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进程,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d、研究性大学、州立大学、专门大学的出现。1876 年创办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美国第一所现代化大学,以学术研究为主,首创研究生院,为以后的大学提供了模式。1802 年美国军事学院“西点军校”是一所培养军事和工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1818 弗吉尼亚大学成立,是美国公认的第一所州立大学。e、初级学院的兴起。19世纪90年代,芝加哥大学将一二年级列为独立部分, 后发展成一种独立的高校,成为初级学院的雏形。这类学校在州或州以下的市、县设立,学制两年,属于专科性质,受到社会的欢迎。
初级学院运动:兴起的原因:中学毕业生升学压力增大,四年制大学年限长,费用高,不利于吸收更多的高中毕业生,引发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设想。1892年芝加哥大学哈珀校长首次提出初级学院的设想。特点:(1)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教授比高中稍广一些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2)由地方社区以及私人团体和教会开办,费用低;(3)学生就近入学,可以走读,无年龄限制和入学考试;(4)课程设置多样,办学形式灵活,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就业,也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评价:是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产物,适应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构成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层次。 (3)20世纪的美国教育 1.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1906年,美国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促进会”,普里切特担任主席,其的是制定一部对全国职业教育提供财政补助的法律。 (2)《史密斯—休斯法案》
为了提高工人的技术和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休斯法案》,主要内容:①由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发展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②联邦政府与州合作,提供职业教育的师资培训;③在公立学校中设立职业科,使传统的专为升学服务的中学改为兼具升学和就业的综合中学。评价:该法案的颁布,对美国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使普通教育开始转向升学和就业双重目标,加强了普通教育和社会的联系,加强了普通教育的实用因素。同时,它为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此,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再是一种行业的自发行为,而是一种联邦与州合作、共建的政府行为。
2.中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A、《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选择题)
1918年,美国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的报告,指出美国教育的指导原则是民主观念的原则;中等教育的目标是健康、掌握基本的方法、高尚的家庭成员、职业、公民资格、适宜地使用闲暇、道德品格;改组学制,建立一个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衔接的学校系统,奠定了六三三学制和综合中学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学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对美国20世纪前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B、“八年研究”计划(选择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高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升学和就业的矛盾。1930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了“大学与中学关系委员会”,研究大学与中学的关系问题。委员会制定了一项为期八年(1933—1941)的大规模的高中教育改革实验研究计划,即“八年研究”计划。参加实验研究的是从全国推荐的200所中学中选出的30所中学,故实验也称“三十校实验”。主要特点:参与实验的学校面广,有代表性;实验研究以进步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实验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实验研究主要围绕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课程和方法等方面,揭示了中等教育的许多问题,对美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3.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改革——国防教育法(考过,略看)
国际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升空引发美国朝野震惊,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国内背景:20世纪50年代,美国教育质量差招致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a、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新三艺)的教学; b、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提高师资水平;c、加强职业技术教育;d、强调天才教育;e、增拨大量教育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评价:《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该法案冠以“国防”二字足以说明美国当局对这次改革十分重视,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4.60年代的教育改革(选择题)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教育改革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二是继续改善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三是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A、60年代,美国通过了改革中小学课程的报告。基本思想: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B、1965年,为了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的问题,美国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主要内容:提出了中小学各自的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好基础,使他们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技能,扩大知识范围,同时学会钻研科学的办法);要求政府拨巨款奖励推动黑人、白人学生合校的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和帮助政策。
