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1.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年龄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教学准备:
1. 学生的准备:观察身边的幼儿; 收集幼儿心理特点的有关资料;去幼儿园观察
小、中、大班幼儿的心理表现
2. 教师的准备:学前心理学的案例;幼儿活动录像片段;心理研究资料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资料收集法;
知识拓展法;实验室观察法
教学课时:8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
(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
【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
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观点总结:
1. 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 2.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1.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1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2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
2.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出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
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3.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 同时,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出来的过程。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基础;
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即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
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辨证统一的。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但幼儿初期仍保留直观行动思维的特征,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儿童心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在:
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 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
【案例分析】在长沙生活的孩子,有的在5岁时既可以说长沙话,也可以学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长沙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长沙话。这是为什么?(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
这个问题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据认为,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
或“关键年龄”。
以后,人们又把这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应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0- 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1-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10岁以前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错过这个时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
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案例分析】儿童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很不稳,摇摇晃晃的,但却坚持要自己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成人的指挥。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有位爸爸描述他儿子3岁时发生的一件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位爸爸工作很忙,他特地在下班后去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叫他自己玩。爸爸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了洗澡水,喊他洗澡。可是连喊三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爸爸给他讲道理,他竟说:“我没空!”积习专心摆弄玩具,对爸爸的耐心结实不予理睬。爸爸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抱过来,按入浴池。可是,趁爸爸去那浴皂当儿,孩子跑掉了。爸爸气不过,一时按捺不住自己,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爸爸心里也很不愉快。一般来说,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不是好孩子。”7岁左右儿童也常常出现心理平衡失调现象,情绪不稳定。
问题讨论:学前儿童的危机期主要出现在哪些年龄阶段?(1岁、3岁和7岁)有什么样的表现?(行为、情绪和言语的否定和抗拒)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不适应)怎么办?(正确引导,化解危机或消除危机)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
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早,有的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也称作“年龄阶段”。需要说明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