体建筑物基础约束区四级配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得超过12~14℃(相应出机口温度应达到7℃);脱离基础约束区四级配混凝土浇筑温度不得超过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