C、60年代颁布《高等教育设施法》、《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修正案》。 5.70年代的教育改革:生计教育和返回基础(选择题)
在70年代美国教育暴露出一些新的弊端,主要是中小学校学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普通教育缺乏基础训练。(1)生计教育是由马兰倡导的一种教育,其实质是以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为核心的以适应社会的教育。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计教育法》,开始正式实施生计教育。它的实施是把幼儿园、中小学、大专院校学生以及成人都作为教育对象。中小学阶段是生计教育重点实施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1—6年级为了解和选择职业阶段,7—10年级为探索和学习阶段,11—12年级为职业决定阶段。
(2)20世纪70年代,美国开展了“返回基础”的教育运动。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校出现的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方面的问题而言的。返回基础教育运动实质上是美国的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对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遭到了许多指责。 6.80—90年代的教育改革:《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983年,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一份《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1)加强中学五门新基础课(自然科学、数学、英语、社会科学、计算机课程)的教育;(2)提高教育标准和要求,推行标准化测试;(3)通过加强课堂管理等措施,有效利用在校学习时间;(4)改进师资培养,提高其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5)各级政府加强对教育改革的领导和实施。作为美国80年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美国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恢复和确立了学术性学科在中学课程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加强了课程结构的统一性,对所有学生提出了共同要求;第三,增强了公众对教育的信心,激发了公众对教育的关注和资助;但也引发一些新问题,如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测试成绩,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学要求过于统一,缺乏灵活性;强调提高教育目标和要求使辍学人数迅速增加。 简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1)17世纪出现高等教育的萌芽,北部建立哈佛学院,南部建立威廉·玛丽学院;(2)建国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快,出现州立大学;(3)19世纪高等教育以私立为主,公私兼有;高等院校数量大增,但规模小;农工学院兴起;研究性大学、州立大学、专门大学的出现;初级学院兴起;女子进入高等院校。 (六)日本近现代教育制度 1.明治维新——19世纪末的教育改革 1868年至1873年,明治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革新口号,开始了自上而下地资产阶级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内容:(1)废除封建教育体制,建立资产阶级的新体制。1871,成立文部省统一领导全国教育事业;1872 年,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在确定教育领导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的学校教育体制,规定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大学区制。1886年日本颁布了各种教育法令,统称《学校令》,包括《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2)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879年的《教育令》,规定义务教育的年限是4年,1886年颁布的《小学校令》将初等教育规定为 8年,前四年是寻常小学,后四年是高等小学阶段。《中学校令》规定中学分为寻常中学和高级中学;到19世纪末,日本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等技术学校和女子中学三种形式;(3)重金聘请西方国家的技术专家和教师来日工作,并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留学;(4)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制,大力培养师资。1886年颁布《师范学校令》,引导和规范师范教育的发展;(5)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6)努力发展高等教育。1877年建立东京大学,《帝国大学令》颁布之后,东京大学改名为帝国大学。此后,除帝国大学之外,另设京都、九州、北海道等几所帝国大学。与此同时,一些私立大学也建立起来,如福泽渝吉创办的庆应义塾和大隈重信创办的早稻田大学等。 为了加强道德教育,强化中央集权的控制,1890年,日本颁布《教育敕语》,主要内容是重申忠孝为日本国体之精华,日本教育之渊源。《教育敕语》是日本近代教育发展的总的指导纲领,从它颁布之日起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到了规定日本教育方向的教育基本法的作用。 2.20世纪日本教育改革 (1)《大学令》
为了适应日本社会对培养高级人才的需要,日本于1918年颁布了《大学令》。主要内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传授国家所需要的思想和知识,培养高水平的人才;除国立大学外,允许设立私立大学和地方公立大学;大学可以由几个学部组成,也可设立单科大学;大学招生对象主要是预科或高级中学高等部的毕业生,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录取。此法案推动了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 (2)二战后——《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1947年颁布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否定了战时军国主义教育政策,为战后的日本教育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开始了明治维新改革以来的“第二次教育改革”。
《教育基本法》内容:1)确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2)全体国民接受9年义务教育;3) 尊重学术自由,培养国民的理智;4)国立、公立学校禁止宗教教育;5)教育机会均等,男女同校;7)尊重教师,提高教师地位;8)鼓励和发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基本法》被视为日本教育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文献。
《学校教育法》内容:1)废除中央集权制,实行地方分权制,削弱文部省权力,新设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学校事务;2)采用六三三四单轨学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由六年延长到九年;3)高级中学以实施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为目的;4)将原来多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统一为单一类型的大学。同时,对教员、校长、
教育经费、教育行政管理等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这一法律使战后日本教育系统有了法律保障。 (3)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综合扩充、整顿的基本措施》报告,拉开了日本自明治维新和战后初期两次重大教育改革后“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对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70年代还颁布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计划的标准》、《小学初中教学大纲》、《高中教学大纲》等。这些文件的基本精神:重视体育和德育,培养协调发展的儿童,精选教学内容,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减少教学时数,增加儿童的渴望活动,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
1984年,日本成立了“临教审”,1987年,成立了“教育改革推进本部”,二者成为推进日本80年代教育改革的领导机构。由“临教审”1987年的报告提出教育改革应重视个性的原则、国际化的原则、信息化的原则和向终身教育体制过渡的原则。
外国近代教育思想
捷克: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教育目的:教育要使人认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以便享受现世的幸福,并为永生做准备,即宗教性和现实性的结合。教育的作用:①对于社会而言,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②对于个人而言,高度评价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人的天赋发展如何关键在于教育。
(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这是贯穿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原则。自然包括两重含义:①自然界存在的普遍规律;②人的自然本性和儿童年龄特征。因此,教育适应自然一方面指教育工作者应遵循教育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发现教育规律。
(3)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普及教育的思想与其“泛智”思想密切相关。“泛智”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泛智”思想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泛化,即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发展智慧。从“泛智”思想出发,提出“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一切儿童都可以被教育成人”、“一切青年男女都应该进学校”等主张。为了便于管理,主张全国统一学制,将教育分为四阶段,每个年龄阶段设立相应的学校:①婴儿期(0-6岁)设立母育学校;②儿童期(6-12岁)设立国语学校;③少年期(12-18岁)设立拉丁语学校;④(18-24岁)青年期设立大学。评价:这种分段与连贯结合的学制设想,既便于管理全国教育,又考虑了普及教育的需求,对后世的公立学校制度的建立影响深远。
(4)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①针对中世纪学校的混乱状态,提出学年制,要求学校每年招生一次,同时开学,同时放假;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全班学习进度一致;学校工作要有计划等等。②针对中世纪学校组织松散的问题,总结了各教派兴办的学校中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初步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主张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评价: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育对象,减轻教师负担,促进学生集体的形成,也为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提供了可能;但过分夸大其作用,忽视了班级人数过多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的影响。
(5)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②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则。③巩固性原则。④量力性原则。⑤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6)道德教育:A、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把德育当做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在他看来,德育比智育更重要。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理论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模式,把道德的培养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突破了宗教教育的束缚,以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B、德育内容:智慧、勇敢、节制、公正;C、德育方法:采用正面教育;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榜样;教诲与规则;择友;惩罚。
(7)教育管理思想: A、国家应重视教育,普遍设立学校,不应将教育事业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B、主张国家设立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发展。C、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实行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D、对学校各类人员的管理作出规定,重视纪律与规章制度。
英国:
洛克的教育思想
教育作用: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的,因此教育对人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但是没有把这一唯物主义的认知贯彻到底。人的观念除来源于感觉,即外部经验外,还来自于人的心理活动,即内部经验,从而把内部经验与外部经验并列为人的认识来源,就陷入了“二重经验论”,保留了唯心论的成分。 绅士教育:
(1)绅士教育的目的:培养“绅士”,即身体健康、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2)绅士教育的途径:主张高薪聘请具有严谨的性格、良好的礼仪、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较好的文化修养的人作为导师,对子弟施以家庭教育。主张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原因:学校集合了各种被教育坏了的学生,儿童在其中可能受到影响;儿童天性不同,需要个别指导。评价:对当时英国学校采取否定态度,暴露了其对学校教育的轻视和对上流社会旧传统的偏爱。 (3)绅士教育的内容:
A、体育:“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将身体的养育作为全部教育的前提,视为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并就儿童衣食住行提出了具体建议。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娇生惯养的风气,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吃苦耐劳。
B、德育:强调德行重于知识。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的其基础。德育方法:重视理性的指导和榜样示范作用,强调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尽量不体罚等。 C、智育: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论:“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2)课程论:将人类活动分成五类,将其依次排列为: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社会政治活动、闲暇爱好和情感活动。在论证五种活动与科学的关系后,得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说,提出学校应开设五类课程:生理学和解剖学;社会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和艺术。
(3)教学论:教学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儿童所受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实物教学。
(4)评价:斯宾塞首次鲜明而正确的表达了“智育”、“德育”和“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制定了注重科学的课程体系,推进了中等学校实科教育的发展。但也有局限性,如过于忽视人文学科,功利色彩比较浓厚等。
法国:
卢梭的教育思想
(1)天性论:坚持性善论,人的善良天性中包括两种先天存在的感情,即自爱心和怜悯心。主张教育的任务是使儿童归于自然,弃恶扬善,恢复其天性。性善论与宗教的原罪说针锋相对,充满了反封建的战斗精神,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 (2)自然教育理论:
A、含义: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其核心是“归于自然”;主张将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为的教育和事物教育,只有三者结合,并使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才能趋于自然的目标。
B、目的:培养“自然人”,即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C、原则:①正确看待儿童。把儿童当做教育的主体和最积极的因素;②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即“消极教育”。成人不干预、不压制儿童的发展,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③自然后果法。
D、实施过程:①婴儿期(0-2岁),以身体养护和锻炼为主;②儿童期(2-12岁),以感觉教育为主;③少年期(12-15岁),以智育和劳动教育为主;④青年期(15-20岁),以道德教育为主。
(3)公民教育理论:尽管对封建国家的教育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但并不全盘否定国家教育。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忠诚的爱国者。培养过程:儿童能阅读时看关于本国知识的书籍;10岁时熟悉国家的各项物产;12岁熟知各个省区、道路和城市;15岁学习本国历史;16岁了解一切法规;20岁成为一个良好的国家公民。实现方式:改变现存的制度和教育;国家掌管学校教育;设立最高行政院作为教育管理机构,并负责校长、教师的人选和升迁;儿童接受相同的教育,不可因学生的贫富而有课程上的不同;倘若不能完全免费,收费校准应当使最贫苦的家庭也能承担,同时国家要对教育给予补贴等。
(4)女子教育思想:以自然教育为基础,提出了以家庭教育为中心的女子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健康教育、德性教育、知识教育、劳动教育、爱情教育等。目的:使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成为丈夫事业成功的辅助。 A、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爱尔维修,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唯物主义者。教育思想:(1)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认为人人生而智力平等,主张教育民主化,抨击了天赋不平等论证教育等级制度的合理性的贵族理论;(2)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把改变旧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3)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4)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等。
B、狄德罗的教育思想:狄德罗,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人物。教育思想:(1)高度肯定教育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定“教育万能论”;(2)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由国家管理教育;(3)国家推行强迫的义务教育等;(4)强调强科学知识的学习,反对花太多的时间学习古典语言。
C、拉夏洛泰——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拉夏洛泰,18世纪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倡导人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教育思想:(1)明确提出由国家管理教育,主张教育世俗化;(2)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国家公民;(3)对教师、课本、学制等都做了论述。 17—18世纪欧美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
社会实在论教育、国家主义教育、自然主义教育。 (1)社会实在论教育的代表人物是洛克。。。 (2)自然主义教育的代表是卢梭。。。
(3)国家主义的代表是爱尔维修、狄德罗、拉夏洛泰。。。
瑞士: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